夫妻、家人或戀人間因為反覆分享負面情緒,導致關係破裂的情況很常見,該如何避免這種狀況呢?釜山胡蘿蔔身心診所院長金旼慶於《可不可以,不要跟別人相處?》一書中,結合專業的心理學與腦科學理論,幫助讀者學會以全新的角度處理人際關係難題,不再掉入過往的習慣陷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關係模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90%的關係始於語氣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和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主演的電影《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裡面,可以看到親密關係會有的典型吵架形式,兩位主演也精彩地演出了婚姻的真實樣貌。
凱特.溫斯蕾飾演的妻子是一名舞台劇演員,電影的鏡頭捕捉了散場觀眾的竊竊私語,嫌棄女演員的演技很糟糕,再特寫下了舞台後,面如死灰坐著的妻子。透過看起來無限悲傷的眼神和垂下的嘴角,可以感受到妻子身為演員有多麼羞恥與挫折。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演的丈夫透過妻子的表情,看出她心情不好。丈夫已經答應妻子的舞台劇同事要一起去喝一杯,但心情不好的妻子卻找了一個藉口說要取消,雖然丈夫一臉沒辦法理解的表情,但還是選擇聽妻子的話。
丈夫無法完全理解妻子的挫折感,因此不知道該如何接近在氣頭上的妻子,心裡越來越焦躁不安,微妙的緊張感圍繞在兩個人的關係當中。在開車回家的路上,丈夫要妻子放下,不要再想了,還告訴妻子她演得很好,盡可能想讓妻子的心情好一些,但妻子卻突然大聲要丈夫停車,並且氣憤地下車了。丈夫也跟著怒氣上頭,最後用拳頭揍了一下車子。
親密關係會出現的扭曲
夫妻、家人或戀人等親密關係之間因為反覆分享負面情緒,而導致關係破裂的情況很常見。在一般的社會關係中,如果自己的心情不好,就會自然而然避開與其他人交流;如果某個人看起來非常生氣,其他人也會本能地避開與他對話。
《真愛旅程》中的妻子因為心情一團糟,同樣也迴避了與同事們的聚餐。我們本能地知道自己需要防護罩的時機,在心裡受傷或受到嚴重傷害時,人們自然會想待在安全的地方、想要被人安慰。
英國精神科醫生約翰.鮑比(John Bowlby)表示,這種狀態會激起人的依戀,當依戀被激起時,想要得到安慰的對象就會是支持並愛我的人。成人的情況,那個對象很可能是愛人或配偶。不過如果沒辦法從期待得到安慰的對象身上感受到充分的愛,那受到的傷害就會是好幾倍。
電影中的妻子應該也很希望丈夫能夠充分理解自己的心情,但無論再怎麼愛那個人,持續承受對方的氣話與怒火是非常困難的,配偶也會因為對方的話受傷。
當某人像火山爆發一樣表達憤怒時,如果想承接住那份情緒,則必須要掌握藏在憤怒底下的挫折感或悲傷。如果有人朝自己發脾氣,我們自然會覺得被攻擊了,而跟著發脾氣回去或者避開,這是很理所當然的本能反應。
在社會上,如果有人無緣無故地朝自己發火,那麼避開就算了;如果那份怒火讓自己遭受到心理或生理的傷害,則可以透過法律途徑解決。儘管如此,家人之間要用上這種方法並不容易(當然也有互相傷害導致離婚或家人之間斷絕往來的情況),如果被最親近的人傷害,對於自己的想法和對他人的基本信任就會產生變化。
與最親近的人產生摩擦的時候,人們經常會歸咎於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這個時候感受到的情緒會非常羞恥和哀傷,只要有那麼一點羞恥與悲慘的感受,就會引起憤怒,透過憤怒發洩,稍微掩飾一下恥辱感。如果不想讓自己受傷,我們也必須減少會讓對方受傷的話和舉動。
2方法保護自己和對方
如果不想讓自己受傷,我們也需要體諒對方,因為如果只是想傾訴自身情緒並希望對方接受,這種關係無法持續很久,請認同並反射對方的話。
當孩子要求父親購買負擔不起的高價物品時,與其威嚇、發怒或羞辱孩子,不如這麼說:「看來你是真的很想買〇〇、看來你真的很想要那個東西。」父母通常會在腦海中思考要不要買給孩子、有沒有餘力買給孩子,當無法滿足對方的欲望時,承認孩子想要擁有那個東西的心情並說出這個事實可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父母才會發怒,因為父母認為如果表現得強勢一點,對方就會退縮,儘管孩子會受到傷害,但至少不會再繼續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請「先承認對方的願望和欲望」和「重複並反射那句話」。承認對方的願望和欲望並不代表要照著去做,真心地理解和認同對方的願望後,誠實地表達自己還是沒辦法幫忙滿足的事實。請記住,承認對方的情緒不代表自己輸了。
試著模仿對方話中的情緒詞彙:
家人1:「你為什麼總是對我碎碎念?」 「你那樣會讓我生氣!」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都會聚焦在「碎碎念」,接下來很容易會出現這種話:「那才不是碎碎念」、「我什麼時候碎碎念了?」在這裡出現的情緒詞彙是生氣,試著聚焦在生氣上面吧。
家人2:「原來你現在很生氣。」
可以再補充說:「我能從你的表情看出你真的很生氣,我想更加了解你的情緒。」儘管如此,「生氣」和「憤怒」屬於相當強烈的情緒,因此先承認對方生氣的情緒,不要再多說話,讓各自擁有一些思考時間。原封不動地承認情緒和表達出來吧。
家人1:「你好像根本不在意我、不關心我,讓我覺得很難過、很空虛。」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都會聚焦在「不關心」上面,從而容易辯解說自己並沒有那樣或者發怒,因而產生誤會。請試著聚焦在情緒詞彙「難過」和「空虛」上面。
家人2:「嗯⋯⋯原來你最近覺得很難過、很空虛。」 「你的表情真的看起來很難過。」
再次重述對方的情緒,一起停留在那份情感上,就能有緩解負面情緒的效果。
(本文摘自/可不可以,不要跟別人相處?:韓國權威精神科醫師親授,改變人生的「人際關係聖經」!/平安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