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超過600萬人無法用商業保險補健保,除了自己不願意或沒有能力投保外,因為商業保險必須要有「核保」,所以至少還有三種人無法透過商保補健保,包括非承保年齡、非可承保體況,以及已領完一次給付保險金或給付已達上限的人。
換句話說,年齡較長、身體狀況較差者,越需要醫療服務,卻往往買不到商保,而健保則無差別照顧全民,從生命形成到人生終點。
此外,大多數商業醫療險的給付也建立在「住院」、「必要性治療」等前提,因此如果沒有住院、或屬於非必要的治療,也是商業保險補不了的部分。
商保和健保是兩種不同運作方式的制度,商保因經營風險考量,一定要核保,有核保就有人被排除在外;而健保雖是以增進全民健康為前提,但隨著高齡少子化的趨勢,健保預算支出不斷飆漲,為了控管健保量能,各項新型給付難免受限,自付部分也會增加。
「商業保險本來就不是為了『補健保缺口』而生。」《現代保險》雜誌創辦人黃秀玲指出,保險公司早在民國56年就開始經營醫療險,而全民健保則是到了民國84年才開辦。
「雖然後來有些商業保險配合健保給付或不給付而有調整,但仍然難免有保障重疊或不足的地方,例如住院日額醫療險,不論是否住健保病房都依約定額給付,而實支實付醫療險,雖針對健保不給付的部分提供補償,但也都設有給付金額上限,甚至是列舉給付的項目沒跟上醫療進步的腳步,導致無法完全滿足『補健保缺口』的目的。」
由於「商保補位健保」仍有先天不足之處,需要專為「健保補位」設計一套制度。對此,黃秀玲提出「補充性健保」的創新想法,由衛福部設置醫療保險交易所,訂定標準化補充性健保計劃,保障內容與費率條件都由主管機關監督,讓符合規定條件的優質保險公司在這個平台供民眾選擇,以公辦民營的方式讓保險公司參與健保永續經營。
這樣的構想,出自於任意汽車責任險與「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共同架構的汽車責任險金字塔。
「汽車責任險金字塔的每一層保障,保障額度看似固定,但考量底層的強制險保額可能調整,因此任意責任保險規定『僅對於超過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給付標準以上之部分,對被保險人負賠償之責』。而超額責任保險則規定,『僅對於超過強制險與任意險的部分負責』。」黃秀玲解釋,當強制車險的保障額度改變,第二、三層的起賠點,就會自動往上調整,彼此緊緊相扣,搭配順暢,提供的保險保障既不重疊,也不會有疏漏。
因此,必須在現行健保之上架構一套類似汽車任意責任險,可以隨著強制險條件改變,自動調整保障額度的「補充性健保」,負擔健保無法全額給付的差額,或尚無法給付的新藥及新療法,並由衛福部會同金管會,依補健保不足、減少醫療浪費、無盈無虧等政策目標主導設計,以公辦民營的方式經營,建立透明開放的「保險交易所」平台,由優質保險業者參與,提供醫療給付而非現金給付,讓民眾可以從中選擇自己想要投保的公司,理賠時採醫療給付,由保險公司串接醫院,直接與醫院核算。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 」黃秀玲回憶,全民健保從規劃到實施,經過長達7年的努力,強制車險實施之前,也經過柯媽媽的8年抗戰,「要設計一套健保永續的補充性健保制度,當然也不會是簡單一、兩年就能做到的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