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馬鈴薯發芽不可吃! 專家示警「恐中毒」:2妙招保存

TVBS
更新於 2023年08月20日08:20 • 發布於 2023年08月20日06:39 • 黃潔文
馬鈴薯發芽後會產生毒素,無法食用。(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台灣常年氣候潮濕,食材如何安全儲存是常見討論話題!其中,又以馬鈴薯發芽後究竟能否食用最為常見,民眾不想浪費,但又對食用的安全性充滿疑惑與不安,這到底該怎麼辦?對此,專家說明,馬鈴薯會產生大量茄鹼,恐造成噁心、腹瀉、神經失調,甚至是出現幻覺等症狀,且發芽後,整顆馬鈴薯的茄鹼量就會增長5到6倍,建議適當儲存,減緩發芽。

食品藥物管理署,請到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陳泰源來為民眾詳細解說,「其實馬鈴薯所產生的茄鹼是一種植物的自我保護機制。」陳泰源解釋,馬鈴薯產生的「配醣生物鹼」,主要成分是龍葵鹼(α-Solanine)與卡茄鹼(α-Chaconine),統稱「茄鹼」,是一種天然毒素、不溶於水,且裂解溫度高達190至285℃的物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根據臨床研究顯示,人體攝取「過多」的茄鹼會造成神經中毒性病症,症狀包含噁心、腹瀉、神經失調,甚至是出現幻覺的現象,其中幼童、孕婦、年長者屬於高風險族群。對於馬鈴薯來說,這類茄鹼在生長個階段尤其是發芽時會大量產生,是抵禦害蟲、動物與病菌在其生長過程中侵襲的重要防禦機制。為加強管理,食藥署也明文訂定「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定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之總和限量為200mg/kg。

「馬鈴薯只要發芽就應避免食用!」陳泰源提醒,多數民眾認為只要將發芽處(芽點)去除就能解除可能造成的中毒危害,但事實是只要發芽,整顆馬鈴薯的茄鹼量就會以5到6倍量增長。因此,民眾只能以適當的儲存方式與環境,減緩發芽速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試想馬鈴薯是碰到壓迫就會警覺要保護自己,溫濕度波動、碰撞都算是威脅。」陳泰源舉例,若是習慣放冰箱則是建議放在7℃上下的冷藏室,畢竟太冷也算是一種迫害。最好的儲存方式是讓馬鈴薯保持在涼爽、陰暗的地方,常溫存放時以紙袋戳洞取代塑膠袋,這樣才能降低呼吸速率、延緩發芽。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2
  • 光軍
    建議這些專家或公共單位,要不要多逛逛全聯的生鮮,順便警告他們。 畢竟都沒有罰責,農產品除了農藥過量殘留,有制定標準的,但也沒啥在抓。 其他像爛掉的,冰過久,變質的沒有相應規定來箝制業者,造成業者大量囤生鮮農產在賣,壓低了產地價不說,還讓消費者吃了一堆不新鮮的蔬果。 敢保證冰過久的蔬果對人體沒影響嗎?蔬果就是新鮮的才是最好的。 但市面上愈來愈多,冰到變質的蔬果在賣給消費者。 如蘋果黑心,變輕(富士都快成五爪了),梨子生醇,爛西瓜,泡水西瓜,菜瓜變老(都能當菜瓜布了),洋蔥芯爛了,都能拿來賣, 實在很扯。
    2023年08月20日11:25
  • 芽眼挖掉就好
    2023年08月20日10:4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