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AI 走入媒體後,新聞倫理面臨哪些「新現實」?

換日線
更新於 2023年07月07日10:49 • 發布於 2023年06月27日06:14 • 呂亞君/故事販賣店
AI 走入媒體後,新聞倫理面臨哪些「新現實」?

被世人譽為「車神」的賽車選手舒馬克(又譯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2012 年宣布退役,對於沒有觀賽的我來說,對他的知曉程度也僅於此。2013 年肯定是舒馬克一生最大的轉捩點,這也是我開始進入新聞業工作的一年。喜愛滑雪的舒馬克在法國阿爾卑斯山跌倒傷及大腦陷入昏迷,此後他的消息便鮮少走入大眾視野,而且這也是家屬刻意為之。

今(2023)年 4 月,德國雜誌《Die Aktuelle》的封面卻放上舒馬克開心大笑的照片,標題稱「舒馬克首次訪問」,並引導讀者以為他終於清醒,能和外界討論他養傷的歷程。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封面的文字甚至包括:「不再是透過友人傳達少得可憐又模糊不清的隻字片語,而是 54 歲舒馬克親口分享!」唯有封面的小標寫上:「聽起來就像真的」,才讓人稍微猜想,這應該是個賣書的行銷手法。

車神舒馬克成「流量密碼」?

根據《英國獨立報》轉述,這篇文章是透過人工智慧軟體「charatcter.ai」生成,在 AI 生成的文中,舒馬克表示:「透過團隊的幫助,我已經可以自行站立,甚至可以走幾步路,太太和我的小孩都很感謝他們的協助,若非如此我根本無法辦到,他們當然對於這發生的一切還是感到非常難過。」雜誌一出,舒馬克一家即透過發言人表示將提告。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隨後《Die Aktuelle》的母公司馮克媒體集團(Funke Media Group)總經理Bianca Pohlmann 稱:「這篇沒格調且具誤導性的文章當初就不該出現,這並非我們和讀者期待的新聞標準。」2009 年起即擔任《Die Aktuelle》總編輯的霍夫曼(Anne Hoffmann)也即刻被免職。

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本週刊似乎特別執著於舒馬克的相關消息:2014 年初,該雜誌就曾放上舒馬克與妻子柯利納依偎的照片,並下標「醒了」,翻開內頁才知道,內文說的是那些從昏迷中醒來的人的真實歷程;此後舒馬克夫婦多次被當作「發行流量密碼」登上封面,像是 2015 年有一期封面故事也寫道柯利納找到「新戀情」,聳動標題引導讀者以為她進入下一段關係,結果一讀文章才知道,說的「新戀情」是兩人的女兒,當時舒馬克一家也曾對雜誌提告。

AI 早已走入主流媒體作業

媒體使用人工智慧協助作業,早已不是新聞。以通訊社美聯社來說,早在 2014 年便開始使用 Automated Insights 開發的 WordSmith 平台自動生成財經報導。美聯社使用機器人前,每一季大概僅生產 300 篇財報報導,現在每一季能產出約 3,700 篇報導。財經媒體彭博新聞社也選擇於 2014 年投資機器人寫作,不一樣的是,他們雇用工程師,打造專屬於自家的寫作模板,以便自動生成報導。

華盛頓郵報也有個遠近馳名的機器人記者 Heliograf,2016 年首度正式被使用來協助處理大規模與數據相關的報導,例如在里約奧運以及同年的大選中完成多份報票相關的報導。善用 Heliograf 更為華盛頓郵報贏得全球比吉斯獎(Global Biggies Awards)的「機器人最佳使用」(Excellence in Use of Bots)獎項。

全球比吉斯獎是為了表彰善於使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媒體,臺灣媒體也榜上有名,2018 年頒獎典禮的舉辦地點選在哥倫比亞的普立茲廳內,這種看似十分「黑色幽默」的安排似乎也代表著,導入 AI 作業已是不可擋的趨勢。

不過,《紐約時報》則沒有打算讓 AI 協助產製文章了。他們雖然也早在 2016 年就開始導入 Google 開發的 Jigsaw,不過主要是用來偵測文章下帶有歧視、人身攻擊等的惡意評論。

在這些主流美國媒體使用 AI 的範例中,若沒有人類的前置作業、偵錯、審稿等等,機器人也無法順利作業,因此這不意味著記者會被淘汰,而是讓人做更靈活、更具創造力的工作。

幾年前,我在電視台負責長達一小時的節目製作時,幾乎所有的文字記者都希望可以購買聽打軟體,因為光是處理逐字稿的內容就得花上數個工作天,如今早有許多臺灣記者使用「雅婷」或 Good Tape 等軟體協助,多出來的時間便能與攝影討論更多的畫面設計,琢磨和嘗試更不一樣的說故事方式。

讓人類做機器人辦不到的事

整體而言,美國新聞業界的高層似乎有志一同,認為科技的革新是利多於弊。

美聯社高層紀博思(Lisa Gibbs)也曾指出新聞工作應該充滿創意和好奇,而且是個關於說故事、挖掘真相、監督政府,且得具備批判性思考和判斷力的工作,這也是記者該耗費心神之處。

先前提到協助美聯社生成文章的科技公司 Automated Insights,其執行長吉安次(Marc Zionts)2019 年受訪時也曾說過,自己的女兒是一名記者,他並未勸退女兒追尋新聞夢想,而是告誡她該跟上最新科技,因為那些停止學習、不設法適應新科技的人,無論身處何種行業,終將在職涯上面臨種種挑戰。

前華爾街日報的研發部門主管 Francesco Marconi 曾將人工智慧比擬過去電話的發明:「它提供更多的管道,使你可以更快速獲得資訊⋯⋯這是個全新的領域,但科技不斷在改變,今天是人工智慧,明天是區塊鏈,十年後又有其他東西,唯一不變的是新聞準則。」

《Die Aktuelle》仿造舒馬克的生動發言,顯然不符合普世的新聞準則與倫理,這樣的虛假訊息和刻意為之的捏造似乎是一場「預演」──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商業導向的媒體淪喪至此,是我們得面臨的新現實。

如果媒體把關失靈,那條無法碰觸的紅線斷了,閱聽者似乎只有更謹慎面對消息來源這途,才不會成為流量掛帥的幫兇。

【延伸閱讀】

● AI 橫行的年代:我們眼中的「未來科技」,已是新世代們的「日常習慣」
●人類主播寫給 AI 主播的一封信:願你們的出現,能促進反思、取代「亂源」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3
  • taylor
    只要有塔綠班1450,新聞倫理笑死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023年06月27日10:09
  • 威辰Weichen
    台灣已經一堆記者在用了 文章常常有got愛用詞出現
    2023年06月27日10:04
  • Jim Wu
    新聞還有倫理可言? 假新聞一大堆 還鼓勵犯罪 吸毒跟同情死刑犯 簡直就是培養人渣的溫床
    2023年06月27日06:5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