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垃圾桶前,手拿著安全帽或花盆,究竟該丟一般垃圾還是回收?環保署公告台灣108年度全國資源回收率高達55.14%,但有回收就等於做環保了嗎?RE-THINK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基金會於1月7日舉辦「回收大百科」網站上線記者會,列出101個台灣人必懂的垃圾分類,要從根源解決垃圾問題。
雨傘、生鮮托盤該怎麼回收?環保袋其實不環保?RE-THINK創辦人黃之揚指出,「每個迷路的垃圾,都有個丟錯的主人」,面對不當的回收導致垃圾無法減量,RE-THINK攜手美食外送平台foodpanda,自2020年9月至12月發起3.7萬份回收素養調查問券,結果顯示超過九成民眾有回收習慣,但高達68.3%卻分類錯誤。
而依據環保署108年度的垃圾破袋採樣分析資料,一般垃圾當中,有超過四成為應回收的廚餘、紙張與塑膠。顯示台灣民眾雖有環保意識,但「回收分類知識」普遍不及格,尤其25歲以下年輕人最不重視環保,包括寶特瓶需完整回收、廚餘須分開回收等項目都不及格。
調查發現,民眾普遍有回收習慣、環保意識,但「回收分類知識」普遍不及格,尤其25歲以下年輕人最不重視環保。RE-THINK提供
調查也顯示,一般民眾是從垃圾桶標示、學校以及社群網路獲得回收知識,當民眾有心回收,卻面臨垃圾桶標示不明、跨縣市規定不同、不知該丟什麼類別等困擾。RE-THINK催生「回收大百科」網站上線,從中列出台灣101件最常被丟錯的垃圾,從成分與回收方式分類為高、中、低回收價值,供民眾隨時線上查找,幫助正確回收。網站上也設置「丟垃圾大考驗」小遊戲,測驗民眾的回收認知,學習正確的回收知識。
RE-THINK也歸納出三大回收迷思,建立民眾正確的回收觀念。
迷思1. 回收動作好簡單?
調查顯示91.8%的民眾有回收習慣,但高達68.3%卻回收分類錯誤,舉例,電子發票是一般垃圾,而廚餘、便當盒則應分類回收。黃之揚也表示,超過7成民眾是在垃圾桶前才在想要怎麼丟,常出現誤把回收投入一般垃圾,把一般垃圾丟進回收箱的情況。
迷思2. 回收都可再利用?
34.5%民眾認知錯誤,以為垃圾只要分類回收,就可再造。實際上,有四成以上可回收的廚餘紙張與塑膠被當作一般垃圾掩埋或焚化。沒有被正確分類、收集與處理,如此垃圾就失去回收價值。
迷思3.塑膠都可回收?
18.1%民眾誤以為只要是塑膠類都可以回收。根據環保署公告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中顯示,3號PVC塑膠回收困難,而7號PLA生質塑膠,像是咖啡透明外帶杯或生鮮透明雞蛋盒都是採用7號PLA材質,因台灣沒有堆肥設施,所以PLA材質須以焚化處理。
因應調查指出,25歲年輕人回收素養最差,因此為了建立年輕人與大眾的回收常識,RE-THINK也將結合108課綱永續發展,舉辦線下的校園教育巡迴活動,推出2021年新增的回收大百科與既有的海廢圖鑑等兩大課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