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與動漫畫經常出現一個陌生的詞彙「偏差值」代表著一個人的學力與成績,但「偏差」又是甚麼意思?該怎麼看?而最近日本知名雜誌文春雜誌的報導,日本人中平均六個人就有一人的偏差值在40以下,也引發了日本網民的關注與議論,今天就藉著這個議題讓大家認識這個名詞與這一系列討論,看看日本的教育發生什麼事情了呢?
「偏差值」究竟是什麼?
在許多作品中也常常會聽到日本人用偏差值來表示學習能力或是聰明程度的指標,但這個偏差值究竟是怎麼衡量的呢?偏差值其實是一種利用所有學生成績分布來計算排名的數值,在所有學生排名剛好在中間的人偏差值就會是50。偏差值越高代表排名越靠前;而偏差值越低則代表排名越靠後。
如果對應到排名的話,偏差值40以下大約就是排名倒數15%的人,而日本學校普遍的錄取標準則大約落在35-70這個區間,其中最好的大學需要的偏差值70,也就是最前面2%的學生。
平均六人就有一人偏差值40以下
知名日本雜誌報導「日本人中平均六個人就有一人的偏差值在40以下」意味著他們在現代的知識社會中會遇到許多其他人想像不到的困難。從讀懂推特的推文到普通的報稅、文書申請等,對他們而言都窒礙難行,成為這個社會中「看不見的一群人」。但是這個所謂的偏差值竟就是什麼意思呢?
文春雜誌這篇引起熱議的報導引用國際成人能力評估調查(PIACC)的結果,探討現在日本人的學習能力究竟是什麼水平。這份調查主要針對成人的「閱讀理解力」、「數理思考能力」以及現代人不可或缺的「IT能力」這幾個面向進行評估。
測驗的問題分為1到5級,而其中第3級大約是小學五年級可以完成的程度。舉例來說,「閱讀理解力」要求受試者瀏覽圖書館搜尋結果的網頁並回答某本書籍的作者是誰;「數理思考能力」的問題則包含立體圖形的展開;「IT能力」則會需要閱讀郵件並完成預約會議室的動作。 而根據往年PIACC的調查,日本人就算在先進國家中名列前茅,結果依然是出乎意料的慘澹。
現代知識社會的殘酷
但是現代社會對人們的學習能力與知識的要求不斷地提高。像是稅務申告的申請書,或是低收入戶需要申請生活保護費的文件對於個人的理解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要能正確理解文書內容並填寫完成需要的偏差值大約是60,已經遠遠高於普通的水平。如果是偏差值低於40的人需要申請,他只能尋求他人幫助或是乾脆放棄。但對於政策決定者來說,自己周圍同樣都是相同程度的菁英,因此很容易忽略這些不容易被看見的問題。
這篇文章也因此引發網友的討論,以及對於這個結論的一些反思:
「不是不理解想表達的意思,但是偏差值是相對的尺度(不管怎麼改變教育偏差值40的人絕對不會消失),而填寫文件則是絕對的能力(可以通過教育改變),將兩者混為一談不太恰當。」
「比起『日本平均六個人之中有一人偏差値40以下』,『日本平均五個人之中有一人無法處理公家機關的申請書』的問題更加嚴重。學校應該開設更多課程,讓人學習納稅申報、預扣稅、年終調整稅、扣除、保險、勞動基準法等『作為社會人必要的知識』。」
現代社會的知識累積速度越來越快,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但是有時候也正因為這樣,很容易忽略那些排名靠後的人,且無論是日本還是台灣,教育或是政策都面臨著這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