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痛風35年 長出雞蛋大結晶石

中華日報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陳姓男子(右)罹患痛風性關節炎,雙腳痛風結晶石有雞蛋大小,近期在配合中山附醫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霍安平半年積極治療下,痛風結晶石體積減少超過8成。(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60歲陳姓男子罹患痛風性關節炎超過35年,因長期不願配合醫囑服用降尿酸藥物,痛風結晶石在多處關節沉積,且有雞蛋大小,雖多次嘗試服用降尿酸藥物,結晶石仍無法消除。後來經中山醫學大學附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團隊治療,患者的痛風結晶石體積半年減少超過8成,也才順利重新能穿鞋走路。

中山附醫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霍安平表示,痛風性關節炎發生主因是血中尿酸濃度過高,並因尿酸飽和而形成尿酸結晶。當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或軟組織處時,就會引發免疫系統活化,造成發炎。從前被稱為「帝王病」,因為只有高普林食物充足的狀況下,才有機會因血中尿酸濃度過高引發關節炎。現在因民生富足,高普林食物已成日常,加上果糖與飲酒習慣越來越普遍,使得昔日的帝王病進入尋常百姓家,更讓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年齡大幅下降。

霍安平指出,根據台灣營養與健康調查2023年的報告,男性的高尿酸血症盛行率約22.0%,女性的高尿酸血症盛行率也約9.7%,等於5個男性就有1人,10名女性就有1人血中尿酸過高,其中痛風的盛行率男性約8.21%,女性約2.33%。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霍安平說,血中尿酸濃度越高,在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族群中,預後會比血中尿酸濃度低的病患來得差。血中尿酸的來源,除了攝入含普林的食物外,本身也可以從體內的肝臟、小腸、肌肉及血管內皮層製造產生。血中尿酸濃度上升,有9成是因為尿酸排泄不足,只有1成左右是因為體內製造過多所導致。

霍安平提醒,高尿酸血症不一定會發生痛風性關節炎,一旦發生超過3次痛風性關節炎之後,飲食控制就已經無法減緩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生頻率,此時就必須針對尿酸過高的原因,並參考病患肝、腎功能,以及是否有腎結石病史或有無痛風結晶石沉澱,來給予病患不同機轉的降尿酸藥物。

霍安平說,治療高尿酸血症的藥物有3大類,第1類是增加尿酸從尿液排出的比例,第2類是抑制酸在體內生成,第3類是將尿酸分解成不活化且溶解度較高的尿囊素和過氧化氫。但不管使用哪一大類的藥物來治療高尿酸血症,都需要長期服用,才有機會將已經沉積的尿酸結晶石溶解消失,並大幅降低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的機會。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