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說的那些漂亮話,我早就聽膩了,誰知道他背後真正在想什麼。」
你經常聽到同事如此抱怨嗎?好像每一件事,都找得到漏洞批評一番。這種憤世嫉俗的態度,是不是也影響了你?
我們不需要事事說「好」,但如果只是沒來由對任何事都不順眼,對同事變得冷漠,做事的時間變少,反而花更多時間八卦和諷刺別人——這是完全沒有好處的。
「如果憤世嫉俗是一顆藥丸,那麼它真的是一種毒藥,」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史丹福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薩奇(Jamil Zaki)說。他長期研究同情和同理心的概念。
他即將出版的書《憤世嫉俗者的希望(Hope for Cynics)》,探討了人類黑暗面為何崛起,以及人們對他人自私、貪婪和不誠實的信念與行為。
若你曾經被背叛過一次,那大腦就會練習薩奇所謂的「預期失望」,也就是說,我們先入為主,認為別人終將會使我們失望。
憤世嫉俗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這意味著你每天想像、描述的故事,最終你會發顯你也生活在其中。
在保護自己上,這種心態很有成效但也很狡猾。但事實是,長久下來,這實際上會阻礙我們的職業發展,並傷害我們的心理和身體健康。
一項由荷蘭提堡大學社會心理學副教授史塔夫洛瓦(Olga Stavrova)和德國科隆大學研究員埃勒布拉特(Daniel Ehlebracht)主持的研究,追蹤了1,146名美國人,發現最憤世嫉俗的人往往賺的錢更少。
「從不信任別人的人,從不失敗,但他們也從不成功,」薩奇說。你不必成為公司的啦啦隊長,甚至不必成為樂觀主義者。你需要的是給他人一個機會,檢查自己的假設,並暫時放下你心中負面的念頭,就能增強對他人的信任。
簡而言之,你必須信任別人。因為,要做好工作並取得成功,就必須建立聯盟並共享資訊。
要如何對抗心中的負面思維?答案是「開放的心」。
不要急著給出結論,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你要像一個科學家一樣檢查你生活中的數據。
假如你覺得每個同事都只顧自己,那何不發起一個調查,請10位同事幫自己一個忙,看看有多少人會願意伸出援手。挑戰你的假設,往往會替你帶來驚喜,因為給人們機會,他們就會表現出色。
你也可以從希望收穫的東西開始。比起八卦遲到的同事,不如說說別人的好話。例如,某某某上次超級忙碌的情況下,還是二話不說幫忙處理一件急事。你要對人抱有信心,並明顯表現出來。
第二個方法是,嘗試寬恕,取代嚴厲的批判。心理學家觀察到,我們對人失望時,往往不只「對事」,去評判外顯的行為;甚至會「對人」,質疑對方的內在動機。
當別人犯錯誤,我們傾向歸因於他們的內在,例如「這個人就愛遲到」;但一旦自己犯錯,往往會歸咎到外在的條件,像是「下雨才讓我遲到」,反而很快原諒自己。
在職場上,我們應該嘗試超越憤世嫉俗,找到平衡點,同時思考內在與外在的成因,在保持高標準的同時,對他人多一份信任。這樣,我們不僅能成就自己的職業生涯,也能創造一個更健康、更積極的工作環境。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HBR、Ethical Leadership
核稿編輯:吳和懋
責任編輯:林易萱
延伸閱讀:
宮學民 只有在相對正常的公司
相對條件成立
此分析成立
1天前
黃崇銘 台灣9成百姓都是如此
但我不是那9成的人
06月22日01:5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