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溪最知名的特產就是豆干。豆干由大豆(黃豆)製成,但翻遍史料,很難找到大溪有過大面積種植黃豆的紀錄,由此不難推測豆干之所以在大溪扎根,理由應該跟水質、技術與人才有關,而非大豆物產。
大溪豆乾因水質、技術、人才等原因而有名
桃園好時節休閒農場執行長陳平和積極復育大豆田並推動大豆食農教育,「就是希望大溪最重要的特產豆干,能讓大家看見它的源頭。」
大豆是東亞原生種植物,因品系不同,種皮有黃、黑、淡綠、棕等顏色之分,所以又別名為黃豆(黃大豆)、黑豆(黑大豆)、青豆(青大豆)、茶大豆;其中以黃豆最常見。它與玉米、稻米、小麥、地瓜、馬鈴薯等作物並列全球十大最重要糧食作物,台灣也對其相當依賴,幾乎每天餐桌都少不了它。從最基本的沙拉油,一直到豆漿、豆花、豆皮、豆腐、豆腐乳、豆干、素雞、納豆、味噌、醬油、毛豆跟豆芽菜,統統來自大豆。
台灣大豆非基改、不含化學藥劑、黃麴毒素
台灣曾經種植不少大豆,但隨著國外進口價格大約只要本土大豆三分之一,因此大豆曾一度從台灣這塊土地上快速消失,直到近年愈來愈多人看見大豆的重要,因此開始積極復育。陳平和也指出,台灣本土大豆最大好處,就是台灣不開放耕作基改作物,因此本土大豆一定是非基改,而且食物哩程短。
在台灣,每年約從3月開始直到10月都可播種種大豆。種子種下後,大約3個月就會長成毛豆(沒錯,毛豆就是「大豆小時候」,但近年因毛豆太受歡迎,因此現代毛豆大多是特別改良後的食用品種,而不會取用「小時候的大豆」);大約四個月、等到植株都已乾枯並落葉後,打開豆莢就能看見大豆;把它加以曬乾,就是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模樣。
大豆這種雜糧作物耐旱,對水資源的要求不嚴苛,很適合近年很常缺水的台灣;此外,種大豆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這種豆科植物在開花結果時會長出根瘤菌,它有非常好的固氮作用,如果一塊土地是大豆跟稻米輪種,就可省下許多肥料成本。
大豆怕水、怕潮濕,因此台灣的大豆多數種在中南部,大溪也一直不是大豆植株產地,但因大豆是非常重要的糧食來源,對充滿豆干香氣的大溪來說,更是充滿故事的源頭,也因此,「好時節」近年不但積極復育大豆、黃豆跟黑豆都有栽植,更推動食農教育、說大豆故事,並直接利用大豆製作豆漿、豆花等大眾化的點心飲料,寓教於樂、老少咸宜,很受遊客們的喜愛。
◎ 本文摘自/《農村廚房,旅行中》陳志東.許瓊文.游喆.游文宏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