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高愛倫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最支持你的人際網絡,未必是與你有血緣的家人!在作家高愛倫心中,「第二家庭」或許是另一個並非出於義務而心甘情願的支持系統,一如意定監護制度,可預設未來在必要時刻由你所選定且信賴的人幫你做決定。另外,比起血緣、姻親的家庭關係,第二家庭成員的互動相處,因少了繼承、責任等因素干擾,彼此相處無關利害,反而更加自由自在。
我們不能選擇家人?那是以前!
現在,我們真的可以選擇家人,而且風氣正興。
社會已經默認家人不是最安全最理所當然的保護者,民國108年通過的「意定監護」,就是順應傳統家庭不再那麼「相親相愛」的倫理改變,進而對新現象產生新的認知與保護措施。
意定監護 沒血緣的自選家人也能守護彼此
一個人在未失智失能的清醒狀態,可以自由簽署法定契約,指定信任的對象,允許在未來全權擔任自己的個人財務、醫療、生活等安頓;這個監護人,無需具備血親家屬資格,但是會受限在臨終前才有權利妥善主導所有符合被監護人的心願與利益,生後,契約則自動終止。
每個制度都有意定或意想不到的風險,但是,「意定監護」制度,至少在提醒第二家族、第二家人,在在成為必要存在的角色。(相關閱讀:不想靠子女,晚年誰來顧?意定監護程序怎麼做?哪裡下載範本?)
6對夫妻三代組成「第二家族」 支持性不輸原生家庭
什麼是第二家人?就是「不受血親規範卻有血親情感」、「不具備法律權利義務卻存在主動扶持照護」的人際關係,這樣的特質從單一個人擴大為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互動,就衍生出原生家庭之外的第二家庭。
現在有許多家庭都已經成熟的擁有異姓家族組織,除了上下兩代水乳交融,以乾爸乾媽稱呼,第三代孫字輩也順理成章從直系尊親發展出許多爺奶。
第二家庭簡稱「朋家會」,就是朋友家族的常態性親密,這有什麼意義?會比原生家庭更有和睦性?更具支持性?
這樣說吧!如果原生家庭幸福美滿,第二家庭就是錦上添花;如果原生家庭窒愛重重,第二家庭就是雪中送炭,為需要的人找到移情寄託。
有6對夫妻因為情投意合,共結龐大的家庭組織,每年所有大節慶都是三代同堂共度,晚輩態度積極體貼,長輩不擺威儀架勢,孩子們主導一切活動內容,任何話題都能成為無齡差話題。(相關閱讀:和家人、朋友任何人都聊得來的5秘訣!郭葉珍:對方沒開口,別急著給建議)
3個實例看懂 第二家庭成員間如何相互照應?
至於日常生活,每家每戶相互照應,息息相關。
例一 親家有事,第二家庭二代幫送水藥
高松山的親家,也就是女婿的爸爸,染疫住院,血氧直墜80又一路下探60,隨時都會發生不可挽回的恨事;高大爺當時跟朱凱民醫師正在外地旅行,獲報,朱醫生遙控指揮女兒為高家親家送新冠水藥,48小時脫離險境。
例二 照顧長輩,經驗共享不心慌
小孫的奶奶,近日有記憶力衰退問題,鑽石業者陳國梁以自己母親80歲開始失智,到現在102歲才真正惡化的經驗,告訴奶奶的家人勿憂,只要持續情感支持、帶動多元生活,可降低惡化速度。
例三 二代分布各行業,樂在分享增廣見聞
每個家庭的第二代都在職場打拼,他們的小蘿蔔頭從5個月到5歲大小不等,小爸媽教學相長,交換心得,每一對夫妻都是兩人一肩扛起帶孩子的責任。
他們很少委託父母做保姆,吃喜酒,抱著娃去;出國旅行,帶著娃去;再忙再累,自己哄著娃睡。相互間都認定:「是自己要生孩子,所以就該自己帶孩子。」
這6個家庭成員近30人,扣除老小,年輕人的行業分佈範圍:繪畫老師、英語教學、醫療器材業務、電腦周邊商品、舞蹈老師、幼兒美儀美姿訓練、美容產品網紅、培育鑽石行銷……,他們,坐在一起就是聊周遊列國的故事,談自主行業的專業知識,雖然都年輕,但都不是滑手機成癮者。
4個理由 讓第二家庭相處比血脈家族更輕鬆
由異姓家族發展出來的家人關係,為什麼特別和諧?
1. 沒有責任承襲的壓力
父母親過深的期待,不會發生在異姓子女身上,看來像是易子而教的狀況,往往建立非常自然的傾聽態度,兩代之間只要能和平共處,就能翻越代溝,任何堅持都不致惡轉成僵持。
2. 沒有身家帶來的壓力
法律認定的血親,會有繼承的角力問題。
繼承,牽扯到分配的方式,在高齡化社會,財產變成遺產所經歷的過程,是非常破壞信任的考驗,幾乎沒有標準比例可讓大家滿意。
有一個無子嗣的單身人士,只不過預作安排,將房宅以近親轉讓售予其中一個手足,結果卻讓另一個手足大為不快,造成失和。(相關閱讀:沒預立遺囑,遺產竟全部充公、想給的人一毛都拿不到!蘇家宏律師:3步驟把財富留給最想照顧的人)
非血親的「乾」家人,沒有繼承問題,就沒有人性貪婪的衝撞,感情純度有機會更和諧。
3. 沒有公平付出的壓力
面對需要支援的道德道義事項,可以完全自由心證量力而為;因為不必受法律要求與約束,親外的「外親」多了自主的意願,對待方式更符合甘願本質,大家在你來我往中省免受迫的情緒。
4. 沒有得寸進尺的壓力
你友好的付出,出自心甘情願,不會有保障的利益,也沒有必然的報償,如此,可以放心情感與實質的慷慨,如果有人得寸進尺,你不需要一賠到底,隨時可以扭頭而去。
5. 沒有時不我予孤獨感的壓力
年長的需要陪伴,年輕的需要互勵,這樣的模式,促進家庭與職場環境不同年齡層的互動交流,在持之以恆的良性循環下,老人因此老得慢,青年因此學得多,所有共處氛圍都陽光普照。
往10年前推進,父執輩跟父執輩建立社交圈,小青年和青年自己玩在一堆,一旦長者凋零,家庭的人際關係就隨之消散;思想敏感前進的父母,即時自然佈局,讓家庭相互連結成為社交基礎,不僅於此,連子女的朋友的姻親配偶也逐漸加入陣容。
仔細想想,普遍統計,每一個人的一生,並不見得與家人關係最密切,同事朋友知己夥伴擁有更多的相處時間,如果家人關係不是特別融洽,許多家庭聚會只是流於形式,還不如異姓家族的團聚有更充沛的活力。
人會老,體會衰,小家庭與少子化的社會結構已經定型,老少家庭都需要獲得更多的團體支持,不管是心情上,事務上,及早培養幫手換手的人力遞補,已是家族支撐主軸要從縱橫兩向擴大的內需。
你的父親節、母親節、春節,都是一家人過?這是好傳統,但是我們也可以對好傳統做一些加持,就從今年過中秋節開始,你不妨安排把好幾家人匯成一家人,這不是玩樂節目而已,這是縫製團體支持的安全網的起步,經年累月培養舉目皆親,可讓高齡社會擁有互通有無的助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