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台灣香莢蘭有前途嗎?國產香草莢良莠不齊市場混亂,急需評鑑分級制度

上下游新聞市集
發布於 2022年03月22日03:45 • 上下游News&Market

冰淇淋中最受歡迎的香草口味,就是來自號稱「香料皇后」的香莢蘭。2015年起因美國食品公司宣示將禁用人工香料,全球香草頓時供不應求,國際市場批發價格每公斤高達300到600美金,香莢蘭果園如雨後春筍在各國出現。

台灣發展香莢蘭已十餘年,國內農政單位也投入加工技術的研發,臉書農民社團中更可看見越來越多人投入種植,最近開始進入採收期。但國產香莢蘭的評價有好有壞,因有些產品過早採收、加工沒到位,乾燥後的果莢品質參差不齊,影響消費者觀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據專家估計,國內香莢蘭市場已趨近飽和。業者希望能建立香草莢的評鑑制度和分級標準,以利不同等級的產品做市場分流。貿易業者則提醒,香莢蘭國際市場價格已慢慢下滑,想投入的人必須慎思。

近期很多人想種植香莢蘭,但國內香莢蘭尚無分級評鑑標準,導致市售產品良莠不齊(照片提供/香草農夫)

高價香莢蘭引發淘金潮,內需面積已經飽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香莢蘭有長長的果莢,也就是俗稱的香草莢,縱切後可見裡面黑黑的小種子,即是香草口味的來源。全球主要的香莢蘭產區包括:馬達加斯加、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峇里島等。香莢蘭價值不菲,過去台灣幾乎都是進口,每年進口 2至 7 公噸的香草,每根香莢蘭2至3公克,要價約100元至150元不等。

看上「綠金」潛力,近年來國內也越來越多人投入香莢蘭栽培,國內香莢蘭學者第一人、桃園農改場副研究員葉志新估計,以單位面積產量每公頃500公斤來看,20公頃左右的香莢蘭即可滿足內需市場,現在就已經達標。

業界則認為種植面積不只20公頃,而是翻倍,達40至50公頃。換言之,內需市場已經飽和。栽培香莢蘭第十年的南投埔里「香草騎士」經營人味正琳表示,2017年前後國際行情大漲,國內不少人懷著「綠金夢」而投入,香莢蘭種植後最快第三年才能量產,逐夢者的香莢蘭從去年起陸續採收。

兩年前種下的香莢蘭即將採收,國內產量增加,但業界認為內需市場已經飽和(照片提供/香草農夫)

台灣香莢蘭價高、品質不穩、市場混亂

香莢蘭產業淘金者們種出的果莢究竟狀況如何、會賣到哪裡呢?市場對於國產香莢蘭的看法兩極,有的人認為品質極佳,但也有人抱持保留態度。

長年使用國產食材製作冰淇淋的「小露吃」經營人郭人豪直言,曾收到過兩次台灣香莢蘭樣品,但聞起來香草味很淡,最後決定不採用。

從事香莢蘭進出口的貿易業者「香草先生」陳威名,每年經手500公斤的香莢蘭,曾到訪世界各地香莢蘭大產區,如馬達加斯加、印尼、烏干達。在他眼裡,台灣的香莢蘭目前在售價及產量上並無優勢,品質與價格更有一段落差。「品質一般,但售價偏高。」而且產地跟銷售端的認知也有差距:農民認為自己的香莢蘭夠香,但通路認為不夠。

綜合業界提供的數據得知,目前國際香莢蘭行情每公斤約 300 美金,等級高一點的果莢可達 500 美金(近2年價格跌落至250美元/公斤),而我國香莢蘭報價則落在每公斤600至800美金,價格幾乎是兩倍。業界普遍認為,國產香莢蘭的狀況目前相當混亂,有高品質也有品質劣等的果莢在流通,從生產到加工均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

香莢蘭的花型特殊,難靠蜜蜂授粉,需要人工授粉才能提高產量(照片提供/香草農夫)

果莢空包彈、過早採收造成品質不良

香莢蘭是半日照植物,台灣多用網室種植,種植後最快第三年才會量產。每年的4月到6月開花,經人工授粉後靜待8個月果莢成熟,隔年2月開始採收,採下的果莢,再經5至6個月的殺菁、發酵、乾燥及熟成四階段,才能使用。

國產香莢蘭在生產面的問題,和氣候及農民栽培方式有關。前兩年 5月都出現了極端高溫,使得植株早熟、授粉狀況變差,果莢切開出現「空包彈」。即便成功授粉,有的果農未確實疏果,會造成果莢長短落差大、果徑過細且種子過少的問題。

果莢授粉狀況會影響香草籽數量,授粉不佳時,果莢縱切後內部顏色會偏白(照片提供/香草農夫)

葉志新指出,去年高溫還伴隨著缺水,南部很多果莢品質都不好,常見問題包括:肥料用量過多或不足、授粉量過大造成果莢小或大量落莢、溫室通風不良,室溫過高造成受精障礙,導致果莢種子少、植株過於茂盛,影響生殖生長,以及提早採收。

天氣無法改變,但能改善栽培方式,葉志新提醒,香莢蘭適合薄肥多施,可以增加遮蔭、噴霧降溫、改善通風,而栽培過程中無論光照、肥料、水分、溫度、授粉技巧,都會影響果莢的品質。

發育不良的果莢外觀辨識度極高(照片提供/香草農夫,後製/涂世雯)

加工後製各行其事,生產者急售求成本回收

除了栽培不夠熟悉、過早採收,葉志新還擔心農民沒有做好後端加工,「很多農民採收後,加工到一半就急著出售。」

香莢蘭採下後的加工程序是香草莢品質的關鍵。採下後要在 2 天內清洗完畢,再以65°C熱水殺菁,然後放入密封木箱發酵,再取出日曬約 2 週,每天日曬 2 至 4 小時再以黑布包裹,最後再放入木箱中熟成 4 至 6 個月,香莢蘭才會出現豐富的香甜味。

葉志新說明,台灣採收香草莢時間為冬季,低溫多雨無法做日曬發酵,稍不注意,香草莢容易發霉、乾燥太快而失去風味。味正琳也擔憂表示,除了生產者自己後製果莢,國內也慢慢出現「生果莢」的收購者,「但這些人到底會不會後製,說真的,不知道。」

農民之所以急著賣果莢,是想盡快回收成本。種香莢蘭要先搭建溫室或網室,「還沒採收,成本要先丟100萬出去!」香莢蘭生產合作社是國內最大的香莢蘭農園,總幹事林桐榮表示,一分地搭網室要70-80萬,蓋溫室要200萬,接下來還要維護費用。第三年開始收成,以保守價格每公斤300美金計算,每分地盛產可年收30萬新台幣,但扣除成本後,要連續收成7年才能打平。

香莢蘭品質另一大關鍵在於加工(照片提供/香草農夫)

香草醛不是唯一指標,國內亟需香莢蘭評鑑標準

從生產到加工的種種問題,導致現在國內香莢蘭市場混亂不已。味正琳指出,目前國內根本沒有評鑑標準,「沒辦法知道什麼樣的品質叫做好!」

最常用來比較香莢蘭品質的項目是「香草醛」。全球香莢蘭平均香草醛含量約1.6%至2.4%,桃園區農改場則在2019年開發出發酵機,能讓每根果莢的香草醛含量均值化,含量可高達3.5%。但業界均表示,香草醛只是標準之一,但並不是「唯一」標準。

「只看香草醛是不夠的。」陳威名表示,倘若只要香草醛,很多植物如丁香與肉桂跟樹皮也含有香草醛,但香草莢還有多達200多種的香氣成分。香草莢品質也必須看外觀色澤、完整度、飽滿度、含水量及香氣調性等,食用後的口感及韻味也是重要指標,「台灣種植香莢蘭的技術很棒,後製技術需要加油。」

香莢蘭業界人士認為國內亟需訂定優良香莢蘭的評定標準以及評鑑方式(照片提供/香草農夫)

業界認為,台灣需要建立一套香草評鑑分級的認證制度。味正琳指出,「此制度要和國際接軌,如此一來,三方的相互配合才能讓香草產業提升!」「三方」指的是生產端、通路端和消費端,彼此有正確的認知,對於品質及價格才會有共識,相互督促。

而香草一旦有分級制度,低品質的果莢可再加工,製作香草精、香草粉等,不要進入鮮果市場,高品質的香草果莢才可維持價格水準,在國際上創造出屬於台灣的高水準香草豆莢與口碑。

台灣香莢蘭可達外銷水準,但需認清國際局勢

台灣香莢蘭除了要克服生產及加工,行銷更面臨大哉問:「能賣去哪裡?」除了內銷,能打入外銷市場嗎?

陳威名表示,現在還想投入香莢蘭栽培的人,必須認清「行情已過巔峰」。2017年全球香莢蘭平均行情來到每公斤550美金,全球投入栽培者眾,供應量大增。但價格令食品業者卻步,「太貴買不起,就不買了」,以陳威名經手狀況來說,全球對香莢蘭的需求已不如前幾年,加上疫情影響運輸、食品餐飲業,國際行情目前已降至每公斤180至250美金。

各國香莢蘭的外觀至香氣都不同(攝影/林怡均,後製/涂世雯)

葉志新則認為:「國內香莢蘭外銷仍有機會。」他說明,目前有的國內業者以外銷為主力,國產香草莢可達到外銷品質,並有外銷日本實績,但仍需要持續輔導農民加強栽培技術、及加工技術研發及推廣。

握有國內外企業訂單的林桐榮表示,台灣的香草產業剛起步,想跟馬達加斯加這種百年產業競爭現有通路,溯源生產、加工環境的衛生都是基本條件,他自家香草已取得生產履歷,後製場域則有ISO和GCAP等認證,所費不貲,「我都做到了,每公斤也才賣400美金。」他建議,後續還要投入的新手務必想清楚再行動。

內銷部分同樣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味正琳直言,香莢蘭農民要真正了解香草莢的後製過程,才能避免有心人士剝削利潤,還需了解烘焙與代工業者的需求,進而改進種植環境及發酵後製加工。烘焙與加工業者也要推廣台灣香草的種植、加工與用心,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加分,才能真正建立起台灣香莢蘭的口碑。

蛋糕當中細小黑點點就是香草籽,業界認為,香莢蘭產業未來可朝加工品發展(照片提供/香草農夫)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