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金馬《小曉》專訪陳意涵、劉俊謙:每個人都想要討好,但誰都討好不了

女人迷Womany
更新於 2023年12月22日13:30 • 發布於 2023年12月22日13:30 • 文青汪

金馬國片《小曉》上映一週,相信不少影迷已到影廳朝聖。

片中陳意涵、林品彤、劉俊謙三人以一種獨特的依附關係共生,互飆演技,今天非常有榮幸訪談意涵與俊謙,一起來跟大家聊聊他們眼中的《小曉》。

(猜你想看:金馬入圍電影《年少日記》解析:父母以愛為名的期望,可能成為孩子的絕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小曉》是一部焦躁不安的作品,金馬影后林品彤成功代入過動症女孩,讓人一度相信這是她的世界,可控又不可控,隱形的惡意,張揚的同情。

陳意涵的表現更讓我驚艷,看到一個母親無能為力,被現實消耗殆盡,卻仍有一絲力氣深深相擁的愛,這可能會是每一對母女內心最深處的叩問:如果沒有妳,我是不是能做自己?

女人迷小曉1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圖片|取自寓言工作室 小曉電影粉絲專頁

非典型母親,媽媽不只一種樣貌

意涵這次交出令人共感的演技,因為在觀眾印象裡,意涵是開朗樂觀、古靈精怪的少女,但這次卻以「厭世媽咪」帶出各種複雜幽微的情緒。薇芳這個角色最鮮活也最辛苦的地方,是對於做自己的渴求與探討。她既想要做好一個媽媽,也想成為一個自由的女人。

Q:請問意涵如何去準備這個角色?

意涵:「一開始要說服自己的是:媽媽有很多種。」媽媽不是只有一種形象,這齣戲就在反轉典型母親的印象。

「不可能有媽媽不愛自己的小孩,縱使她有行為讓他人不認同,但當時她一定是盡力用自己覺得最好的方式去愛。」

(同場加映:金馬六十影帝吳慷仁|不只是會「演」,讓角色為自己說話|與軒軒講訪後行筆

Q:以意涵現在也作為一個母親的理解,一個女人能夠在母親的身份裡「自由」嗎?

「可以,可是小孩畢竟是連著臍帶生出來的,媽媽有一種本能的放不下。我生第一個小孩時也覺得很矛盾:一天有 24 個小時,難道我連 1 個小時都沒有嗎? 」

「可是在本能中找到平衡、慢慢調適,我認為可以找到新的自由。我的立場是小孩是一份禮物,讓一個家變得更完整。 生孩子是我目前人生最有成就感的體驗,很少體驗能夠超越。」

女人迷小曉2

圖片|取自寓言工作室 小曉電影粉絲專頁

三人之間微妙的依附關係

Q:保羅的存在,夾在三人之中非常微妙,偶爾像調停者偶爾又引發對立,甚至激起了母女間某種心理上的競爭與佔有慾,他與小曉母女之間是什麼情感,更在乎的是誰?

俊謙:「我覺得他最在乎他自己,他討好身邊每個人是為了自己。他在薇芳身上找到的情感彌補,有時候也會被激起,想要成為這個家的成員。」

「因此就算是小曉他也要討好,才在不知不覺中遞補,扮演爸爸的角色。我們整部戲都介於正常又不正常的依附關係,都是對方的寄生蟲(parasite)。我們的關係不是一種健康的關係,也不是『外遇』這麼簡單,他們彼此都依賴這份慰藉與照顧。」

(延伸閱讀:每個人面對情緒的狀態不同!從關係依附理論,看你是哪一種?

「因此保羅這個人是非常矛盾的,為人師表卻又跨過那條線。這也是這部作品想反轉的、是整部戲的核心叩問。老師不像老師,媽媽不像媽媽,小孩不像小孩,他們身上都背負原本『職位』的期待,卻被翻轉了。」

Q:保羅為什麼不準小曉綁紫色髮帶?

俊謙:「因為青春期女孩對男性有些想像,而小曉可能也想討好老師,紫色髮帶有點曖昧的心機在裡面,所以當保羅讀到這份心思時,又因為他認為小曉『好像是』他的女兒,才制止這份心思。 」

女人迷小曉3

圖片|取自寓言工作室 小曉電影粉絲專頁

Q:挑戰保羅這個角色,過動症的老師,又是婚外情的第三者,最難的部分是什麼,有如何做一些情緒的準備嗎?

俊謙:「比較困難的是關於這個角色鋪墊不多,他在戲中不斷遊走兩個女性之間,透過與她們兩個互動,反應出我要表現的東西。這個角色需求太孤單,沒有根,整個人很飄。」

(延伸閱讀:「很多時候,他們甚至必須假裝勇敢」專訪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姚淑文局長:我想要接住更多性暴力受害者|與軒軒講 EP15

Q:因為意涵說好幾場戲與林品彤拍到有火,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哪幾場戲母女一發不可收拾嗎?

意涵:「在家的戲都是,每次一回到那個家,就是被困在那裡。 因為導演不試戲,好幾場戲台詞都是很即興的,衝突情緒都是脫口而出。包含約會後回家垃圾滿地的衝突戲等等,母女肢體衝突都是不在劇本上,當下真實爆發的情緒。

導演設計的場景,很容易進入那種煩躁感,那種狀況莫名讓人煩躁,無力感很容易被激發出來。 」

(猜你想看:專訪林心如|《華燈初上》到《此時此刻》長紅 30 年的秘訣:要做更多元的內容

在自己的生活裡多一分視角,關心其他平行線

Q:電影最後並沒有解答,這個作品也並不是要療癒觀眾,你們覺得這部作品想給予觀眾什麼?

意涵:「每個人都想要討好,但誰都討好不了。最後在房間裡打那個拳的戲分,薇芳一直打不到,每個人都問我是不是故意打不到,我沒有故意,我是真的打不到。

我那刻有種我什麼都做不好的感覺,老公留不住,小孩被趕出學校,我以為自己是個好媽媽,結果連拳擊都打不到,我演到後面覺得我就是一個廢物。

女人迷小曉4

圖片|取自寓言工作室 小曉電影粉絲專頁

每個人在人生裡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種時刻。像我在看電影時,我就會站在小曉的立場,原來學校發生這麼多事,可是媽媽都不知道,因為一般在生命裡妳就是過妳的那條線,妳就是主角,所以妳不會知道別人發生什麼事。如果我們能多一分同理心、多問幾句她發生什麼事情,關係就會改變。

雖然電影並沒有給出答案,但如果觀眾可以在自己的生活裡,多一分同理心去關心那些平行線,甚至用別的視角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那可能也會有新的出口。」

(延伸閱讀:《MOVING 異能》心理師劇評:同理心這種超能力,三種常見運用誤區

Q:如果你持續在這個角色裏面,你會期待這個角色後續怎麼發展?

俊謙:「希望保羅能找到『內在的平安』,不管在家鄉還是在異地,我覺得這是保羅想要得到的。」

意涵:「我希望薇芳把房子賣掉,帶小曉去比較自然的環境重新生活,更善待小曉這樣的小孩的環境,應該就會找到出口。」

(同場加映:被童年的傷口綁架?從「依附關係」治癒內在小孩的 4 個步驟

透過深入角色訪談,我覺得自己重新認識這部作品,《小曉》的人物刻畫「非典型 」但很「生活 」。更貼近的來說,它用很多「灰色 」訴說人與人之間的模糊情感,依附與愛,因為生命它不是那麼非黑即白,所以記得對他人與自己多一點視角多一點寬容。

希望這篇專訪也能讓影迷們更貼近《小曉》,歡迎多多支持這部作品喔!更多影劇文章歡迎追蹤 IG 【文青汪的影劇世界

延伸閱讀:

金馬入圍電影《年少日記》解析:父母以愛為名的期望,可能成為孩子的絕望

金馬入圍電影《年少日記》解析:父母以愛為名的期望,可能成為孩子的絕望

加入女人迷 Line@,好內容不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