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空軍總司令部基地由文化部承接後,於107年起正式命名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不僅限於在藝術文化的層面裡來思考單位的可能性,更期待以文化政策的創新進而帶動社會的創新。文化部長鄭麗君曾提到:「C-LAB特別以實驗的態度對大眾開放,嘗試由使用者及營運需求端開始規劃,使硬體整建更能貼近使用者的需求。」區別於傳統藝文場館由固定的硬體規劃不斷套用在不同階段的展演計畫上,C-LAB憑藉著「以軟帶硬」的建構模式,致力於成為「向創作端開放的新型態藝文機構」,在軟體的規劃過程中,產生動態的策略,以此支持位於創作端的所有公眾。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園區。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C-LAB自2018年8月18日正式啟動公共建設規劃至今已有半年,在過去這段期間,可以看到C-LAB不斷朝著高遠而務實的方向前進,陸續完成探討歷史紋理和藝術創造的「時間另類指南」展覽、「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展覽和「影像的削去法」影展,並舉辦鼓勵公眾參與體驗的「夏日青年藝術節」等活動。C-LAB執行長賴香伶指出:「C-LAB團隊長期以來面對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動態的過程帶來快速的前進,卻也需要不時停下來重整社會的需求及文化界的反饋,在高遠的理想之下看看如何繼續往前推進。」
透過諸多的計劃和行動,C-LAB正式加入文化部的「東西向文化創新廊帶」,為臺灣的文化創新工作注入豐沛的動能。2019年更期望能透過文化部、科技部和經濟部的跨部會合作,以藝術、科技 、社會為三大發展面向,分別建構「當代藝術」、「音像媒體」、「社會創新」等三大實驗平台。
法國104藝術中心(104 Cent Quatre Paris)參訪C-LAB,(左一)C-LAB執行長賴香伶。圖/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國際創意平台」計劃 *
C-LAB在國際交流與連結的成果豐碩,在去年底C-LAB與法國龐畢度IRCAM聲響暨音樂研究中心、法國104藝術中心(104 Cent Quatre Paris)分別簽署合作意向書,計畫進行長期的交流合作。2019年1月已經啟動和IRCAM的具體合作,舉辦「混聲集會」國際論壇,並期望能合作建立領先亞洲的聲響實驗室。
在新的一年,C-LAB將以「國際創意平台」計畫,進一步擴大串聯德、法、韓、荷、美等國家之跨領域實驗機構,包含上半年將邀請國際知名的文化實驗樞紐荷蘭Waag Society藝術與科技中心共同合作,同時正和美國紐約的「Performa藝術節」、韓國亞洲文化殿堂(Asia Culture Center)、光州雙年展(Gwangju Biennale)、德國Raumlabor實驗建築團隊等的合作方案,期能透過人員互訪、共製展演映節目、藝術家及專業工作者進駐、實踐行動和國際論壇等方式,深化並整合彼此研究與藝術發展成果,進行國際推廣,建構交流平台。
C-LAB與法國龐畢度聲響暨音樂研究中心IRCAM舉辦「混聲集會」國際論壇。圖/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提供
C-LAB與法國龐畢度聲響暨音樂研究中心IRCAM簽署合作意向書。圖/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徵件計畫
秉持媒合和培育創意生成之共創精神,C-LAB於2018年5月啟動「2018 Creators 創作/研究」徵件計畫,徵求具備跨領域、實驗性與創造力的文化實踐計畫,給予進駐空間與經費補助等資源挹注。該年度徵得120件申請案,共計13組申請者入選。獲選之進駐者背景涵蓋舞蹈、馬戲、戲劇、動畫、建築空間及文化研究,顯現臺灣文化藝術創新光譜之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該年度的入選者之一黃偉軒,其進駐計畫「沉浸式逝去影像考古計畫」,使用3D 掃描和沉浸式數位載具,嘗試記錄個人故事和當地歷史,獲得104藝術中心總監Joseacute-Manuel Gonccedilalvegraves的關注,而被加以選送,今年便會至法國的104藝術中心進駐。C-LAB方面對於此進展樂見其成,並期待能有更多創作者依循這樣的軌跡,從空總到國際的平臺,進而得到更多的資源及發揮。
C-LAB 2018 CREATORS 迎新會。。圖/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104藝術中心(104 Cent Quatre Paris)參訪CREATORS黃偉軒。圖/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黃偉軒,「沉浸式逝去影像考古計畫」。圖/黃偉軒提供
2019年的CREATORS徵件,以「城市震盪」(City Flip-Flop)為主題,徵求以臺灣在地文化脈絡為本,反思城市進步論、探查城市不可見之角落、都市治理下被排除的事物,以及將城市視為面向未來循環體的各種實驗提案。
為與「C-LAB Annual年度主題展演計畫」進行互動與激盪,期能透過「複式」、「污痕」與「循環」等面向,梳理現代城市的建構歷程,檢視過往文化的發展脈絡和演化歷史,並前瞻未來社會的演進可能。同時探索文化行動和創造實驗如何推動文化溯源和在地認同,協助公眾體察生存現狀與未來挑戰。
此外,亦就補助類型、徵選方向、評選方式、進駐資源等層面進行調整,以更貼近臺灣創作者的具體需求及創研情態,不僅提供空間、經費等資源,也將提供法律會計技術諮詢、團隊橫向串聯等行政支援,以提供更為彈性靈活的支持系統。
C-LAB「2019 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城市震盪(City Flip-Flop)。圖/取自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妖怪學院:妖異文化實驗場
2月開始陸續進行的「妖怪學院:妖異文化實驗場」,作為7月至9月間「亞洲妖怪與當代藝術特展」前導活動,是今年C-LAB積極對外連結,促成跨機構合作的具體實踐,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和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共同合作舉辦。首先成立妖怪學院,邀請妖怪小說家瀟湘神擔任「院長」,這個非典型的學院,除了是為了建立臺灣妖怪資料庫或妖怪學,也是為了營造一個當代詮釋妖怪的場所,在不同領域觀點的激盪中,探索人類對於妖怪的古老記憶。
C-LAB「妖怪國際對談」。圖/取自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2019年2月17日「妖怪國際對談」現場一景。圖/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在其他相關文化活動方面,2019年C-LAB公共計畫的策辦將側重基地開放與公眾參與、社會溝通和國際發聲。在文化部規劃中的「東西向文化廊帶」帶來最豐沛的文化創新能量與最飽滿紥實的文化活動,與全民一同用文化迎接新年一年到來。
文化實驗場到底要實驗什麼?
文化部政務次長暨C-LAB董事長丁曉菁表示,當外界聽到文化實驗室時,通常第一個疑問是:「你們到底要實驗什麼?」團隊形成之初也進行過多次的內部辯論。而丁曉菁從這個提問回歸C-LAB的核心發展概念,釋義文化實驗的價值與目標。有感於台灣當代藝術的精采,丁曉菁談到台灣的創作者在面對社會環境時,總能回應出非常多犀利且具創意的作品或行動,然而這些能量所引起的關注往往侷限於某個圈子內,至於能不能夠跨出原來的領域向外擴散,牽涉到的是「溝通」。
「藝術家以當代的眼光,看到台灣社會、甚至國際上遇到的挑戰或問題,提出他們的見解和解決方法,而這些想法如何從社會、科技、文化的面向,帶動台灣社會的翻新、生活價值的進步,甚至讓台灣在國際社會上面扮演國際公民的角色,成為台灣社會進步的能量,這件事情是我所期待的,也是爭取成立台灣當代實驗場的一個重要推動力。」丁曉菁認為藝術家永遠是社會上最敏銳的一群人,透過創造提出對當代議題的叩問,這種珍貴的能量應該被重視。
而目前放眼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個以政府單位中「部」的高度來推廣文化實驗的相關機構,面對路徑的不同,丁曉菁認為我們要善用自己所處的路徑的優勢,包括C-LAB截至目前為止所完成的各領域串聯,為這個平臺的初步建置打下好的基礎,下一步,就是讓所有平臺上的參與者能夠被呈現、被看見。
(右)文化部政務次長暨C-LAB董事長丁曉菁。圖/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