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專題】《不可能的任務3》:一趟很有事的漫長雲霄飛車之旅(下)

電影神搜
發布於 2018年07月28日09:00 • 龍貓大王通信

約略在 2002 年左右,湯姆再次著手籌備《不可能的任務》系列電影……2006 年 5 月,《不可能的任務3》(Mission: Impossible III,簡稱《 MI3 》)上映了。期盼能中興系列作的第三集故事起伏跌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上)篇:由此去

 

銀幕亮起,銀幕又暗了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最終, J.J. 亞伯拉罕結束了所有的拍攝工作,完成了他被交付的任務,而這部《 MI3 》終於要在 2006 年 5 月 5 日上映了──沒想到一個月前,湯姆與凱蒂的女兒舒莉出生了,連蘋果日報都大幅報導,你大概可以想像,《MI3》的宣傳幾乎不敵湯姆的家務事。

終於上映的 MI3 :《不可能的任務3》,話題似乎比不上阿湯哥的家務事。

《MI3》悲劇性的映期開始了,首周末的票房最能反應映前宣傳的成效。而突破 4,000 家院線聯映的《MI3》首周末的票房僅約 4,700 萬,與 10 年前放映院線數少了一千家的《MI》首周末票房差不多 (所以在物價換算後《MI3》仍然輸了)、而且也輸給院線數少了 500 家的《MI2》。《MI3》比當時同類型的《神鬼認證:神鬼疑雲》(The Bourne Supremacy) 與《史密斯任務》(Mr. & Mrs. Smith) 賣得還差──別忘了《史密斯任務》的八卦新聞也很多。

派拉蒙影業的美夢徹底破碎,映前他們期望《MI3》能夠一雪前恥,首周末票房至少能在《MI2》的 5,700 萬至《世界大戰》的 6,800 萬之間──媒體更樂觀地上看 7,000 萬。殘酷的是《MI3》還比自家人評估的低標少了一千萬;但電影公司勇於催眠自己,他們期望好口碑能讓《MI3》與《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一樣──《蝙蝠俠:開戰時刻》一開始的票房也很差,但最後囊獲了 2 億美金票房──但很明顯地《MI3》欲振乏力,它沒有諾蘭蝙蝠俠每周強大的抗跌率與長銷力,最後《MI3》只上演了 11 周,而《蝙蝠俠:開戰時刻》上演長達 20 周。

而湯姆難辭其咎,他的山達基教爭議、緋聞與大小紛爭──我們還沒提湯姆與《南方公園》粉絲為了諷刺山達基而開幹的事呢──讓報紙版面充滿了對湯姆的各種負面情緒,連帶拖垮了《MI3》的宣傳戰。

「這就是山達基教徒真正信仰的玩意」:《南方公園》向山達基教開戰!

 

一切為驚悚服務

但是《MI3》仍然是一部好電影,它需要的是時間,當人們淡忘那充斥著狗仔新聞的 2005 年時,《MI3》真正的美麗才會顯現出來。

滿臉血污的伊森韓特被銬在椅子上,對面一位面無表情的中年男子,拿著槍指著一名女子,他要伊森交出「兔腳」,否則 10 秒後他要槍斃這女的。《MI3》開場的 3 分 30 秒,是這整部電影最關鍵的一部份,它不像先前兩部系列作,開場走著宛如龐德電影的套路,先來一段刺激的動作開頭戲當開胃菜。《MI3》不說廢話,直接切入,讓觀眾直視劇情的核心:冷血的軍火販不斷用各種方式折磨伊森韓特,甚至要脅危害他的新女友,他要伊森為他偷來誰都搞不懂的「兔腳」,否則他會毀掉伊森最心愛的事物。

雖然映期短暫,但《 MI3 》的確是非常優秀的作品。

在這 3 分 30 秒裡--軍火販倒數的 10 秒鐘裡,J.J.亞伯拉罕證明了他善於操控氣氛的功力,而湯姆克魯斯的演出自然是關鍵之處。他在這短短的開頭裡,表現了驚嚇、困惑、冷靜、故作輕鬆、憤怒、冷漠、哀求與悲傷。而在那最終絕望的槍聲猛然響起,畫面瞬間一黑,立刻切入重拍轟擊的標題片段──過去與未來的《不可能的任務》電影裡,這個搭著經典《虎膽妙算》主題曲的片段,都會閃現許多劇情裡的重要畫面。但在《MI3》裡,妳只看得到一根導火線持續地燒著。這是合理的安排,因為觀眾已經沒法再吸收任何資訊了:他們被剛剛那殘酷的 3 分鐘嚇傻了。

而在單調的導火線片段嘎然而止,你在畫面上看到一張美麗的臉──她是剛剛被槍殺的女子,那個對伊森非常重要的女孩,她正微笑著打開冰箱。這讓我們知道剛剛的殘酷橋段是未來劇情,心上因此飄來一絲淡淡的烏雲。

雖然導演一再變更,但《 MI3 》依舊秉持戀愛與動作兼具的特色。

你可以用這總長 4 分鐘的片段,去比對任何電影,看看誰能在短短的 4 分鐘內激動你這麼多的情緒。然後你可能會立刻成為這部電影與 J.J. 亞伯拉罕的粉絲──在現代電影,特別是商業電影導演中,這是非常少見的才華。不只是那些台詞交錯堆積、令人信服的緊張感而已,重點是那種快速的情緒轉換,就像一根火柴點燃了導火線,瞬間豬羊變色。

J.J. 亞伯拉罕早在《雙面女間諜》與《LOST檔案》使用過這種快速翻盤的技巧,讓人一秒上天堂、一秒下地獄,那種高低落差的快感著實使人欲罷不能,想想其他導演只會用一種表演來表達單一情緒──想想麥可貝的電影裡充滿著怒吼──而且還不到位,《MI3》光是開頭就足以讓人耳目一新。

第二幕一場綁架軍火販戴維恩的 16 分鐘重頭戲,可能是全系列電影中最有《虎膽妙算》氣氛的一場戲。

這場戲證明了,在銀幕上表現團隊合作這件事,並不是把複數角色擺在一起執行任務就叫團隊合作。團隊合作不是兄弟各自爬山,而必須展現出齊心協力的感覺。這場戲裡幾乎沒有一項工作,是單人能夠獨立完成──除了開頭伊森翻牆潛入梵蒂岡內部以外。其他包含伊森破牆讓路瑟進入;戴克蘭冒充門衛放李珍進門;隨後李珍擔任近身監視;路瑟製作面具與假聲帶;伊森與戴克蘭聯手放倒戴維恩並不被保鑣發現等橋段,全是眾人合力的成果。

「red dress」:這件 Roberto Cavalli 的紅洋裝,讓「red dress」變成《MI3》的熱門關鍵字。

而在其後,電影已經過了幾乎一半,一直到終場,《MI3》沒有一刻放下緊張的氣氛,這要多虧戴維恩帶來的肅殺氣氛。由早逝的天才演員、早一年才拿下奧斯卡影帝的菲利浦西摩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飾演的戴維恩,是位強硬的犯罪頭子。戴維恩從頭到尾都拒絕與主角們溝通,他只關心自己的目的是否達成,他不通融、不協商更不關心任何其他事物,他甚至不羞辱任何人。你不會在他身上看到那些老套的好萊塢壞蛋印象,比如喜歡耍嘴皮子、或在自己佔上風時玩弄主角、而且通常在洋洋得意時被英雄暗算反制。看起來甚至有點木訥的戴維恩,就像面無表情的牛頭犬一般,而他咬人時甚至不會有任何預警。

“I don’t give a damn.”

相對於一路輾壓伊森的戴維恩,由蜜雪兒莫娜漢 (Michele Monaghan) 飾演的茱莉亞則是天平的另一端,她溫柔體貼,可以感受到電影裡有很多篇幅在著墨她與伊森的關係,藉此營造出後半段伊森的心痛折磨。這點可以與《MI2》作比較,可以發現當兩部電影都以愛情作為拉扯主角行動的關鍵時,兩邊的說服力是截然不同的。而《MI3》的結尾,大部分的時間都留給了茱莉亞,乃至於最後的結局,是一個充滿溫暖與欣慰的收尾,甚至讓人聯想到,這可以是整個系列的最終大結局:主角可以在此放下一切,攜手愛妻邁向光明的未來,在那裏沒有 IMF,與 5 秒後會銷燬的 DVD 播放機。

《 MI3 》 劇照 。

 

一次完美的創新、一次慘烈的失敗

《MI3》最終成為了 22 年來全系列最低票房的作品,但它完全不是一部爛電影。本質上《MI3》全然是針對前兩集的一次創新挑戰,它不像第一集充滿爾虞我詐的謎團、也不像第二集有風格化的動作場面與讓人頭昏眼花的逆轉秀、《MI3》很單純,它只想盡全力營造氣氛,藉以玩弄觀眾的各種情緒,就像一台峰迴路轉的雲霄飛車,讓人目眩神迷。

《MI3》沒有複雜的動機與計謀、沒有需要解釋的道具或機關,電影裡所有的角色與他們的行為,都是為了激發觀眾的情緒而存在,而當任何角色盡完責任之後,便迅速地被移出舞台:像是劇本絲毫無意解釋兔腳是什麼、偷取兔腳的整段過程觀眾被蒙在鼓裡;伊森小隊在劇末高潮完全無聲,甚至魔王殞命的過程也極度被簡略。只因為這些情節與劇情,都跟當下電影想要激發觀眾的情緒無關。這是 J.J. 亞伯拉罕非常極端的導演手法,不少觀眾可能會嫌他太過草率,但他本來也不想眉角清楚地說故事。說起營造氣氛,他仍然是當今好萊塢手法最重的商業導演,如同他在《MI3》開頭 4 分鐘帶給觀眾的震撼一般。

 

《 MI3 》:被強烈低估的電影

簡單地說,《MI3》是一部被強烈低估的電影、是一部不該被湯姆克魯斯負面新聞拖下海的不幸電影、是一部用來打臉那些用票房決勝負的電影觀察家的動作驚悚傑作。這很諷刺,湯姆克魯斯期待這部作品能給他催生的電影系列一次中興的機會,但是這次拖累《不可能的任務》系列的,卻正好是他自己。

而原本湯姆與派拉蒙影業,在《MI3》身上的期望,通通沒有實現,而這些期望,都留待他們的下一次嘗試去完成。這讓觀眾再次花上超過5年半的時間,才能等到續集《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而那,又是另一個有趣的故事了。

 

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