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Canon EOS R 評測報告 | 新世代全幅無反登場!

Mobile01
更新於 2018年10月16日16:27 • 發布於 2018年10月12日02:04 • 吉姆林

上個月中小編受 Canon Taiwan 之邀到日本搶先體驗 Canon 首款全片幅無反可換鏡相機 EOS R,比較可惜的是體驗時間僅有 48 小時不到,因此測試內容無法盡善盡美,有鑑於此小編也趕在台灣正式發售前跟原廠商借 Canon EOS R + RF 24-105mm f/4L IS USM + RF 50mm f/1.2L USM 這個組合為大家帶來測試內容。Canon EOS R 發表至今約一個半月,首先它代表的不僅是 Canon 正式將無反光可換鏡相機系統從過去的 APS-C 升級至全片幅,同時它也是催生 RF-Mount 的關鍵,相信 Canon 在加入  RF-Mount 這個生力軍之後,能與 EF-Mount、EF-M Mount 攜手放眼更宏觀的市場。

■ 延伸閱讀:Canon EOS R 搶先體驗!同場加映 RF 24-105mm f/4L IS USM 及多顆鏡頭試玩!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Canon Taiwan 在 9/27 已經公布了 Canon EOS R 的台灣官方定價,單機身 NT$67,000 元,機身含鏡頭 RF24-105 的 Kit 組合為 NT$99,300 元;單純從價格分級來看的話,它的機身定位應該介於 5D Mark IV 與 6D Mark II 之間,特別是上述這兩款 DSLR 同樣具備 DAF 對焦系統,我個人覺得 EOS R 的目標客群比較屬於 EOS M 的既有用戶或是 EOS 雙位數、百位數的玩家,當然若是將 EOS R 視為專業攝影師的備機,我想絕對也是綽綽有餘的。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次隨著 Canon EOS R 的推出,除了 RF 24-105mm f/4L IS USM 這顆 Kit 鏡之外,同步還發表了三顆鏡頭,分別是 RF 28-70mm f/2L USM、RF 50mm f/1.2L USM 以及 RF 35mm f/1.8 IS STM Macro。首先 RF-Mount 的接環內徑與 EF-Mount 同樣維持在 54mm,但因為 RF-Mount 的法蘭距僅 20mm 在鏡頭的光學設計上更有優勢,因此 RF 24-105mm f/4L IS USM 這顆 Kit 鏡的解像力可是不容小覷;RF 28-70mm f/2L USM 更是指標性的大三元鏡皇,RF 50mm f/1.2L USM 則是人像鏡皇代表,最後 RF 35mm f/1.8 IS STM Macro 兼具大光圈與微距能力,是顆功能的定焦鏡頭。

目前 RF-Mount 雖然只有四顆原生鏡頭,但囊括了「旅遊、人像、大光圈、微距」這四大類型的題材,真的無法滿足 EF-Mount 用戶的話,原廠同步也有推出「EF - EOS R 轉接環」,不論是轉接 EF 或 EF-S 鏡頭都幾乎沒有延遲的問題,表現就如同原生鏡一般,我想光是這點就足以讓擁有大量 EF 鏡頭群的老玩家動心啦!雖然玩 Sony E-Mount + MC-11 轉接 EF 鏡頭的 Canon 玩家還不少,但唯有 Canon 機身才支援數位校正而且才能將對焦速度發揮至百分之百,這對焦段越長的鏡頭越有感。

▶ Canon EOS R 人像實拍 feat. 凱欣 Casey

▲上次閒聊時才知道 Casey 也是 Canon 用戶唷!影片中有人眼對焦與 Multi-function Bar、快捷鍵的操作範例,可不要錯過這次清新的小惡魔福利社唷! 

■ EOS R 與 5D Mark IV 外觀比較

至於小編為什麼會將 EOS R 與 5D Mark IV 拿來比較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們皆是全片幅機種且有效畫素均為 3,030 萬,對高畫素有需求的玩家肯定會拿它們兩台來比較,不過 5D Mark IV 單機身的售價仍高達 NT$94,000 元,相較於EOS R 單機身 NT$67,000 元的確是高出不少,但這也跟 5D Mark IV 的定位有關係,畢竟在 EOS-1DX Mark II 之下,許多功能及規格都遠遠超過 EOS R,尤其在連拍及錄影的支援度方面。

(左)EOS R(右)5D4

左側

機背

右側

機頂

廣角

望遠

我本身是 5D Mark III 的長期使用者,偶爾有鏡頭測試需求時會跟原廠借 5D Mark IV 作為主力機身,所以對 5D Mark IV 的性能其實相當熟悉,將它與 EOS R 交換使用時,當下自己還是會習慣 5D Mark IV 多顆實體鍵的操作方式,特別是內建「對焦搖桿」的 5D Mark IV,它可以靠單手完成許多設定,如果是觸控操作的話,相機的握持重心需要一直改變,這是我覺得 EOS R 以觸控操作為導向所帶來的不便。 

■ Canon EOS R 外觀及特色介紹

EOS R 與 EOS 的全片幅機種同樣都採用鎂合金材質來打造機體,機身的線條與設計語彙讓人一眼就能認出是 Canon 相機,握把與軍艦部的造型應該最容易識別的部位。畢竟是全片幅等級的機型,防塵、防滴的規格也屬於標配。

▲小編上週去山區拍攝時意外遇上陣雨,以我過去長期使用 Canon 的產品經驗來看,這對 Canon EOS R + RF 24-105mm f/4L IS USM 來說應該是小菜一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小編當時同步拍下的影片

▶ 出色的握持手感

正面

背面

EOS R 的體積明顯比 5D Mark IV 要小,不過它的握把卻比 5D Mark IV 要來的大,呈拍攝姿態時小尾指亦可牢牢抓住機身,握把深度甚至優於 5D Mark IV,指尖不會碰觸到機身;當初詢問官方他們表示這是為了讓用戶在轉接 EF-Mount 的大砲時能擁有更好的手感,畢竟頭重腳輕在手持時會更費力,此時握把設計的好壞就是關鍵。

RF 24-105mm f/4L IS USM

RF 50mm f/1.2L USM

以上兩顆 RF 原生鏡是這次我所使用的主力鏡頭,另外兩顆 RF 28-70mm f/2L USM 與 RF 35mm f/1.8 IS STM Macro 也將會在年底前上市,不過價錢未定;RF 24-105mm f/4L IS USM 這次的使用頻率最高,因為有一天半的時間帶去基隆打游擊,開到哪就在哪拍,便利的焦段與高解像力讓我印象深刻。

市面上的無反可換鏡相機將鏡頭卸下後感光元件皆是直接外露,因此每次我們拆換鏡時都得特別小心避免灰塵或雨水意外沾染在感光元件上,畢竟一台相機單價最高的零件就是 CMOS;因此 EOS R 在關機時快門簾便會自動降下藉此保護感光元件,拆換鏡頭時可以更從容,開機時快門簾就會自動升起,不會影響拍攝作業。只不過有網友提到這時的升降程序究竟會不會減少快門壽命?這點小編也很好奇,畢竟 20 萬次的快門壽命還是有壽終正寢的一天。<(ps.文章見刊後有跟官方確認過,開關機的快門簾升降並不會計算在快門壽命內,這設計的初衷單純是為了保護感光元件)/b>

▶ RF-Mount「54mm」的接環內徑與「20mm」的法蘭距

 

自從無反可換鏡相機逐漸普及後,大家才似乎開始重視鏡頭「接環內徑」與「法蘭距」的數字,在 EF/EF-S-Mount 時代 Canon 的接環內徑就已經來到 54mm,不論是以當時或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數字還真是一點都不低;當年 Canon 在設計 EF-S 鏡頭時就已經打算沒它跟全幅機身共用,因為鏡尾太長會撞倒反光鏡,因此有些玩家會把 EF-S 鏡尾切掉硬上,只不過因為成像圈的範圍不同,事後必須手動裁切影像。 

過去 EF-Mount 透過 11pin 來傳輸資料,RF-Mount則提升至 12pin,嚴格來說 EF 鏡頭的資訊量餵不飽 EOS R,EOS R 自動對焦的表現跟自家搭載 DAF 對焦系統的 DSLR 相差無幾。隨著 RF-Mount 推出的「EF - EOS R 轉接環」同時支援 EF與 EF-S 鏡頭,搭配 EF-S 鏡頭拍攝時會自動裁切 1.6x 並提供正確的成像區域,如果你至今還擁有許多 EF-S 鏡頭的話,EOS R 的出現可說是讓這些鏡頭有重新的機會,畢竟搭配的是新世代機身,3,030 萬畫素就算裁切後也夠用,而且進行 4K 錄影時也幾乎不受 Crop 的影響,可說是後市看俏啊!

關於RF-Mount 的法蘭距為什麼設在「20mm」?法蘭距越短機身不是可以越薄對畫質也越有利呢?跟原廠高層閒聊時小編也問過這個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廠在設計 RF-Mount 時也一併將機身的結構強度算進去,如果法蘭距太短連帶機身結構強度也會降低,使用原生鏡的時候可能沒有感覺,不過當你轉接 EF-Mount 的大砲時就可能會有影響,Canon 在設計產品時是以多方面去做考量,不單單只是追求數字上的勝負而已。

▶ 3,030 萬畫素感光元件 / 5,655 個自動對焦框 / -6EV 的暗部對焦能力

EOS R 搭載 3,030 萬畫素的全片幅 CMOS 感光元件,以及 DIGIC 8 影像處理引擎,可惜目前 Canon 取消低通濾鏡的機身還是只有 5DsR 這一款,跟對手正面對決時不知道勝算有多少呢?!傳統 CMOS 感光元件的雜訊抑制能力還是難敵背照式感光元件,私心還是希望 Canon 早點放大絕啊!有專利拜託也要量產造福消費者啊…

EOS R 發表時所提到的 5,655 個相位式自動對焦框,我原以為是誤植沒想到居然是來真的!至於 Canon 為什麼能達到這樣的數量?因為它採用全新無間隙微透鏡結構,讓像素與像素之間能緊密相連而這也是 Canon 的獨家專利,競爭對手無法使用這樣的技術因此 EOS R 才能以「87(水平)× 65(垂直)」來達成 5,655 個相位式自動對焦框,比較特別的是如果你使用的是「大區域自動對焦」模式的話,AF會自動劃分成 143 區。此外在搭配 RF 50mm f/1.2L USM 這顆鏡頭時能將「-6 EV」的暗部對焦能力完全給釋放,小編後面也會有實拍及操作影片給各位參考。(只要是光圈 f/1.2 的 Canon 鏡頭皆支援)

EOS R 的機頂造型是過去不曾見過的,畢竟過去的 EOS M 也未曾搭載機頂螢幕,因此包括指令轉盤、按鍵、MODE 轉盤…等等的配置都與過去機種不盡相同,另外電源開關獨立在左肩可說是 EOS R 的不解之謎,白白浪費一個功能轉盤的位置,當然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為了留後給更高階的機種,我個人是比較相信這個說法。

▶ 全新的 MODE 操作模式

EOS R 位於機頂的 MODE 轉盤操作概念與 EOS-1D 系列相同,按下後搭配轉盤就可以切換曝光模式,按下 MODE + 機背的 INFO 就可以切換至錄影模式,不過我個人不太能接受這樣的錄影切換模式,因為它也是要價近 70K 的全幅機,沒有 5D Mark IV、6D Mark II 那樣的快速切換撥桿實在說不過去。

雖然在拍照模式下也可以直接按下錄影鍵進行動態拍攝,不過只能錄 1080p 的格式,要錄 4K 就必須手動切換至錄影模式,這是我比較在意的部分。整合在 MODE 上的轉盤在一般狀態下可支援曝光參數的調整,操作轉盤時的手感跟反饋都很不錯;EOS R 在半快門與全快門之間的段落比 5D Mark IV 要明確,這在半按對焦或追焦時相當重要。

▲以上是 EOS R 的快門聲比較,比較有趣的是我發現 EOS R 在未裝上鏡頭時是無法進行快門擊發的。

▲以上是小編測試 EOS R 在調整光圈及快門時的反應,表現就如同 DSLR 一樣即時,沒有任何的延遲感。

▶ 機頂搭載全新的點矩陣液晶螢幕

基本顯示

基本顯示(點燈)

豐富顯示

豐富顯示(點燈)

EOS R 採用的點矩陣液晶螢幕擁有高解析度與高節能的優勢,有點接近電子紙的表現,觀看時的舒適度非常高,透過一旁的「點燈鍵」來操作,單按可用來切換顯示資訊的多寡,長按的話背光就會由黑底白字轉換成白底黑字,在微光環境下依舊可以清楚辨識。

中高階 DSLR 內建機頂資訊視窗其實是再普通也不過的配備,但在無反可換鏡相機上便成為稀有規格,不過在 Canon EOS R、Nikon Z7/Z6、Panasonic S1R/S1 紛紛加入機頂視窗後,相信在全幅 MILC 市場佔有領先地位的 Sony FE-Mount 應該會有所回應。至於為什麼小編或其他使用者會如此在乎機頂視窗的存在呢?

因為小視窗內顯示的資訊「簡單明瞭」,瞄一眼我馬上就能掌握機身的主要設定,另外機背螢幕與電子觀景窗都是發光體,長時間盯著雙眼很容易疲勞,而且顯示的資訊過於複雜…能透過機頂視窗快速掌握參數設定,在對的時機舉起相機拍照會更接近在 DSLR 的操作方式,至少我自己是這樣覺得啦…所以我很中意有搭載機頂螢幕的 MILC 或 DC。

▶側翻螢幕支援觸控 / 369 萬點 EVF

從機背不難發現 EOS R 的操作介面有別於以往機種,缺少中高階機種該有的對焦搖桿、機背轉盤或八向方向鍵,主要控制方式比需倚賴觸控螢幕、Multi-function Bar 以及四向方向鍵,機背的螢幕解析度為 3.15 吋 210 萬點且支援電容式觸控。

EOS R 的機背螢幕比自家的 6D Mark II 還要大,體積又比較小,自然會壓縮到大拇指的支撐區域,這也是為什麼「Multi-function Bar」這功能要設定十秒未操作會自動關閉的原因,基本上呈拍攝姿態時就會碰到「Multi-function Bar」的右鍵,誤觸機率真的不低。

Casey示範自拍

螢幕反蓋

翻轉自拍

螢幕側翻

去年 6D Mark II 就是 Canon 第一款使用側翻螢幕的 DSLR,現在 EOS R 則是業界第一款搭載側翻螢幕的 MILC,雖然 Sony A7/A9 的縱向翻轉螢幕已經很方便,但側翻螢幕才真的是王道,垂直構圖時能以低角度取景,同時也支援最實用的自拍功能。

EOS R 搭載 0.5 吋 369 萬點的 OLED 電子觀景窗,雖然沒有更新率的數據不過選單內有「省電 / 順暢」這兩種選項,單張拍攝時看不出差異但如果是用 8fps 連拍(ONE SHOT)或 5fps 連拍(AI SERVO)作業時,就能看出兩者的差異,因為設為「順暢」在釋放快門時雖然不會有黑屏,不過還是會出現輕微的延遲感。

▶ 關於 Multi-function Bar 的用途

EOS R 在操作介面上除了機頂的 MODE(曝光模式)切換方式有所不同之外,新增的「Multi-function Bar」可說是最有特色也是官方最重視的項目,就小編自己體驗過的感覺,單純以操控性來看 EOS R 比較接近 6D Mark II,「Multi-function Bar」可透過左右滑動來選擇子功能,又或是單擊「左/右」來啟閉指定功能,不過操作的當下是沒有回饋感的,官方有此一說是為了讓使用者在錄影模式下以完全靜音狀態來控制曝光參數,但也因為沒有回饋感的緣故眼睛必須死盯著螢幕才能確認是否設定成功。

我是將「Multi-function Bar」的左右滑動功能設為「自動對焦方式」,但是用大拇指左右滑動來選擇時,要一次選到你要的對焦方式還真的不容易,不是過頭就是差一點;而且「Multi-function Bar」開啟後 10 秒如果沒有操作它就會自動關閉,下次還得重新開啟它。我能瞭解官方把「Multi-function Bar」視為創新的操作方式,但的確還有改進空間,因為操作上很難達到「精確」或是「一次到位」,如果是配備過去的「類比搖桿」我想應該會更受歡迎。

 

▲「Multi-function Bar」可自訂的功能其實相當豐富,在拍攝或是瀏覽影像時都可以個別指定不同功能;「短片記錄」應該是目前最適合它的選擇,因為使用者可以在無聲狀態下改變光圈值、開關PEAK、電子水平儀以及 AI SERVO…等等。

▶ 單記憶卡槽支援 UHS-II

單記憶卡槽

機身右側

Canon 的 DSLR 階級分明過去未曾出現以下犯上的案例,因此從 EOS R 僅配備單記憶卡槽也能嗅出一些端倪,它的定位絕對是在 5D Mark IV 之下頂多與 6D Mark II 平起平坐,雖然是單槽設定但好在它支援 SDXC UHS-II 高速記憶卡,建議錄製 4K 影片時搭配 USH-II 等級的記憶卡比較不會出現過熱情況,雙記憶卡槽可能得等到下一款 RF-Mount 相機出現才有機會實現願望。

▲小編分別搭配寫入速度達 100MB/s 的 SDXC UHS-II 與 60MB/s 的 SDXC UHS-I,各位可以比較兩張記憶卡的寫入速度還有檔案回放的反應。

▶ 豐富的外接端子

傳輸埠

機身左側

EOS R 的機身定位雖然比較接近入門至中階,不過外接端子卻相當豐富,包括電子快門線、3.5mm 耳機監聽孔、3.5mm 麥克風插孔、Type-C 插槽與 HDMI 輸出埠。 不過這裡讓大家最意外的就是無法直接用行動電源來為 EOS R 充電,必須透過原廠的 PD-E1 充電器插交流電才能進行機身充電,充飽單顆電池的時間大概 150 分鐘,重點是這個配件是選配…意思是消費者必須再另外掏錢而且還無法享有隨時充電的便利性,小編想不透為什麼不從善如流,直接機身充電不就好了?

▶ 拍攝續航力表現

機底

LP-E6N

官方提供的 EOS R 續航力為 370 張,這是在 CIPA 的特殊條件測試下得到的數字,不過這跟小編實際使用的結果有不小的差距,當初我在日本整天體驗下來的結果是「LP-E6N:電力剩餘7%,快門釋放次數 742 張」,這中間都是斷斷續續在採訪、拍攝,中間當然也包括了檢視照片與影片拍攝。

而我這次在外拍測試照及影片時也特別留意電力的使用狀況,快門釋放次數顯示 1103 最後剩下 12% 的電力,不過其中包括縮時影片、4K影片、1080p/720p 影片所耗費的電力,拍攝期間我檢視照片的頻率頗高而且檢視的時間也算長,最後我從資料夾整理出了檔案佔比,以下數據給各位參考。

  • 350張 RAW+JPG(全程單張拍攝)
  • 4 部 4K 縮時影片(拍攝總張數約 750 張)
  • 10 部 4K 24fps 影片(每部約 10~25 秒)
  • 6 部 1080p 60fps 影片(每部約 10 秒)
  • 6 部 720p 120fps 影片(每部約 10 秒)

■ EF - EOS R 轉接環(控制環)搭配 EF / EF-S 鏡頭的表現

EF - EOS R 轉接環(控制環)

金屬卡口

控制環

台灣製造

Canon 最大的資產就是那龐大的 EF 鏡頭群,對許多老玩家而言也是如此,EF 鏡頭史於 1987年至今已超過 30 個年頭,小編的資歷不過十年真的還算菜的…所以轉接環的存在格外重要,這讓 EOS R 可以透過轉接延續 EF 及 EF-S 鏡頭的壽命。EF - EOS R 轉接環的版本共有四種,除了上圖內建控制環的版本之外,還有基本款、內建 CPL 偏光鏡與內建 ND 減光鏡這三種版本;小編手上這款內建控制環就等同多了一具曝光轉盤,可藉由這個控制環來調整曝光補償、光圈、快門或感光度。

轉接 EF-S 鏡頭

轉接 EF 鏡頭

EF - EOS R 轉接環的支援對 EF-S 鏡頭玩家來說應該更有感,因為過去 EF-S 無法裝在 EOS 全片幅機身上,很多用戶從 APS-C 升上全片幅之後 EF-S 鏡頭只能塵封起來,因為脫手也沒行情倒不如丟防潮箱留念,現在 EF-S 總算有機會在 EOS R 身上展開第二春,不過 EOS R 轉接 EF-S 鏡頭時畫素會降至 12MP 左右(4176 x 2784),但好處時進行 4K 錄影時幾乎沒有 Crop 的問題。接下來我們直接看看 2 顆 RF-Mount 原生鏡 + 3 顆 EF 鏡頭 + 1 顆 EF-S 鏡頭搭配 EOS R 的 AF 速度吧!

▶ RF-Mount 原生鏡與其它 EF / EF-S 轉接後的 AF 速度

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

EF 16-35mm f/2.8L III USM

 EF 100mm f/2.8L IS USM

EF-S 10-22mm 

以上提供各顆鏡頭搭配轉接環之後的握持範例,其中 EF-S 10-22mm USM 這顆我事後改用 EF-S 18-135mm STM   來測試對焦速度,因為超廣角的對焦行程較短,自動對焦速度沒啥參考價值…

繼續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