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縫合記憶-家園》-郎亞玲從空間記憶尋訪生命軌跡

大媒體
更新於 2022年12月10日23:06 • 發布於 2022年12月11日02:00 • 大媒體新聞網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頑石劇團藝術總監郎亞玲三年多前,在疫情尚未全球擴散時,有感於自身對視覺藝術的喜好,以及多年戲劇創作美學的需求,毅然考進她的母校東海大學的美術碩專班進修。她將自己歸零,對所修習的科目,就像一個一般大學生一樣,抱著初學者的謙恭,沉浸在每個科目的課程裡。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定名為《縫合記憶-家園》的畢業展,據她說並非展出一般的繪畫作品,至於究竟要展出甚麼?不禁引發好奇。她特別以「這是一位女性藝術工作者的遷移回盼,關於存在、關於青春、關於自由的感召之旅」,說明展出和空間、女性、遷移的議題相關,讓人禁不住想一窺究竟。

▲頑石劇團藝術總監郎亞玲回母校攻讀美術系碩士學位。 (圖/唐天攝)

郎亞玲表示,其實嚴格說來,這個展覽是一項「計畫」,甚或「行動」-一個持續的行動。會做這個計畫,是她一次不意發現自己的住家搬遷得實在太頻繁了,後來,好好統計過,發現超過35次之多。很好奇自己這樣不停搬遷究竟在想甚麼?是開心嗎?還是難過?會毅然決然還是依依不捨?為了解開自己心中的疑惑與想法,她決定盡可能回到每個居住過的房子,用影像和文字記錄。更特別的是,她將結合六位表演者,以「行為藝術」重新詮釋她心目中「家園」的特徵形貌,以聲音、肢體,傳達人們對家園的矛盾情結,並詮釋家園帶給每個人的無限思念、想像、感動、期盼。她說:「我發現潛在的我,有一個享受自由的天性,會讓行動去實踐它。因此遷移不過是一種內在驅動的力量,而非無奈的選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回到台北老家嘉興街,郎亞玲發現即將實施都更計畫。(圖/郎亞玲攝)

一直對「行為藝術」相當感興趣的她,除了在校學習期間做了幾場小型的行為藝術實驗;三月以頑石劇團名義在台中辦了《移動》行為藝術工作坊和展演。不同的是,這回連她和六位演出者(劉寅生、鍾孟君、鄭因蓮、許瑞和、周青慧、張庭瑋),都在同一母題下「家園」的不同子題,個別發展演出的作品。

行為藝術策展人與表演者蔡青認為,郎亞玲以一種多媒體的形式去做行為藝術的展演,有影像、有裝置、有行為、有文學,有聲音,綜合的表現「家園」的不同向度,別出心裁,十分豐富,值得期待。一般行為藝術演出,都是藝術家個別進行居多,而有一群藝術家一起詮釋同一主題,彼此有關卻個別獨立,是很有趣的嘗試。而資深的行為藝術表演者劉寅生此次要呈現的子題是「自然家園」,喜歡大自然和園藝他,十分喜歡自己的文本,也構思好要和真正的盆栽植物進行身體的親密接觸和互動。

▲劉寅生是國內外相當活躍的行為藝術家,作品經常反映現實事件。(圖/唐天攝)

這個回顧計畫也關注了女性身份。郎亞玲認為,脫離原生家庭以後,其實女性會比男性更敏銳感受「歸屬感」這件事,如果未婚或已婚,這個問題會被掩蓋,但像自己的「失婚」狀態,身份就有些尷尬,「歸宿」其實就屬自己創建的家。當生命藉著尋訪遷移的軌跡,將記憶的碎片串聯起來,她原本以為只會浮現一些創傷經驗,但奇妙的是,當自己回到現場,內心卻充盈著喜悅。為什麼呢?她想,也許那是一種無可取代的生命經歷,如此鮮活地重現眼前,於是過往記憶中的破碎與片段,瞬間「縫合」成為豐富的敘事。

▲郎亞玲以行為藝術探討空間與歸屬感,與遷移的關係。(圖/劉寅生攝)

此外,郎亞玲發現導致自己頻繁搬遷的原因,和童年經驗,及本身從事劇場工作有關。她認為從性別平權角度看女性的事業心和工作權,似乎應當和男性一樣被鼓勵、被保障,不要只凸顯女性生活追求「安定」與「冒險」兩者的衝突。因此,郎亞玲也特別邀請姜樂靜建築師對談,揭示空間與女性之間,值得吾人重視的課題。

▲行為藝術演出結束和觀眾面對面分享心得。(圖/唐天攝)

相關連結:頑石劇團音樂劇「含笑花-陳進」 精彩呈現台灣第一位女性藝術家陳進的跨世代身影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