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 70 年並於日前逝世,《換日線》作者黃經偉以「英國女王白金禧紀念特集」3 篇系列文章,從「公眾形象、公眾溝通以及影響力」切入,探討女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本篇為系列第二篇,聚焦女王的「過去」,回顧女王運用各種媒體和場合形塑王室形象的亮點事件。
前篇:英國女王為何與這隻熊共進午茶?──解析王室形象經營的「文化政治學」
今(2022)年 6 月 2 日英國舉國和大英國協各國才歡喜慶祝女王登基白金禧(Platinum Jubilee),沒想到 3 個月後,女王就在英國當地時間 9 月 8 日下午於蘇格蘭的行宮巴摩拉城堡(Balmoral Castle)安詳辭世,享耆壽 96 歲,為英國、甚至全球政壇拋下一顆震撼彈。
女王辭世,全球政要都親自表達哀悼,對女王讚美之詞多提及女王的責任感(duty)、堅定不移(steadfast)、忠貞不渝(constant)。
世界領袖如美國總統拜登,表示女王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法國總統馬克宏親自用英語致詞,表示女王是參訪法國最多次的外國君主、熱愛法國文化,法國人民也愛戴她,巴黎的艾非爾鐵塔也熄燈向女王致敬;加拿大總理杜魯道閃著淚光表示女王是他在世上最喜歡的人之一;連目前和西方世界交惡的俄國總統普丁都悼念,稱女王受到子民愛戴、在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均屬實至名歸。
女王在倫敦的白金漢宮、位在伯克郡的溫莎堡都有英國民眾自發聚集、獻花、唱歌、流淚向女王致意表達哀悼,甚至有年輕人表示自己並非擁皇派(royalist),但都意外地感到悲傷,好像自己失去了一位親人一樣。
《時代雜誌》回顧以往的報導,歸結出女王如何親身證明了皇室存在的意義:她成功讓自己成為維繫英國和大英國協團結的精神象徵,即位時讓英國人民憶起伊麗莎白一世和維多莉亞女王過往的帝國光榮,更是在群眾近年來對待王室態度逐漸冷淡之時,運用自身的領袖氣質,在和善親民和保持皇室威嚴之間取得平衡,維繫皇室存續。
本文是白金禧系列文第二篇,將從「公眾溝通」的角度切入,簡要回顧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過去70 年間,是如何運用傳播媒體和公開場合建構自己和皇室的形象,打造英國在位最久君主的非凡傳奇。
一、運用定期、特定場合的廣播和電視轉播,打破距離、貼近人民
女王在位 70 年間,見證了傳播科技變革極大的轉變。遠在 1940 年,當時還是伊麗莎白公主、年僅 13 歲的女王,在 BBC《Children’s Hour》的廣播節目初次用廣播發表演說,用童稚的聲音問候同受到二次世界大戰影響而面臨離鄉避難的兒童,為他們打氣。
當時,她在結尾說道:「當和平來臨,要記得就是今天身為孩子的我們,來讓明天的世界更好、更幸福。」
1947 年,伊麗莎白公主在 21 歲生日當天於南非發表了演說,此演說在多個媒體報導都廣為引用、為人稱道,因為她就是在這次演說首次對英國、大英國協做出宣示:「我在此向各位宣示:我終其一生,不論長短,都將致力為各位效勞、服務我們都隸屬的帝國大家庭。」
1953 年,當時 25 歲的伊麗莎白公主獨排眾議,堅持要以電視轉播的方式讓民眾參與加冕大典,使她的加冕大典成為史上首次電視全程轉播的歷史性時刻。
成為女王後,她在 1957 年初次透過電視轉播向全國民眾發表聖誕演說(Christmas Broadcast),女王特別表示這次演說是一個標誌性的成就(landmark),希望電視能讓自己的訊息更貼近人(personal)、直接了當(direct),並且她很清楚對於人民來說自己可能充滿距離感(a remote figure),鮮少接觸大家的個人生活(rarely touches your personal lives),希望至少透過幾分鐘的影片,歡迎大家看看她的家。女王更是在這個影片中鼓勵民眾在巨變的時代調和新舊、擁抱正確價值、勇於面對負評和酸言酸語。
女王的電視聖誕演說自此成為每年的傳統,是英國人聖誕時節不可少的節慶活動,只是沒人想到,女王在 2022 年的聖誕演說竟成為絕響。女王在這次演說中悼念亡夫菲利普親王,真情流露,從影片下方的留言來看,許多疫情間失去親友的人都能感同身受、深受感動。
針對特定場合,對於女王來說,1997 年黛安娜王妃的意外辭世算是一次極大衝擊,因為她初始看似冷漠的態度、沒有特殊作為,讓她難得成為箭靶,使得整起事件升高成為王室的公關危機。
迫於情勢,女王罕見公開在非慣例場合特別透過電視轉播向全國人民表達對黛妃的哀悼,女王致詞中有一段話:「認識黛安娜的人都不會忘記她。上百萬從未謀面、但覺得自己認識她的人都會記得她。對我來說,黛安娜的一生、她辭世所獲之非凡且感人的迴響,都點出值得學習的課題。」
這段話可說是含有深意,似也反映女王開始進一步思考自己在子民心中的定位和想法。
另一次值得一提的特殊場合演說,即是女王在 2020 年 4 月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跟全國人民打氣,甚至在影片中重提自己在 1940 年初次廣播致詞安慰戰時顛沛流離的孩子,疫情的確讓人分離,但是「我們終將重聚。」(We will meet again.)從影片留言區的數則回覆看來,除了英國人民,連部分美國民眾都受到女王的鼓舞。
二、透過公開信,向英國、大英國協成員國和其他國家,表達關懷與致意
女王的信常署名「Elizabeth R」。但是女王的全名其實是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那麼署名中的 R 代表什麼呢?其實是「Regina」,拉丁文中的「女王」(queen)的意思,是英國君主的正式簽名。
透過王室的社群媒體帳號,可發現女王時常透過信件表達致意。女王在 6 月感謝眾人歡慶女王登基白金禧時的信中就表示:「我在家人的支持下,仍將竭盡所能努力為各位效勞。」(I remain committed to serving you to the best of my ability, supported by my family.)
當然,女王的公開信應該是由其團隊預備,但不可否認的是公開信就像是女王本人的「延伸」,能發揮影響力。
像是女王在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到暗殺辭世時,也有發公開信哀悼;8 月 29 日向蒙受水患的巴基斯坦(大英國協成員國)致意;甚至她去世前不久,今年9 月7 日才針對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發生攻擊事件發信致意,此信考量到加拿大的狀況採用英語和法語發布,從該篇貼文的留言可看出雙語發布的做法受到肯定,更有留言表示女王去世前一天還發文致意,顯示女王真的是鞠躬盡瘁,操持公務直到最後一日。
三、積極接觸影音短片、社群媒體,藉由新科技創造互動
除了前述正式的溝通方式以外,從女王之前對於電視廣播加冕典禮、轉播聖誕演說的堅持,顯見女王對於傳播科技力量的敏感度。
女王近年也力圖透過影音和社群媒體,讓自己在新科技的浪潮下發揮或擴大影響力。最有名的例子包括女王在 2012 年倫敦奧運時,和飾演 007 詹姆士龐德的演員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一起演出的短劇,製造出「女王從直昇機跳傘到奧運會場」的視覺效果,讓人眼睛一亮。影片中也可看見女王的寵物狗狗現身,用毛小孩拉近和人民的距離。
此外,2016 年時,女王也在哈利王子發起的「永不屈服運動會」(Invictus Games,2014 年創立,為在職和退伍失能軍人所舉辦的國際性綜合運動會)宣傳片中現身,顯示女王親民幽默的一面。
而女王的幽默感,也成為她令人影響最深刻的人格特質之一,像是她在 2021 年英國主辦的 G7(七大工業國)峰會中,開玩笑要各國領袖假裝在拍照時表現得十分愉快,頓時讓氣氛輕鬆起來。從拍照結束後,大家亦步亦趨讓女王先走的態勢,也足見女王在國際場合的地位。
至於社群媒體,女王在2010 年啟動了皇室的臉書專頁;在2014 年發了自己的第一條推特;2019 年發了第一則IG 貼文,這些也都顯示女王使用社群媒體和公眾互動的努力。
當然,女王留下的最後一段幽默影片,就是她和柏靈頓熊熊合拍的白金禧慶祝短片,女王在當中十足展現親和的領袖氣質。本專欄也有特別撰文解析背後的文化政治學。
代表安定,在多變時代促進對傳統價值的反思
女王恪守憲法、謹守份際,對於政治議題採取超然的立場,悉心為了英國和大英國協的公眾生活而努力,成為了一個超越黨派、種族、信仰的存在,這也是王室足以存續的安全閥。
當然,女王辭世之後,網路上也可看到各種奇特的言論,不乏論及英國過去的殖民史、威權、王室醜聞、王室用度揮霍和缺乏實質意義等等,並用以批評、揶揄女王。
臧否人物人人都會,但是平心而論,若將王室當成一個歷史悠久的家族企業,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應該可算是一位勤力盡責的企業負責人。特別是她服務了整整 70 年,歷經了 15 位英國首相(第一任是邱吉爾),從 25 歲登基一直到 96 歲駕崩,一生都活在眾人的眼目之下,更別提她從小就開始執行王室的公務、二次世界大戰時還央求父王允准她在戰線後方受訓從軍(學會駕車和汽車修理)。她在英國遭逢危機時成為安定的力量,像是前述新冠疫情中女王的勉勵即為一例。
女王確保了王室的存續,一舉一動攸關整個聯合王國的團結,甚至牽動大英國協的政治發展而進一步影響國際政局。女王的毅力,應值得稱許,也能讓我們在多變的時代反思傳統的價值。
所謂鑑往知來,回顧了女王的「過往」之後,下一篇我們將來看看王室「未來」的形象經營和塑造。
【延伸閱讀】
●一場「預演」的葬禮——從菲利浦親王逝世看英國皇室的新挑戰
●英國女王為何與這隻熊共進午茶?──解析王室形象經營的「文化政治學」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kaku 快請蔡英文公告全中華民國停止酒駕一週或是綠共黨停止說謊一週,以此向女王致敬呀!!
2022年09月13日10:44
crazy菜暟 是嗎,牠們不是蜥蜴人…嗎?
2022年09月14日11:27
Jim Wu 因為她沒有像換日線一樣每天報廢文?
2022年09月13日14:33
台客台北 | 部落格 好無知的標題。請問作者真正認識幾個英國人?
2022年09月14日12:00
吳承翰 從沒來台灣,也沒支持台幣,說不定台灣在那都不知道,超瞎掰的
2022年09月14日10:4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