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我對他這麼好,他竟如此待我?」雪兒:沒人伴你一輩子,再親再愛的人,不委屈自己才最重要

50+好好
更新於 10月24日07:50 • 發布於 10月22日06:00 • 50+選讀

文/謝雪文(雪兒Cher) 圖/時報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所謂「邊界感」,是指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清楚表達自己的原則與底線,不讓自己陷入不適的情境。擁有「邊界感」的人,看似不熱情,但也並非人緣很差,他們能在關係中找到自我空間,減少人際摩擦,生活更加平靜自在。謝雪文(雪兒Cher)提醒,無論是沒見過面的網友,或是親戚、親子還是伴侶,學會掌握「邊界感」,是讓生活更輕鬆愉快的智慧選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人生路上彷彿就像一輛公車,不斷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即使整輛公車上,最後只剩下自己,司機也會把你載到終點。所以任何人的離開,都不需要糾結在意,不適合的人,他會提早下車,有共同目標的人,他會請求你是否可以同行,選擇權在你,不在別人身上。

沒有人可以相伴一輩子,絕大數都是短暫相依,只是人們總是渴望陪伴,有人說說話,分享路上的風景,也要承受各種情緒的牽絆。經歷風霜40載,我想,是時候把對他人的依賴,轉換在自己身上,當一個「邊界感」強的人。

保持邊界感 減少依賴、相熟不踰矩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什麼是「邊界感」?就是與其他人保持適當距離,清楚表達自己的原則與底線,拒絕讓自己覺得不舒服的話題,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應該彼此互相尊重,相熟而不逾矩

「邊界感」重的人,不隨意打探他人隱私,不問別人感情狀態,也不隨便賣弄知識與精力,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社交。

「邊界感」重的人,日常能處理瑣碎生活雜事,遇到問題也不太依賴別人幫忙,對伸手求援的人也不會輕易幫助,所以不會有肝膽相照,兩肋插刀的朋友。往往生病,沒有人會飛來照顧。寂寞,不會有人陪你聊天。失戀,自己擦乾眼淚。挫折,也不會輕易跟別人抱怨。

「邊界感」重的人,常常被人誤認冷漠,事實上他們並非人緣差,只是慢熱,在日漸相處熟絡後,也會交到幾個知心朋友,對待人都有禮貌而不失分寸,熱心並樂於分享,只是對待陌生朋友不夠積極主動。

合適的人才有陪伴的必要 不再真心換絕情

過去,我是個「邊界感」薄弱的人,一開口就問對方的感情跟工作狀況,也會把家人狀況一五一十跟人分享,主打就是你跟我說,我也跟你說,兩人都沒秘密,但不曾想,兩人才也第一次見面。常以自身的狀況去同理他人,認定別人窮,別人痛,別人需要幫助,看到路邊的乞丐,會直接掏荷包裡的錢都給他,只是成就自以為是的良善,沒曾想過乞丐也可能不需要你的施捨。

過去,我也認為只要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待我好,旅途中才沒認識幾天,有人喊我姐姐,我就把對方當妹妹,相處一段時間後,這個半路突然出來的妹妹開始向我借錢,介紹我買商品,不時還情緒勒索怪罪於我。我還傻傻替對方設身處地思考,檢討反省自己到底做錯什麼。

曾經我希望每一次付出都應該得到合理的對待,付出10分,至少對方要回饋5分,只要心意被虧待後,情緒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狀態。現在,我慶幸,在經歷數百次離別後,明白沒有任何陪伴是必要的條件,重點,是合適的人才有陪伴的必要

那如何抓「邊界感」?

首先要先畫出心理邊界,不是每個人在你心中都是同等分量,有遠近親疏不同層次,針對不同頻率的人,保持相對合理距離,倘若這個人無論說話或是行為都常觸碰到底線,就選擇直接割捨,不再往來

未曾蒙面的網友是最外層 千萬別信以為真

身為數十萬粉絲追蹤的網路自媒體,訊息信箱總有各種問題,不時要當人生導師或是粉絲救命稻草。

過去,我都會認真看完讀者來信,悉心給予讀者寶貴經驗,但絕大部分,都是回完無下文。

現在,只要讀者信件是小作文,單純抱怨文,自問自答系列,我都會請他找其他管道。畢竟,我不是心理諮商師,每一次感同身受,都會身心靈內耗,常常還被要求「請你不要寫出來」,而我卻不能要求你「不要來找我」。心想,倒完垃圾,還要別人不准消化,太內耗。

所以必須界定哪些問題該回答,哪些不該回答。最終,確立,只要是自助旅遊相關問題,我會回答,不過過於基本,或是工具人伸手牌,還是會被我拒絕。例如問「天氣」、「簽證」問題,我會請對方直接用Google 關鍵字查詢,如果是機票,我會轉介各大機票達人粉專,如果是跟團問題,我會請你詢問旅行社。

親戚、同學、同事、朋友、合作夥伴 保持適當距離

不管曾經跟誰山盟海誓,說過要當一輩子的好姐妹、好兄弟、好夥伴,絕大多數的人在重大利益衝突面前,還是會選擇站在自己有利的那一方。倘若不分輕重,總是拿「情誼」當利益的籌碼,往往最終落到友情盡散,人去樓空。

所以必須界定信任與利益,大多數友誼破裂都是因為借貸關係,不要隨便用信任去交換任何物品,往往最終還不起的,還是信任2個字。(相關閱讀:朋友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黃大米:留給對方說「不」的空間,友誼才會長久愉快

親人、伴侶、知心好友 互相成長、幫助、亦步亦趨

之前有人問陪伴父母旅行是必要的嗎?我認為,某些問題,不該問別人,孝順是兒女與父母之間關係,該怎麼孝順,如何孝順,跟別人無關,而且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是和睦安康,每對父母都是盡心培養子女,每個人的家庭生活環境背景不同,不應該讓社會大眾來定義怎麼做才是孝順。(相關閱讀:父母情緒不成熟難相處?心理師:掌握3方法,輕鬆互動還能做自己

夫妻關係,在結識之前也本都是獨立個體,在日常摩擦相處過後變成家人,但並非每對夫妻都適合結縭到白髮,認清彼此不合適而分道揚鑣也是不少。與親人跟愛人的關係是最難界定分寸跟距離,心中還是要留一把尺,不委屈,才是最重要的

有邊界,或許對別人來說,那是一道隱形距離,但,對彼此,也是一道保護的城牆。

倘若現在有人硬要打破我的邊界感,我會選擇無視與消失,閃到十萬八千里。

(本文摘自謝雪文(雪兒Cher)著,《何必討好,反正我也不喜歡你》,時報出版)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