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該退休還是繼續工作?專家:要從你的個性判斷!5種熟齡性格分析,學會失落、重新感受活著的意義

50+好好
更新於 10月29日06:16 • 發布於 10月29日06:30

文/董怡汝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為何有人想早點退休休息、有人卻希望延長工作?如果你也糾結這個問題,不妨從以下文中的5種性格去找答案。此外,在老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面對4種失去,如何超越這種失落感,進而老得還不錯?學者提出建議:挑戰老年的價值。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人生都是當事人一連串的選擇結果,個人生活喜好、性向都會影響當事人老年期適應狀況,不同長者因為生活環境條件不同、能力不同,可能造成適應狀況不同,然而,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性格對於老年期適應具有極大影響。既然研究發現老人性格與老年期適應密切相關,接下來,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老人性格分類。

有人想退休樂活、有人想繼續工作?因爲5種個性不同

佐藤、井上說明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Reichard,S. 1962)將老人性格分成5種類型如下: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1. 圓熟型

此類型的人不會後悔過去,而是接受自己,對未來抱持展望,屬於統合的性格。幽默、包容、自覺自己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享受生活,擁有充滿情感的人際關係。這類型的人滿足於有限的環境與身體條件,會為了更長遠的利益先放棄眼前的滿足感,人生屬於計畫型,可以忍受短暫的壓力與損失。

2. 安樂型

此類型的人屬於被動消極的態度接受現實,滿足於退休事實,希望快樂生活。顯現相當統合的特質,傾向依賴在物質上、情緒上可以提供協助的人。這類型的人喜歡老年期,沒有野心、樂於享受退休,認為退休可以免於責任與努力的角色,對現實生活非常滿足。

3. 裝甲型

此類型的人對於老化不安會以強烈的防衛態度面對,試圖持續維持年輕時期活動水準,習慣強迫自己活動。他們通常滿意過去經歷,對工作適應良好,會積極參加社會組織,很有計畫面對老年經濟問題。這類型的人會延後退休,認為老年產生依賴以及活動性下降是一種威脅,不想直接面對老化的事實而試圖保持忙碌,不認同年老具有年齡帶來的優勢層面,內心總是羨慕年輕。

理查德指出,類型如果可以持續維持如此生活或許可以當成適應老年,但是,當有一天不得不自覺自己年老、不得不面對年老事實時,這類型的人則會難以適應。

4. 憤慨型

此類型的人無法接受自己過去與老化事實,會出現批判或攻擊他人的態度,受習慣所束縛,態度與價值觀缺乏彈性,對於年齡增長產生反感,認為身心衰弱直到死亡是一種悲慘的人生結局。

他們對於退休欠缺實際認知,缺乏建設性的適應能力,無法洞察自己的動機與態度,羨慕年輕人,同時也對年輕人保持敵意。這類型的人通常無法找到老年期優勢,對於死亡恐懼而且難以適應。(相關閱讀:中年後面對人生折返點!曹中瑋:不想成為顧人怨的老人,要讓自己變得完整

5. 自責型

此類型的人總是將過去人生視為失敗而自責,批判輕蔑自己人生、沒有野心、無法重新嘗試人生。雖然可以接受年齡增加的事實,卻無法以樂觀、建設性態度面對,不會羨慕年輕人,但是內心情緒被人生已經受夠的感受所控制。這類型的人被後悔、自我批判、壓抑的情緒控制,認為死亡可以讓自己無法滿足的人生獲得解放,也是無法適應老年期的類型。

佐藤、井上指出以上理查德老人性格5種分類當中,「圓熟型、安樂型」2類是屬於能夠適應老年期的類型,而「裝甲型、憤慨型、自責型」3類則屬於難以適應老年期類型。(出處:佐藤、井上,pp.25-27.)

重點回到,我們應該檢驗自己屬於哪一類型性格。如果內心不認同老年具備優勢、認為老了沒用、無法透過學習一輩子成長、認為老化是一種威脅、不接受自己過去、後悔人生種種失敗經驗、抱怨過去⋯⋯ 等,種種負面心理與情緒,代表難以接受老年,後悔或抱怨過去以及對人生負面評價代表無法完全接受自己人生,如此性格,只會導致老年期適應困難。

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老年期只專注於前述巴爾特斯所指的「喪失(老化)」,無法正確認知老年期具有「獲得(成長)」能力,無法擺脫負面情緒正面思考,終究也無法克服艾瑞克森指出的「老年期課題」(從過去人生尋找意義、不畏懼死亡、接受自己人生),此時人們會被人生無法重來的情緒所困住,這就是艾瑞克森研究發現的「老年期危機」。

再者,如同前述佐藤也說明,一個人如果無法克服「老年期課題」,人們會陷入一種類似心理疾病的狀態,此時想要實現健康老年就會產生困難。簡單說,不相信自己年老仍然具有「獲得(成長)」能力,基於此錯誤認知就無法解決「老年期課題」,這是我們必需深刻體悟的精隨所在

接受老年期的4種失落 找出新的「獲得」

長谷川和夫研究老年期失落感,針對人們「喪失」方面,他將老年期失落感大致歸納成4種,即「4種失落」:(出處:長谷川和夫「老人の心理」《老人心理へのアプローチ》医学書院,1975)

1. 身體及精神健康的失落

2. 經濟獨立的失落

3. 與家人及社會關聯性的失落

4. 活著目標的失落

佐藤、井上透過研究印證,一個人為了實現幸福老年,必需克服長谷川所提出的「4種失落」;而且所謂「適應老年」,並不是單純接受這些失落而已,還包括當事人面對老年期種種問題、老化事實,以及內心克服老年問題、老化事實的整體過程。換句話說,一個人唯有克服這「4種失落」才可以說真正適應老年期,才能真正獲得主觀的幸福感。(出處:佐藤、井上,p.20)

佐藤、井上進一步發現,心理學研究印證了老年期具有「喪失」的一面,但是,無論自我認知喪失感、無用感,或者被社會迫使認知,只要能夠擺脫這種喪失感、無用感,尋找活著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此時就可以看到老年期另一個面向—挑戰。老年期的挑戰,著重在「獲得(成長)」的一面,努力跨越老年期失落感,試圖找出新的人生價值,這就是一種自我整合的過程。(相關閱讀:中年後面對能力的失去,如何調適?心理師艾彼:5個小練習緩和失落,放寬心

生命價值感不只是滿足當下 而是持續前進

而且,老年期的生命價值感,與人生末期如何自我認知、如何肯定自我存在,同樣具有高度關聯性。

一般生命價值感大多定義成賦予一個人活著意義的人事物,然而,社會學家青井和夫(1974)更進一步闡述「生命價值感並不只是處於一種滿足的狀態而已,而是抱持著希望,持續往更高目標前進的一種過程」。可知,所謂「生命價值感」,指的並非一個人活下去的重要對象而已,更包含了當事人可以感受到活著的意義。也就是說,這個「活下去的對象」,同時也代表一個人內心對於邁向未來,可以感受到主觀的幸福感與滿足感。(出處:佐藤、井上,pp.35-36.)

綜合佐藤、井上歸納老年心理基礎研究,我們必需學習接受老年「喪失(老化)」事實,善用「獲得(成長)」能力,結合一輩子經驗,整合出自己的生命意義,持續朝目標邁進,在自我挑戰過程中,就能體會活著的感覺,進而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

總之,我們從心理學研究可以獲得重要結論是,老年期除了接受、面對、克服種種失落感以外,最重要的面向就是挑戰

工作賺錢、另一半、兒孫等對象都可能消失,生命價值感如果建立在這些會消失的對象上,當「活下去的對象」消失,必然也會相對地產生失落感。只要將活著的價值感建立在不會消失的對象,一個可以永遠持續追求的人生目標,從努力過程不斷感受生命意義,內心自然可以感受主觀的幸福感與滿足感,這正是心理學家印證的—挑戰老年的價值。

簡單說,抱持挑戰老年的心態,從努力過程感受深層的生命價值感,我們才能超越老年期「喪失」帶來的失落感。

(本文摘自董怡汝著,《打造黃金老年,避免下流老人風險︰想像老、思考老、挑戰老,從日本社會經驗尋找答案》,健行出版)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