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大學(Stanford)生產力研究學者布蘭奇(Yegor Denisov-Blanch)近日發表了《軟體工程師工作生產力》(Software Engineering Productivity Research)報告,分析來自多家公司超過 5 萬名軟體工程師的績效數據,透過私有程式碼儲存庫中的數據評估生產力。數據指出,約 9.5% 的軟體工程師幾乎沒有任何實際貢獻,卻仍然領取全薪,這些「幽靈工程師」(Ghost Engineers)的生產力僅為其他工程師的十分之一。
史丹佛學者估計:全球 6.5% 軟體工程師是「幽靈工程師」,造成 2.93 兆損失
「幽靈工程師」通常有 3 種特徵,像是幾乎不做任何工作、工作效率不到中位數的 10 分之 1,以及可能身兼多職。「幽靈工程師」可能透過提交極少,或僅做小幅修改的程式碼來「假裝有在工作」。
研究顯示,每月提交少於 3 次程式碼的工程師高達 58%,另外 42% 會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修改,像是編輯一行或一個字元來假裝有在工作。這樣的現象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也顯示出管理和績效評估體系存在漏洞。
即便不以研究指出的 9.5% 數據推算,保守地以 6.5% 的數據粗估,布蘭奇指出,全球軟體產業因為幽靈工程師所造成的總成本可能達到高達 9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93 兆)。
其中,又以「大型科技公司」受到的影響最大,像是 IBM 擁有 18 萬名軟體工程師,其中有 1.71 萬名的幽靈工程師,每年造成的成本高達 25.65 億美元;微軟(Microsoft)則有 11 萬名軟體工程師,當中約 1 萬名的幽靈工程師,年度成本也達到 15.68 億美元;Oracle 和 Google 也各有 10 萬名軟體工程師,約有 9500 名幽靈工程師,年度成本達到 14.25 億美元。
管理不易、溝通成挑戰,遠距工作更容易催生「幽靈工程師」
這些「幽靈工程師」大部分集中於遠距工作的情境,其中 14% 的遠端工程師被歸類為幽靈工程師,相較之下,混合辦公制度下的幽靈工程師比例為 9%,而進辦公室實體工作的幽靈工程師比例僅 6%。不過在遠距工作的模式中,反而更容易出現生產力水平是平均值 5 倍的「高效工程師」。
為何幽靈工程師在遠距工作中更為普遍?研究推測,遠端工作環境下,管理者較難直接觀察員工的工作情況,也更難即時追蹤工作進度和成果。這可能讓一些工程師有機可趁,即使沒有實際貢獻,也能夠「假裝有在工作」。
除了普遍缺乏監督和績效追蹤機制,遠距溝通和協作也是一大挑戰。遠端工作可能讓工程師更容易感到孤立和缺乏動力。如果工程師沒有積極參與團隊合作,他們可能會更容易懈怠,並在最終成為「幽靈工程師」。
一名前 Apple 工程師坦言:「我提交了大量低品質的程式碼並修復了它們,結果還因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獲得獎勵,讓我感覺激勵機制存在根本性的缺陷。」
幽靈工程師的存在,不僅可能造成企業的資源浪費,更顯示出科技產業在遠距辦公和管理上的挑戰。企業需要更重視績效透明度和數據化管理,才能提高人才效益,避免「假裝在工作」的情形愈來愈常見。
資料來源:fudzilla、Software Engineering Productivity Research、Yegor Denisov-Blanch X;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
延伸閱讀
AI 惹的禍?美國軟體工程師職缺 5 年腰斬,為何會寫程式不再是金飯碗?
ALPHA Camp 驚傳熄燈!營運 12 年、培育逾 7500 名科技人才,為何吹熄燈號?創辦人發聲了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