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鎂/綜合報導】吃完豐盛的飯菜,飽到不行時,許多人永遠都還有能「容納甜點的胃」;科學家現在告訴我們,這背後真有科學根據。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代謝研究所研究顯示,大腦中的一個活動過程會讓我們在進食後感到飽,同時也會使我們渴求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小鼠吃飽之後,再看到主食遞上來,可能連一口都咬不下去,但此時若是遞上糖,牠們攝取的熱量會是原來的6倍,大腦中稱為「前-腦啡-黑細胞促素-皮促素」(POMC)的區域還會亮起來。
但若「關閉」大腦中的這個重要活動,牠們吃飽後就不會再攝取過多的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研究人員說,從進化角度來看,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糖可以快速提供能量,但自然中很難找到,所以穴居人的大腦會演化成能吃到糖的時候就吃。
研究人員給小鼠吃牠們平常吃的顆粒狀食物,只含3%的糖,牠們會在90多分鐘內吃飽。之後再給牠們更多相同的食物,或給牠們含糖量35%的甜顆粒。
結果發現,小鼠不僅吃了更多的「甜點」,牠們的POMC神經元還會分泌可產生愉悅感的腦內啡(Endorphins)。即使是看著含糖量高的顆粒也會引發這種大腦活動——就像看著朋友的甜點你會突然感到飢餓一樣。
但這種大腦活動是可以停止的。
當POMC神經元產生的腦內啡被阻止向其他細胞發送信號時,小鼠並沒有吃太多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