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於2月11日宣布, 旗下社群平台Instagram將在本週針對台灣用戶開啟「青少年帳號」機制,所有13到17歲都會自動轉換成私密帳號,觀看內容和時間也被限制 ,部分功能調整需要家長帳號同意才可變動。
Instagram於去年9月針對美國、加拿大等部分地區推出「青少年帳號」功能,本周開始在包括台灣在內的亞太區推出,2025年會完成全球的設置。
Instagram指出,這次的更新將影響數百萬名青少年,負責人亞當.莫賽里(Adam Mosseri)也特別接受亞太媒體線上採訪,分享Instagram這項更新背後的理念。
青少年帳號的功能差異、影響?
青少年帳號不是選擇性開啟的功能,本周開始台灣13到17歲青少年的Instagram帳號就會陸續轉換,包含以下功能調整。
調整1:預設為不公開帳號
未滿16歲的青少年,無論是現有或新註冊的帳號,都將自動設為不公開,讓未追蹤他們的陌生人無法與他們互動,若想切換成公開帳號,則需獲得家長同意。
不過16至17歲的青少年若註冊新帳號,也將自動設為不公開,但能自由變更設定。
調整2:訊息阻擋
為了避免青少年帳號收到不正當的訊息接觸,只能接收自己追蹤或聯繫過的帳號傳來的訊息,家長帳號可以看見所有青少年正在談話的對象,但不能觀看對話內容,保護青少年隱私。
調整3:敏感內容
青少年帳號自動採用最嚴格的敏感內容限制,減少青少年在「探索」與「Reels」等頁面接觸到的敏感內容,例如含有性暗示、涉及自殘、自殺與暴力等敏感內容。降低接觸不適當內容的可能性,甚至能完全隱藏,即便它是由青少年追蹤的帳號所發布。
調整4:互動
青少年帳號只能被他們追蹤的人標註或提及,並自動開啟最嚴格的霸凌防治功能「隱藏字詞」,過濾潛在的冒犯性留言與訊息。
調整5:每日時間上限
為了避免青少年沉迷網路世界,青少年帳號在Instagram每天使用時間達 60 分鐘後,會自動收到關閉應用程式的提醒。
另外,在每天晚上 10 點至早上 7 點間,青少年帳號將自動開啟睡眠模式,將通知靜音、並開啟訊息自動回覆功能,青少年也會看見關閉應用程式的提醒。
調整6:家長監護功能
考量不同年齡層的青少年可能適用不同的管理方式,Instagram 設計兩種不同的「監護功能」。未滿 16 歲的青少年需要家長的同意,才能使用較低程度的保護措施;針對 16 歲以上的青少年,家長也可開啟監護功能,採取較高程度的保護與管理,包含調整青少年帳號保護措施、允許或拒絕青少年變更帳號設定的請求、允許青少年自行管理帳號設定等。
開小帳可以繞開管制嗎?
採訪中媒體最關心的,就是這些限制是否不足以抵擋危險?包括青少年謊報年齡或者開設其他設定為成年帳號的可能性。
對此莫賽里解釋, Instagram能夠辨識所有同裝置上的帳號,綁定青少年帳號的裝置,就不能再建立設定為成年人的帳號。 而系統也會使用偵測技術驗證年齡,如果系統懷疑這個帳號的年齡不符,也會要求青少年進行年齡驗證,例如上傳身份證件等方式來阻擋。
至於為何不直接限制青少年開小帳的權限?莫賽里指出,用多個帳戶用來關注不同興趣、朋友群體,是Instagram的核心體驗,Meta不願剝奪青少年對此的需求。
簡而言之,Instagram期待能在保有自由的情況下保護青少年的安全,「過度限制只會導致青少年只能謊報年齡、轉移到其他沒有限制的平台上遠離保護機制,這不是我們的本意。」莫賽里說。
管制未成年人使用社群有其必要
去年1月底,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曾召開一場聽證會,由Meta、TikTok、X、Snap、Discord五家平台執行長出席,探討主題是兒童及青少年在平台上接觸的危險,包含數位性暴力、私密影像外流、自殺、霸凌等議題。
當時面對幾位家長高舉孩子遺照的指控,Meta執行長祖克伯(Mark Zuckerberg)選擇轉頭向家長道歉: 「我對你們所經歷的一切感到抱歉,沒有人應該經歷你的家人所遭受的事情。」
Instagram不是唯一啟動相關機制的平台,例如TikTok自2021年就在App Store中分級為12+,可直接避免13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私訊功能也只有滿16歲才能開啟。
由於日漸猖獗的網路犯罪,社群平台被要求擔負起青少年健康與安全的責任,如何在限制和良好使用體驗中取得平衡,成為考驗。
延伸閱讀:8年來第一次,momo單月營收呈年衰退!電商龍頭怎麼了?2件壓箱寶能刺激買氣嗎?
責任編輯:李先泰
延伸閱讀
微程式從ICT打入半導體!是YouBike神隊友也是產線保全,奈米級感測「紙刮過也能抓」
OpenAI首款自研AI晶片要來了!擬採台積電3奈米製程「預計2026年量產」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