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寫一篇稿就能賺這麼多」的辛酸與誤會

換日線
更新於 2021年02月02日10:04 • 發布於 2021年01月25日10:26 • 沈文薇/換日線專欄
「寫一篇稿就能賺這麼多」的辛酸與誤會

「哈囉,今天要來為大家介紹的書是⋯⋯」──這個開頭你熟悉嗎?早在 2017 年開始,中國便興起了一陣「知識付費」熱潮;而近年來,台灣也紛紛加入戰局,其中「說書」更是各路平台兵家必爭之地。

「拆書稿」與「聽書稿」有何異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筆者在 2019 年誤打誤撞進入了中國「說書」行業,目前從事「拆書稿」與「聽書稿」、「講書稿」等文章撰寫項目。撰寫這些類型的文章有什麼特別的?為什麼需要專門的寫手去撰寫呢?什麼是拆書稿?把書拿來拆嗎?

相信我,當我剛開始聽到「拆書稿」這 3 個字的時候,也是滿臉的問號,但是經過同事細心講解,我才終於明白,在中國所謂「拆書稿」指的是對書的「拆解」之意。所謂「拆書稿」也就是將書中精華拆解變成一份精華版稿件。而與之相似的,還有「聽書稿」與「講書稿」。簡單來說,就是將「拆書稿」內容以「口語化」方式呈現。當然,現在很多都是「拆書稿」+「聽書稿」的混合寫法,基本上本質都是要讓稿件變得更加淺白易懂。

所以若是真的要嚴謹的來區分什麼是「拆書稿」和「聽書稿」的話,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字數。通常來說,一篇 1,000字至 3,000字 的稿件,我們都稱作「拆書稿」,主要會發佈在平台的公眾號上,以讓用戶閱讀為主。而 4,500 到 7,000 字則屬於「聽書稿」或可稱為「講書稿」的範圍,內容會添加較為口語化的表述,減去多數的「書面語」,讓讀稿的人可以直接照著稿件錄音。這種稿件最後多以「音頻檔」呈現,讓用戶用「聽」的獲取內容。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我如何踏進「知識付費」產業?

在我正式踏入中國知識付費的行業時,有個業界老前輩告訴我,「現在(那時是 2019 年)進來其實已經晚了,早些年的時候,像是羅振宇剛出來做知識付費的時候,大概 2017 年左右,那時寫一篇聽書稿可以拿到約 6,000 人民幣(約新台幣 26,000 元)的稿費呢!」當時我看著自己手中的一篇 600 人民幣的稿費不禁啞然。現在確實不同以往,因為自 2017 年這波知識付費開展後,陸續也有許多人加入寫作變現的項目。我看得出來,在這個競爭的賽道,擠滿了人。當然確實也有很多僅僅只是旁觀的人。

而 2017 年的我,也沒能知道這場浩蕩的知識付費竟然會成為我未來的工作。

2019 年在因緣際會下,我認識了一個中國付費平台的編輯。他要我先寫一篇書評試稿,對於當時僅僅是個小小研究生的我,這當然不是件難事。沒隔幾天後,收到試稿通過的錄取通知,其實我沒有太大反應。只是隱隱覺得自己好像可以靠著「讀書」這件事賺錢,好像也挺不錯的。

就這樣,我加入了一家上海的知識付費平台,他們後續也有推出一些付費 APP,這裡我就不打廣告了。總之,成為確定的簽約作家後,讀書成為我每天必做的功課。一直到現在,我成為了 3 家付費平台的專欄作家,同時也有幫忙許多業界讀書會撰寫文章。從懞懂的寫作菜鳥變成編輯同事眼中的老師,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這一年半不僅寫作品質提升了不少,就連稿酬也終於跟上了業界水平。當然,這一路上並不能說都是順遂的。

以寫作為業,就是「付出永遠要比收穫的多」

「寫一篇稿就能賺那麼多?那我也要去寫。」這是不少人對於專職寫手的誤會。在我踏入知識付費這班列車後,最大的體悟是,「付出永遠要比收穫的多」。只有抱持這樣的心態,你才能在這個行業裡走得更遠更久。一篇價值 6,000人民幣的稿件,很可能是被反覆退稿多達 10 次以上才獲得的酬勞。我自己雖然還未曾經歷過多達 10 次以上的退稿,但反覆修改的過程還真的是相當費時費力。不過這就是現實,你只有通過不斷的修改才有可能達成平台的要求,而稿費較高的平台通常要求又會更加嚴格。所以如果你想要擁有更高稿酬,就請拿出你的實力來,用文章質量說話。

以下是我寫給工作夥伴的寫作準則,同時也是我自己對於寫稿的工作原則:

1. 不要畏懼改稿,改稿不是你寫的稿不好,而是可以透過修改讓它變得更好。
2. 不要害怕要求,越多要求,越能鍛鍊與提升自己。
3. 用開放的態度去面對編輯,以謙虛的心態交流。
4. 要給自己的稿件訂定標價,切記付出要比得到的多。
5. 絕不要賤賣自己的文字。

達到他人給的要求是本份,突破自我的要求是本事,只有你自己才能推動自己的進步。畢竟在這中國這個競爭激烈的國家裡,想要生存,靠的還是有著真本事的人啊。

執行編輯:蔡文晴
核稿編輯:王新茜

【延伸閱讀】

●「錢,真的沒那麼好賺」中國公眾號寫手血淚史:改稿達十次、大綱數千字,還有人不惜造假
●把握時間聽「羅胖」──中國日漸成熟的「耳朵經濟」商機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