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教育部一張圖談「微歧視」 原住民文化粉專:察覺而促進理解

自由電子報
更新於 2020年10月31日14:40 • 發布於 2020年10月31日14:40
關注於原住民文化議題的臉書粉專「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表示,破除「微歧視」的方法即以對等的「人」與「人」為出發點去認識不同族群的朋友。圖為花蓮縣卓溪鄉石平部落的布農族人,在今年度的嬰兒Masuhaulus祭典上,由部落長輩為小朋友戴上項鍊並予以祝福。(林務局提供)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教育部昨日在臉書針對「微歧視」議題指出,自以為看似沒問題的稱讚,卻可能是強加於他人身上的刻板印象。對此,關注於原住民文化議題的臉書粉專「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表示,這些刻板印象常在不自覺中,成為族群交流與理解彼此的障礙,而破除「微歧視」之道即以對等的「人」與「人」為出發點去認識不同族群的朋友。

教育部昨日在臉書發文談論多元文化議題中的「微歧視」現象(Microagression,為對少數族群無意而隱性的冒犯)。教育部指出,像是「身為原住民就應該很會唱歌吧?要不要唱給大家聽?」、「皮膚怎麼那麼白?」,以及「酒量一定很好」等不自覺包含刻板印象的問句,都可能讓被問的一方感到被誤解以及為難,彷彿不符合外界對於原住民的形象期待,就不具備身為原住民的資格。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教育部也提醒,「以上的對話只是舉例,還需要考慮語氣、談話的脈絡、以及雙方的親密程度等等,重要的是認知到自己的刻板印象,努力減少『微歧視』的發生!」

對此,文學藝術粉專「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也在臉書發文指出,像這樣「微歧視」的情境,反映出不同族群在認識彼此的過程裡,常常會有一些不自覺的、直觀而不經思索的行動,而這些看似沒問題的言行,卻可能加深理解彼此的難度。

「既然可能不自覺,那我們要怎麼察覺微歧視,進而改善彼此關係呢?」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建議,「就是儘可能的,把善意詢問代替自以為是的玩笑、回歸到真實的理解:我們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不是『我』與『你們原住民』。」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原住民網友們也紛紛表示,「不是很多原住民都會喜歡被問這些問題,但還是會去解釋」,基本上,每天都遇到這種狀況。不少網友指出,曾因為唱歌不好聽,而被笑「你不是原住民嗎?這樣不行餒」、「我就是不會喝酒也不會唱歌的原住民」、「坐計程車被問『怎麼很白,不像個真正的原住民』…不然就是要被拱去唱歌」,還有網友表示,因為五官不深邃和華語講得流利,而被說「不像原住民」,讓她很無奈。

還有網友盛讚,「共勉之」、「是誰在教育部當小編那麼卓越,最近都很感動有教育價值的文章。希望台灣可以越來越好!」

教育部昨日在臉書針對「微歧視」議題,指出自以為看似沒問題的稱讚,卻可能是強加於他人身上的刻板印象。(圖擷取自臉書_教育部)

點開加入自由電子報LINE官方帳號,新聞脈動隨時掌握!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6
  • 原住民血統並非弱勢,現行血統論的優惠待遇,本身就是一種歧視。這類不當政策不僅造成社會分化,也浪費福利資源,擠壓了真正需要幫助的群體。
    2020年11月01日00:16
  • celia
    怎不去怪那些,常上電視講東講西又搞笑的那批原住民?!! 就是他們多年來帶給大眾這印象啊!不然自己多派些人,多上各種節目! 少裝可憐來霸凌不知情的大眾
    2020年10月31日19:06
  • Leima Hyinuo周小蕾
    身為原住民,我真心希望拿掉原住民考試加分、領補助...等事,因為上述這些事讓我覺得無法與他人平起平坐! 這是不是也是變相的歧視? 也祝福原住民們自己要自立自強,不要再被當弱勢的一群人💪
    2020年10月31日17:08
  • 💫寂米🌟震驚的荔枝✨
    當你用不歧視別人的態度去融入整個大族群的社會運轉,你才能擁有不被歧視的資格! 如果一個特定的族群一直持續接受來自國家、政府、社會的特殊待遇跟補助時,該族群要如何用平等對等的態度去面對其他族群? 😎😎😎😎😎
    2020年10月31日17:01
  • 洪順益
    感覺是在保護少數,但覺得實際是在製造人民之間的衝突?(反對的人你說句話,我肯定可以找出理由說是微歧視)
    2020年10月31日16:1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