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雙胞胎早產兒心臟衰竭 內視鏡心導管手術救命

中廣新聞網
更新於 2019年12月24日08:41 • 發布於 2019年12月24日05:10
雙胞胎早產兒心臟衰竭 內視鏡心導管手術救命

台中一對黃姓雙胞胎,媽媽懷孕33周時早產,體重各只有1900及1800公克,肺部未發育成熟,加上開放性動脈導管,出現呼吸急促急喘、心臟衰竭現象,雖然經內科藥物治療仍然無效,體重發育停滯。仔細評估後,出生2週及3週大時,完成心導管手術,術後雙胞胎體重明顯進步,追蹤4個月,體重已接近一般正常嬰兒。(寇世菁報導)

台中市中山附醫兒童心臟科主任郭業文表示,動脈導管是一條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是胎兒在媽咪子宮內進行胎兒循環所需的重要捷徑之一,胎兒只能依賴母親的血液循環,經由動脈導管將氧氣及營養輸送到胎兒全身的體循環中。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每個嬰兒的動脈導管出生時是開放的,如果出生後持續沒有關閉,就是開放性動脈導管,占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5%到10%,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發生率和母親懷孕週數、嬰兒的出生體重成反比。越早出生、出生體重越輕,發生率越高,因此,早產兒發生率是足月兒的4倍,可高到千分之四。

開放性動脈導管成因雖然很單純,卻是早產兒和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照顧上不樂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因為容易引起心衰竭以及其它嚴重合併症,如肺高壓和肺出血等。臨床治療開放性動脈導管會先使用內科藥物治療,如果無效,早產兒過去治療唯一方法是開刀,傷口約兩三公分,傷口大,小病嬰術後疼痛,且會留下疤痕。隨診斷技術提升,及心導管微創關閉技術進步,可作為早產兒治療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新選擇。

郭業文醫師舉例,黃姓雙胞胎在媽媽懷孕33周時早產,體重只有1900及1800公克,肺部還沒發育成熟,加上開放性動脈導管,呼吸急促急喘、心臟衰竭,反覆藥物治療無效,體重發育停滯。經過評估後,出生2週及3週大時,以內視鏡完成心導管手術治療,術後雙胞胎體重明顯進步,追蹤4個月大,體重已接近一般正常嬰兒體重。媽媽帶雙胞胎回診,醫師致贈聖誕禮物,祝福雙胞胎兄弟健康快樂。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