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時尚

服裝背後的故事!服裝史上最容易觸怒人的單品是它

BeautiMode
更新於 2019年10月14日02:34 • 發布於 2019年10月14日01:00 • BeautiMode

                        

(本文版權為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標語T恤(Slogan T-Shirt),無疑是現代生活中最常見,也最容易引起爭議的服裝之一,近期Versace、Coach、Givenchy等品牌因為在T恤上將台灣、香港、澳門與中、美、英等國並列,觸動了中國消費者的敏感神經,在網路上被指責是「分裂中國領土」,有「辱華」之嫌,許多合作藝人也紛紛撇清關係,導致各品牌只能發表道歉聲明,卻仍然無法平息中國網友的怒火。

而這並非首次因服裝上的文字引發爭議,2017年,Forever 21曾推出一款女性T恤,上頭印著「Army」字樣,引發美國軍人社群不滿,最後道歉下架收場;2018年初,H&M在官網發布一張黑人小男孩身穿「coolest monkey in the jungle」(叢林裡最酷的猴子)標語上衣的廣告,遭指責種族歧視引起軒然大波,結果同樣是商品下架。

俗話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其實不論是Versace、Coach、Givenchy將地名印在服裝上,或是Forever 21與H&M的標語服裝,在設計之初,可能都不見得有想要冒犯任何人的意思,之所以會引發爭議,往往與觀者的解讀,以及風波當下的氛圍有關,然而,確實也有一些標語T恤,目的就是要引人注目,表達自我主張。接下來就跟著BeautiMode一起探尋這個堪稱史上最容易觸怒人的單品,究竟如何演變的吧。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2018年H&M因為讓黑人男童穿上寫著「coolest monkey in the jungle」的標語上衣拍攝宣傳廣告,而被指責種族歧視。(圖/DiversityInc)

20世紀的代表服裝

作為最能代表20世紀的服裝,T恤本身的歷史其實並不長,最早的T恤,是1898年美西戰爭時期(Spanish-American War),美國海軍發給士兵的衛生衣(thermal underwear),這種圓領短袖的棉質內衣,不僅可以穿在制服下保暖,也非常適合在機艙、炮塔等高溫環境下穿著,因此廣受士兵喜愛,很快就成為軍隊標準配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美軍從部隊返鄉,穿T恤的習慣也跟著進入一般家庭,1948年,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湯瑪斯杜威(Thomas E. Dewey)在競選時,推出了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競選標語T恤,他將競選口號「Do it with Dewey」印在服裝上,同時,在《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等好萊塢大片的加持下,T恤逐漸從內衣,變成可被接受的外出穿著。

五〇年代起,許多企業開始嘗試在T恤上印製圖案與文字,到了五〇年代中期,迪士尼也開始將T恤的發行權授權給成衣廠商,隨著印製技術的成熟,像是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常用的絹印(Silkscreen)技法,也讓各種圖案的T恤大為風行,逐漸成為日常服裝的一部份。

訊息的媒介

雖然帶有圖案與文字的T恤早在五、六〇年代就逐漸成為日常服裝,但印著口號、標語的T恤卻直到七〇年代,在反越戰運動的推波助瀾下,才成為用來表達政治立場的工具,《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更在1973年的社論中,把標語T恤形容為「訊息的媒介」,2018年倫敦時尚與織品博物館(Fashion and Textile Museum)特展《T恤:異端—文化—顛覆》(T-shirt: Cult-Culture-Subversion)策展人Dennis Nothdruft也表示,七〇年代許多標語T恤出現的目的,其實就是要「驚嚇、激怒大眾,然後挑戰現狀」。

標語T恤成為表達立場的媒介後,很快就從街頭走上伸展台,在一九七〇年代起,許多設計師都曾推出過標語T恤,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Vivienne Westwood與Katharine Hamnett,Katharine Hamnett甚至曾在1984年與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會面時,刻意穿上印著「58% Don’t Want Pershing」(58%的人民不想要潘興飛彈)字樣的T恤,表達她反對美國在英國部署長程導彈的立場。

「標語T恤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它穿在你身上,它是你的一部份,沒有任何模糊空間。」Katharine Hamnett說,「不過,標語T恤雖然對反核、反汙染等議題來說很重要,但光有標語,是不能拯救世界的,你必須真的付諸行動。」

不只在西方,台灣的政治、社會運動中,也可以看見標語T恤的身影,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2014年3月因太陽花學運而大紅的「自己的國家自己救」T恤,這款T恤是由激進工作室的陳威仲設計,其實早在2013年就已上市,因為學運領袖反覆穿著它在媒體上亮相而在台灣大為流行。

創意還是反諷?

九〇年代以後,或許是因為一般大眾已逐漸習慣標語T恤的存在,政治標語T恤的話題性不復以往,反而是許多人在挑選T恤時,喜歡尋找獨特的圖案設計,有趣的是,此時最受歡迎的且帶有政治意味的T恤之一,是古巴革命家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肖像T恤,這幅肖像最初是攝影師阿爾貝托科爾達(Alberto Korda)的作品,被絹印到T恤上之後大為流行,很快就風靡全世界,諷刺的是,切格瓦拉身為共產黨員,終身反對資本主義,但他的形象卻反覆出現在各種大量生產的商品上,包括Gap、Urban Outfitters、Belstaff、Vans、Louis Vuitton等時尚品牌,均曾推出過印著切格瓦拉肖像的產品,風靡的程度也令人不禁好奇,購買這些產品的消費者,是否知曉切格瓦拉肖像,以及肖像印製在產品上的意義,但不論他們是否知曉,切格瓦拉肖像T恤,已經成為九〇年代T恤最具嘲諷意味的設計之一。

女性主義與標語T恤

2010年之後,女性主義浪潮襲捲全球,標語T恤自然也成為彰顯立場的工具,其中最為流行,但也引發爭議的設計之一,是寫著「This Is What A Feminist Looks Like」(女權主義者就是長這樣)的T恤,這款服裝於2014年出現時,一度在社群網站上大為流行,許多名人均曾穿著它來彰顯對女性主義的重視,但不久後卻被揭露,這些服裝是由東非小國模里西斯(Mauritius)的血汗工廠製造而飽受批評。

同樣受到批評的,還有Dior 2017春夏系列中寫著「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我們全都應該成為女權主義者)的T恤,這件服裝被批評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Dior作為精品品牌,似乎難以代表所有女性,其二是這件服裝的售價高達490歐元,盈利的色彩似乎與改善女性處境的社會運動衝突,最後Dior將T恤的獲利全數捐贈給蕾哈娜(Rihanna)所創立的基金會Clara Lionel Foundation,才化解此次爭議,但標語T恤在社會運動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至今仍是個爭辯中的問題。

資料來源:BBC、Elle、Harper’s Bazaar、The Guardian、Dazed、The Independent

(本文版權為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廣告、專案等商務合作,請發信至:beautimode@beautimode.com

【時尚,原來如此】T恤是士兵的衛生衣?細數那些從軍隊開始流行的服裝與配件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