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你買的是必需品還是一時的快感?盲目購物也是一種毒癮

Money錢雜誌
更新於 09月03日14:49 • 發布於 09月03日10:37 • 李勛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社群媒體上充斥著許多奢華、炫富的影片,常讓人心生嚮往,甚至以為只要買了同款高價商品就是成功,但其實真正的氣質是要靠內在涵養,而非盲目購買奢侈品刻意營造。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現今社群媒體發達,許多人會刻意分享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導致人們開始不自覺地攀比,甚至很容易自卑,常常覺得為什麼明明年紀一樣,但他可以坐商務艙、背名牌包、參加派對,而我卻一事無成,還必須要搶超商跟量販店的折扣即期品。

為了合理化購物行為 把想要塑造成「需要」

「花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除了基本開銷之外,如果每個月總是會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消費,就會讓自己荷包失守、存不了錢。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打開現在的社群媒體,不管是Instagram、YouTube,總是充斥著各種要你花錢的訊息,各種網紅分享他們買到的或喜歡的愛用品,甚至時不時就更換精品包,讓你以為潮流就是要不停地變動、不停地買。

「如果想要變成像他們一樣的人,就要擁有那些東西」—這樣的想法我覺得就像是一種毒癮,每當你羨慕他人的癮發作時,你就必須靠購物才能緩解,因為在每次花錢的當下,你腦中的多巴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會被釋放,讓你感受到快樂。但你會發現,這個快樂是非常短暫的,一時衝動購物的結果,代價就是你必須承受這些物品在空間還有荷包上所帶來的負擔。

我們常常會說,消費最基本的準則就是分清楚「需要」與「想要」,只要有辦法分辨這兩者的差別,你就會省下很多非必要的開銷。

但在購物的時候,我們常常把「想要」極力塑造成是「需要」,幻想擁有這項商品後的生活會有巨大的改變,但事實是,這些你所編織出來的幻想泡泡,其實非常脆弱,輕輕一碰就會幻滅,買回去後根本不會用到。

所以當你「塑造」這項商品是「需要」時,只是在為你的消費做一個合理的解釋,好降低自己的罪惡感。

滿足了虛榮心 卻把生活透支

在現今的社會中,好像有一個大家都說得出品牌名稱的精品包,自己的氣質、氣場就會跟著提升,背上它就會得到其他人的注目,但往往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為了買一個名牌包,不惜透支自己的存款,用信用卡分期、貸款只為了想要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或是只為了得到一句「哦!這個是某某品牌的包包耶!」

因為社群媒體的關係,讓你有一種背上名牌包就會晉升完全不同境界的錯覺,但事實是,生活還是要過、卡費還是要繳,甚至你因為買了名牌包,只能省吃儉用,卻還要把包包尊敬地供養著。

知名陸劇《理智派生活》中的角色說過一句話:「一個名牌包我努力可以負擔得起,但是名牌包背後的生活我假裝不起。」一個名牌包無法改變你的人生,但許多人卻願意為了它透支生活、省吃儉用,只為努力撐起一個正在把你吸食殆盡的精品包。

或許你可以去思考,我買這個包包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因為某個明星背過、某個網紅拍片介紹過,所以你想要?還是你真的覺得它很實用?

氣質是靠內在涵養 而非外在的奢侈品

大家要知道一件事情,社群媒體都是「經營」出來的,平凡的生活大家不感興趣,但如果是奢華、高檔的生活,大家不免會嚮往:「哇!要是我也可以過那種生活就好了。」進而想要去模仿,但能模仿的只有表面的東西,像是衣服、鞋子、包包、飾品等。

唯有增加自己的內涵、資產,才能讓自己散發出來的氣質有所提升,甚至你根本就不需要有精品包的加持,隨便一個包包就可以讓你看來有質感。

與其買奢侈品追求購物的快感,不如將這些錢用來投資自己,讓自己有朝一日可以駕馭生活,而不是讓物質去奴役你。

與其買奢侈品追求購物的快感,不如將這些錢用來投資自己。”

李勛

8年級理財YouTuber,擅長省錢、存錢、新手投資,並在30歲存到500萬元,著有《25歲存到100萬:學校沒教、掌握獨立理財思維的30堂課,讓人生更有選擇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4年7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