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福斯電車在台灣正式開賣,ID.4、ID.5雙生車型,各兩種動力,四種組合,這車賣的是福斯品牌還是產品力,是我最好奇的事!
ID.4、ID.5都提供單馬達Pro S、雙馬達GTX兩種動力,價格最親民169.8萬的是ID.4 Pro S,ID.5 GTX最貴209.8萬,目前國內電車市場中,從150萬開始,一路到220萬,是車款選擇最多的價格區間,ID.4、ID.5必須面對十幾位競爭者,其中包含品牌定位相對較高的Audi、Volvo與Mini,無論怎麼看,都覺得是一場硬戰!
這次VW Taiwan在日月潭舉辦試駕活動,提供ID.4 Pro S、ID.5 GTX,並且都採用各自動力專屬的車色,Pro S是蔚海藍,GTX則是君臨紅,而GTX無論何種車色,車頂與A、B、C柱都是黑色處理,是目前最流行的色彩配置。
ID.4 Pro S
性價比最高的版本
直接說結論。如果問我最推薦哪一版ID.4、ID.5,答案一定是ID.4 Pro S,首先關鍵當然是價格,169.8萬這數字沒法冠上便宜兩字,但至少最貼近150萬界線,勉強在普羅大眾能觸及的範圍內。往上一級是186.8萬的ID.5 Pro S,外型更帥、配備也再好一些,但這數字更背離一般人所認知的大眾。
雖然ID.4 Pro S價格是四版本最親民的,但我一點也不覺得ID.4 Pro S看起來偏向入門,縱使鋁圈尺寸是最小的19吋,也許跟整體車身線條有關,在車尾線條上,雖然ID.5確實更流線、更跑格,但仔細看會發現,ID.4的D柱線條與車尾造型已經比一般SUV來得動感,甚至覺得ID.4看起來比ID.5更合我意!
台灣引進的四個版本,胎寬都是前235、後255mm,但鋁圈尺碼不同,因此扁平比也不同,ID.4 Pro S的19吋最小,扁平比為前55%、後50%,試駕車輪胎為Hankook S1 evo3 ev,整體表現相當稱職。
ID.4 Pro S內裝同樣毫無入門感!灰棕色搭配是ID.4 Pro S特有,讓內裝視覺感比較活潑,而ID.5 GTX則是全黑設計,雖然是為了創造更多的性能味,但視覺感也變得沉重,相比之下,我比較喜歡ID.4 Pro S色調搭配。
多媒體螢幕是最新世代12.9吋的MIB4,操作相當流暢,但也和兄弟車Enyaq一樣無中文化,這點老實說是缺點也不是缺點,缺點很清楚,英文介面確實影響初接觸的上手度,縱使原廠貼心的提供翻譯本,用處是讓你摸索熟悉,無法邊開車邊比對,但當你使用一段時間後,各項功能瞭若指掌,時間久了,這缺點也就被沖淡了。
液晶儀錶固定在方向機柱上,會跟著方向盤調整而移動,好處是資訊更不易被遮蔽,尺寸是小巧的5.3吋,具有三種模式切換,其實大同小異,沒創造任何新鮮感,但反正資訊判讀沒問題,所以沒啥缺點。
座椅與其他版本都是皮革與麂皮搭配,雖然不是跑車化造型,但包覆支撐也不差,兩張前座也具備多向電調、按摩功能、駕駛座記憶,整體享受和GTX無二致!
無論是前座或後座,ID.4/ID.5乘坐姿勢都和一般車無異,沒有底盤過於厚實,造成腿部擺放過於彎曲、怪異不舒服的感覺,同時專屬電車平台設計,也讓後方地板中央無隆起。頭部空間部分,雖然ID.5因斜背造型,難免受到影響,但其實差異很細微。
市區慢速行駛下,總覺得ID.4 Pro S車尾彈跳感多了一點,有種運動化懸吊的感覺,但其實是標準型設定,車速稍微提升,大概60、70km/h之後,路面服貼性就好很多,有種愈快愈好開的感覺,不過雖然是單馬達設定,但最大輸出也有286hp/55.6kgm,扭力尤其驚人,只由後輪傳遞動力之下,山路上踩踏油門,難免讓人有點顧慮,相形之下,四驅的GTX就顯得無顧慮了。
煞車部分就讓人有點微詞,首先要說明,ID.4、ID.5都不具備多段動能回收,只有排檔上的B可以選擇,B檔的動能回收力道剛好,極容易適應,所以沒有段數選擇,我認為是沒問題的;若是D檔,基本上動能回收是0,鬆開油門就無止盡的一直滑行,這設定也合理沒問題,但D檔踩煞車時,初段力道極為薄弱,有點像是十幾年前的碳纖維陶瓷剎車完全無工作溫度時的踩踏感,這應該是煞車力道輔助設定問題,初次接觸要稍微留意!
ID.5 GTX
R Line以上 GTI未滿
說起ID.電車的GTX版本,難免讓人用帶有性能的角度去評論,畢竟除了動力更強之外,內外設計也走向運動化,不過可以很清楚感受到,就是點綴性質,並沒有濃烈的性能味,如果沒有選擇專屬車色君臨紅,最容易辨識GTX身分的是21吋專屬鋁圈、黑車頂,還有車身塑料施以烤漆的比例較高。
既然是兄弟車,內裝設計自然如出一轍,但GTX內裝為全黑搭配紅色縫線,方向盤也是專屬式樣,但其實差異不大,握感也幾乎相同。
內裝與ID.4 Pro S最明顯不同就是前座,跑車化設計主要是頭枕採一體式,帶來類似賽車椅的視覺,多向電調、按摩、駕駛座記憶也都齊備,至於乘坐感,老實說兩種版本的差異細微。
玻璃車頂是ID.5的標配,有電動遮陽簾,這點完勝是兄弟也是競爭對手的Enyaq Coupe RS,Enyaq Coupe RS的遮陽簾必須手動安裝拆卸。
無論是ID.4或ID.5,只要是GTX都採用21吋鋁圈,輪胎規格為前235/45R21、後255/40R21,試駕車配胎是倍耐力Scorpion Elect,Elect是倍耐力專為電動車開發設計,實際與ID.5 GTX搭配起來,多數情況都稱職,但如果激烈操駕,彎中發出抗議聲的時機有點早,無法盡的股催340hp/69.3kgm動力。
GTX擁有跑車懸吊,高度也略低一點,前後分別降低15、10mm,車高變化不大,但跑車懸吊確實明顯硬朗,慢速行駛就能明顯感受到與ID.4 Por S的不同,震動傳遞至車內明顯直接很多,而這除了懸吊,也跟輪胎扁平比大幅降低有關。
前面有提到,雖然GTX配胎的側向抓地力還有提升空間,但跑起來的樂趣依舊明顯高於ID.4 Pro S,懸吊是關鍵,支撐力可以用出色形容,也能有效抑制車身擺盪,同時車尾跟進性也算是積極,也感受不到2240kg車身有特別沉重,可以感受到原廠有認真設定底盤,不過就如標題所述,GTX對於整體性能的描繪,屬於「R Line以上,GTI未滿」,R Line只是內外妝點,GTX還多了動力升級與強化懸吊,雖然操控明顯強化,但並沒有像GTI可以激起心中熱情,但倒也沒感到惋惜,因為GTX已經證明VW調教電車的能力,剩下的,是市場需求度問題,純電GTI、純電R遲早會到來。
【編輯評論】
達成自我目標就算成功
從產品面上來看,ID.4、ID.5絕對有一些小遺憾,但說不出明顯大缺點,也就是成熟度沒問題,加上四種車型可選,戰線算是齊備,但偏偏所在的價格帶,是目前國內電車最激烈的戰場,在總市場占比仍低的強況下,市場版圖被搶食的狀況很嚴重,真的加劇考驗,但從整個VW集團在台灣的電車佈局來看,似乎就按自己的步調前進,這也沒啥問題,大夥有共識就好,只要達成既定目標,就算是成功。
《Kia Sorento小改款登場!雙動力、四車型165.9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