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數據篇】誰是台大生?台灣教育翻轉了誰?

少年報導者
發布於 2022年10月21日04:00 • 文/陳麗婷;攝影/鄭宇辰;設計/黃禹禛

台灣一項研究發現,富人小孩進台灣大學的機率是窮人的6倍,而政府花在台大學生的支出也高於私立學校,造成有錢人子女得到的政府資源相對多。這些數據背後,隱藏哪些台灣高等教育問題?大學教育可以翻轉人生嗎?還是限制了人生翻轉的機會?

此動態圖表是根據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明仁,與學生沈暉智的研究論文「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製作而來,他們取得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報稅資料,串連子女就學資料,分析1993~1995年出生的學生入學與家戶所得情形。結果發現,有錢人家的小孩進入台大和其他頂尖大學的機會更大,獲取的資源也更多。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觀察研究數據後,能夠分析出4個特殊現象:

【數字說了什麼】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份研究資料裡,51%台大學生來自家庭所得最高的前20%,即家庭所得在80~100百分位。研究發現,所得前70百分位家庭的子女,進入台大的機率大約在1%左右,而所得超過70百分位後,子女進台大的機率也逐漸升高;到了90百分位之後,子女進台大的機率突破5%,甚至達6%。顯示家庭所得愈高的家庭,子女進入台大的比例也愈高。

整體比較家庭所得100百分位以及10百分位,會發現最有錢富人(100百分位)的小孩,進台大的機率是最窮家庭(10百分位)孩子的6倍。

【新聞充電器:看懂百分位數的意義】

百分位數的意思是,將一份數值資料由小到大依序排列,並分成100等份,中間便有99個分割點。而這99個分割點所對應的數值,就依序稱為這份資料的第1百分位數、第2百分位數、第3百分位數⋯⋯直到第99百分位數。

本篇文章的研究資料,使用百分位數來比較家庭背景所得,也就是把全國家庭所得從最低排到最高。比如從全國抽出100名學生,並且按照他們家庭所得的高低,由低到高排成一列。如果是第70百分位,就是站在第70個位置的學生,他的家庭所得比在他前面的69個人好,就可以把這第70個學生的家庭所得稱作第70百分位。

台大學生的家庭年所得中位數約為150萬元,高於全體公立大學的近110萬元,更遠高於私立大學生的家庭所得中位數100萬元。如果將國內大學依次排列分析,也會發現,其中學生家戶所得的中位數,也由高漸漸降低,顯示有錢人子女進入頂尖大學的機率比窮人高。

【新聞充電器:看懂中位數的意義】

中位數的意思是,把一組數值資料由小到大排列,最中間的數值即為中位數,也就是這份數值資料中有一半數值大於中位數,而另一半數值小於中位數。

若數值資料出現極大值與極小值,像是家戶所得統計資料,平均值容易受極大值、極小值影響,被拉向其中一邊,這時反而中位數比平均值更能表現多數人的狀況。

經濟學裡會以描繪父母(親代所得)所得對子女(子代所得)的影響,其中,教育(人力資源)在「跨代所得彈性」中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因為一個人受了教育,不僅可能增加自己未來人生中的所得,也可以把一部分的資源投資在子女的教育身上,能促使子女更有機會享有同樣的「教育紅利」(和上一代父母一樣,受教育提升自己所得後,再投資到自己的下一代子女),教育資源能形成正向循環,一代一代影響到子女的所得。這也是許多專家主張,讓教育促進社會貧富階級的流動。

經濟學者林建勳解釋,即便社會貧富階級間差距很大,但如果貧富階級可以上下流動,代表努力就會有收穫;如果階級間完全無法流動,出身不好註定一生貧困,就可能讓人不去努力投資自己,造成整體社會負面循環的不好結果。

從上圖可以看出,如果將台大換成全台Top5、Top10、Top20大學,也有同樣的現象:愈有錢人的子女進入頂尖大學的機率明顯愈高。有錢人上頂尖大學機率較高的現象,其實不僅在台灣。林建勳舉例,美國哈佛大學公共經濟系教授拉傑.雀蒂(Raj Chetty)等人研究指出,美國收入前90百分位家庭的孩子,進入大學的比例有8成以上;收入最底層10百分位家庭的孩子,有大學學歷比例僅有3成。

台大經濟學系教授駱明慶的兩篇關於台大學生組成研究也發現,台大學生大多來自社經結構較好的區域,而來自發展較晚、所得較低的區域,想進台大就猶如登天。即使現在已有實施「扶持弱勢與偏鄉學子」的繁星計畫等多元入學方案,情況雖有減緩,但貧富家庭孩子上頂大的機率差異仍屬嚴峻。

從上圖可發現,學生家庭背景較富裕的台大、陽明等學校,學校在每位學生平均支出反而最多,但家庭經濟狀況不如頂大生的私立學校,學生平均分配較少,突顯政府在教育資源配置上,有「反向重分配」的狀況,也就是「背景好的學生反而更有機會得到資源補貼」。

為了讓更多人接受大學教育,台灣教育制度走向廣設大學,再加上少子化,所以民國90年前後,幾乎人人有大學可讀。然而,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孩子上好大學機率低,多數得去上學費較高的私校;私校的補助又相對公立少,不僅就學負擔大,因為私校排名不佳,出社會找工作競爭也缺乏優勢,形成「大學學歷貶值」。

「學歷貶值,加速了世代不均等,」清華大學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明蕾提出,廣設大學後,父母親都希望讓孩子念大學,即便私立大學學費昂貴,許多低所得家庭也會讓孩子就學貸款念大學,然而,學生一畢業便背債,但在大學真的能學到東西?也許當初的政策方向沒錯,但產生了沒有預想到的副作用,而教育部提供的學校資源分配,無法解決「加速世代不均等」的議題。

【數字背後解析】

1. 教育制度無法推促社會階級流動

專家指出,政府資源有限,要讓社會階級流動,除了大學教育外,也應從小培養孩子學習能力,讓中低收入戶子女自己取得學習資源。(攝影/鄭宇辰)

總體來說,這份研究論文是台灣第一次用數據佐證,父母的收入確實會影響小朋友教育。林建勳指出,研究以明確的數據說明,所謂的學業成就,會受到家庭背景的影響,因此,當政府或學校以制度來鼓勵「成績好」的學生時,實際上是否也助長了不公平?然而,如果希望教育具有造成社會階級流動的目標,大家也應思考,台灣目前的制度是否能達成這個目標?

陳明蕾認為,這項研究把所得過度把貧、富二分化去看,因為,一方面即使家庭所得在100百分位的家庭,子女就讀台大的比例為7%,其實也是鳳毛麟角,換個角度來看,代表了「要進入台大都很難,也不一定有錢人就一定做得到」。

「不過,我同意,大學教育並沒有正確的資源重分配,」陳明蕾表示,這項研究提醒大家,台灣社會有一群中低下所得的家庭,缺少社會階級流動的機會。不只是讀了大學就好,而是應在大學裡取得好的學習品質。可是通常沒有人告訴父母或學生,也許一學期花了5萬元學費,卻無法獲得相對資源及不見得學到東西,「這件事應該攤在陽光下審查。」

政府有限的資源如何分配?要讓社會階級流動,不應僅針對大學教育。陳明蕾認為,其實眾多國內外明星大學也提供許多線上且免費的課程,再加上台灣少子化現象,不好的學校正面臨退場,政府要將錢用在刀口上的務實做法是,從小開始培養人人的學習能力,讓中低收入戶的學生自己有能力獲取資源,「屆時反向資源分配現象不會像過去那麼嚴重。」

2. 多元入學管道對弱勢生幫助仍有限

教育制度的重新建立,需要時間的累積。近年來的繁星計畫或特殊選才管道,都是為了讓更多有潛力的學生,有機會進入適合的頂大就讀。陳明蕾認為,或許大家會認為入學方式還不夠多元,但從過去僅有聯考一試定終身,再到現在的多元入學,「方向正確了,剩下的需要時間來完成。」

但也有專家認為,繁星僅是表面糖衣。專長研究家庭經濟與教育文化關係的健行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兼商管學院院長曾真真坦言,以繁星計畫來說,大專院校針對非明星高中釋出的科系,多半不是熱門科系,例如釋出給偏鄉高中的缺額多為較冷門科系,本身就已不公平。

此外,曾真真認為,家庭所得高低所代表的是,父母親有沒有時間與金錢投資在孩子身上。現在的多元入學制度,學生須準備學習計畫、專長,甚至參賽獲獎紀錄等,「每一項都要有錢且具有系統性的規劃,做長久的經營,然而對中低收入家庭來說,本身就有其困難。」

3. 翻轉人生由學前教育開始著力

想要改變家庭先天環境不容易,但專家認為可以改善學前教育方法,從小逐步打開孩童的視野。(攝影/鄭宇辰)

「家庭背景會影響孩子對生活方式的想像,」林建勳說,社會應該提早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他曾在新竹縣尖石鄉的學校擔任替代役,問山上的孩子未來想做什麼?孩子們的答案很單一,「有一半孩子說想當護士或老師,剩下一半想當籃球員或運動員。」然而,都會區孩子的家長也許給了他們出國或更多學習機會,所以相對來說,視野與對未來人生的想像也較寬廣。

其實,本來就無法讓所有人進入台大,社會階級流動不應該只靠「上好大學」。陳明蕾說,社會資源投入偏鄉多以硬體設備為主,台灣的偏鄉有硬體、5G,下一步應是如何讓偏鄉的基礎教育,消除孩子因家庭背景所造成的視野不足,「偏鄉孩子的選擇性不僅限於棒球或廚師,」必須打開他們的視野。 她認為,要促進階級流動,也不僅只有「高等教育的入學方式」改變,必須回到學童的學前教育開始,應是讓中低所得家庭透過更完整的教育制度,提供孩童發展的機會。

陳明蕾舉例,像是大學老師下鄉,與中小學老師分享大學老師有哪些新的研究發現,讓中小學老師有機會再傳遞給偏鄉學生,逐步打開這些孩子的視野及對世界的想像。另外,也可考量如何透過幼兒園及國小老師來改善,她以美國《父母的語言》一書為例,書中曾有相關實驗,如有些父母會引導子女進行規畫,比如:「該睡覺了,你要先收什麼東西?」但有些父母卻經常以命令方式:「數到三,玩具收起來,去睡覺。」前者的訓練,不僅能讓孩童自行規劃讀書計畫,也有助加強空間、邏輯等概念。因此,在幼兒園或國小時,老師在課堂上也可以試著給學童思考及教導如何選擇,「不需要花任何錢,」卻有機會讓學生改變。

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也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讀主詹姆士.赫克曼(James Heckman)的研究指出,愈早投入對孩子的培養,成果和效益愈好。赫克曼研究顯示,家庭教育投資報酬率在0~3歲,家庭投資1元,可得到18元報酬;3~4歲投資1元,得到7元報酬;以此類推,小學則是得到3元報酬、大學得到1元報酬,成人是負投資報酬率。林從一也提出教育中的「1,000天理論」說明,3歲前給予刺激非常關鍵,例如和孩子講話或念書給他們聽,都很有幫助。雖然改變家庭先天的環境不容易,但他認為政府不需要花大經費,就可以投資在學前教育,例如讓碩博士生到偏鄉說故事給孩子們聽,這是一種方法。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335
  • Tr. Chang
    這個道理,放諸世界各知名大學都一樣,無解
    2022年10月21日08:38
  • 💻郭泰(士銘)
    當初廢止聯考就是斷窮人孩子的翻身機會,現在進大學,因為都要參加活動、競賽、報告去拿分,窮人家哪有金錢去跟你玩這些,之前聯考時代,連勝文只能上輔大,放到現在這種制度,台大也沒問題。
    2022年10月21日08:59
  • Jing-Jing
    有錢人的資訊比較豐富,能夠獲取獎學金出國交流的機會也較多,居住地集中資源充沛的首都,加上自身的經濟實力自然是錦上添花
    2022年10月21日08:44
  • 李崇智
    教改嘛, 也就是權貴富有階級訂出有利於自己的遊戲規則, 限制了中下階級的窮子弟進入高等學府的機會, 然後再廣設私立大學給一般中下階層的子弟入學。這就是台灣的沈淪現況。
    2022年10月21日08:42
  • 社交登出
    這還用報導嗎? 全世界誰不知道 鬼島教育的失敗 窮人在鬼島要翻身? 不如早點投胎期待下輩子 可能比努力還實在! 真的只能說垃圾鬼島! 要別人不要講話這麼難聽 先看看這個社會都做了些什麼吧! 真的是除了垃圾以外的形容詞 沒了!
    2022年10月21日08:2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