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花蓮縱谷客庄逍遙遊》瑞穗鄉

花蓮縣政府
發布於 02月22日08:32

路線一

水尾小鎮逍遙遊

「松林裡的雨夜,格外沉靜,溫泉水煙貼伏著坡地,如湖波緩緩湧去,五里外的小鎮燈火,在松針稀疏處閃爍;我不曾見過這般靜美的景象」作家李潼的《瑞穗靜夜》中寫道一處位於瑞穗車站西側約4公里的瑞祥村,過去這裡曾是日本人的自由移民村「宮の里」,後由漢人進駐此地,因位處瑞穗鄉西側,而改為「瑞西村」。但又因為這個「西」在臺語中與「死」相近,於是再改為「瑞祥村」。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此仍可見日本人與客家人、閩南人在此的足跡,您可以放慢腳步,感受詩人筆下的瑞穗靜夜。過去這個小村庄也是菸樓林立,每到菸葉採收的季節,村裡的大家忙進忙出、互相換工幫忙;除了節省許多請工人的費用外,也增進了村民間的情感。隨著新式烘乾機的誕生及進入W T O,老舊菸樓失去功能,部分菸樓遭改建成透天厝,臺灣許多產業也逐漸走入歷史。走進瑞雄溫泉前的210巷,廖家菸樓、楊守全校長故居仍保持昔日樣貌。楊守全校長係桃園大溪人,長期對花蓮的政治及教育相當關心,曾擔任過國中、高中及專科校長,另外還擔任過國大代表,並開辦《東台灣評論》雜誌,長期關注花蓮的各項議題發展,如今其老屋仍保持昔日風貌。走入巷弄別有洞天,彷彿走進了作家筆下的那個瑞穗靜夜。

午後,來到掃叭頂,走訪「好茶咖啡工作室」,客籍年輕後代彭瑋翔返鄉接棒,透過有機無毒方式種植茶葉、咖啡及柚子。另外,他也透過開設課程方式,讓年輕族群更能親近臺灣茶品及咖啡,並推廣舞鶴當地茶品及咖啡。起源於傳統客家的酸柑茶,彭瑋翔改用一年四季隨手可得的檸檬研發「檸檬酸柑茶」體驗,帶領學員透過手作方式了解過去客家阿公婆勤儉持家的精神。走趟茶園及咖啡園,更能深度地認識何謂「一心二葉」、臺灣咖啡品種及瑞穗舞鶴咖啡的發展故事。

瑞穗昔日稱「水尾」,一說紅葉溪、秀姑巒溪及馬蘭鉤溪三溪交會之處即為水尾庄,從日本時期瑞穗庄的庄徽酷似賓士車廠廠徽即可應證此一說法。這個小鎮觀光景點不只如此,準備好來一趟瑞穗走讀了嗎?若時間允許,準備個二天一夜體驗一下靜夜中的瑞穗小鎮吧。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紅葉尋蹊

「紅葉尋蹊」,戰後由花蓮縣文獻委員會票選出來,與太魯閣齊名的花蓮八景之一。「紅葉尋蹊」的形成,最初是在日本時期,為了要推廣瑞穗溫泉的觀光發展,特別地從瑞穗驛至溫泉處,將沿路的兩旁種植樟樹,使其蔚然成林。後因道路拓寬及公共造產等計畫將樟樹移除,如今已不見昔日成林之綠色隧道。紅葉國小校門旁立有一座「紅葉尋蹊」石碑紀念。

宫之里廖家菸樓

「宮之里」為日本時期自由移民村一聚落,日本政府自三大移民村招募傑出的菸農至此拓荒,因有神社故稱「宮之里」。過去此地菸樓林立,直到1980年,菸樓數量仍相當可觀。但隨著新式烤菸室的新設及政府政策的轉變,菸農紛紛轉型種植其他經濟作物,舊式菸樓也拆除改建民宅,目前較完整的菸樓即廖家菸樓。

楊守全校長故居

楊守全,為花蓮相當重要的政治教育家,更創辦關心花蓮地方議題為主的刊物,對花蓮的教育與政治功不可沒;其父楊朝枝先生在日本時期曾擔任過瑞穗公學校教職一職,戰後還擔任過瑞穗鄉長。父子兩畢生奉獻於地方的政治與教育,功不可沒。楊守全校長故居古色古香的、兩側的矮籬,彷彿讓人又回到了1930年代的日本時期。

老家後山菜

老家後山菜於2016年成立,因為在自家一樓開設餐廳,故取名為「老家後山菜」。其嚴選花蓮在地食材,以傳統地方菜為主軸,結合了現今大家較重視的養生與創新料理的概念。

舞鶴好茶工作室

瑞穗吉林茶園目前由第二代青農彭瑋翔接手,在台九線路旁開設「B a h a n h a n n o n好茶咖啡工作室」。在此您可以享受到瑞穗冠軍的蜜香紅茶,也能享受到其自家生產的舞鶴咖啡。另外也可以報名茶園的採茶、製茶體驗,透過阿翔的介紹與教學,認識一心二葉、小綠葉蟬與檸檬酸柑茶的製作。

路線二

客庄慢活遊白川

富源村為瑞穗鄉重要的客家庄,早在光緒13年(1887)就有因清政府「開山撫番」政策進入後山的清軍駐紮於此。保安宮城隍廟建於光緒14年(1888)年,是花蓮地區最早設置的城隍廟,主祀霞海城隍。另外,富源國小曾是當時清軍駐紮與此的軍營位置所在,過去因瘴癘之氣及水土不服、與當地原住民間的事件也造成許多士兵傷亡,當時即在軍營附近埋葬。日本時代當地農民開墾意外將這些無主遺骨出土,後統一集中於富源國小前的昭忠祠安置,直到戰後才由地方仕紳集資興建「昭忠祠」,據說這是東臺灣三座清代忠烈祠之一。

另外富源村內廣東庄山邊開庄伯公廟也是當地鍾家早年翻山越嶺來到此地見大石外形猶如伯公,於是便在此蓋伯公廟,至今香火仍絡繹不絕,附近阿公婆初一、十五及重要節日都會準備供品來此參拜。車站前的永樂食堂創立於日本時期,至今已是第三代接手。延續阿公婆的好手藝,每天早上嚴選大骨、洋蔥等配料熬煮湯底,招牌什錦麵除海鮮外,還有豬肝等配料,相當豐盛;客家紅糟肉、土雞肉…等都是必點的拿手好菜。富源車站旁的常民文化館現今展示許多村民從家中貢獻出來的各式文物,從擂茶器具、農耕器具、黑膠唱片… 玲瑯滿目。除了展示文物外,還是當地重要的客家歌謠教室,年輕時參加過無數歌唱比賽獲獎無數的地方代表鍾湧春先生返鄉除了積極參與地方政治外,晚間帶領著村庄阿公婆一起學客家歌謠,組千歲合唱團,充實阿公婆的日常。

沿著狼頭山,由廣東路的靚染工坊過桂花巷沿著興泉圳一路往北走,日本時期富源村的神社遺址,昔日是地方相當重要的神道教領域,莊嚴及寧靜、高聳的紅檜大鳥居、石燈籠林立。戰後,臺灣人沒人拜神社,民國40年代的一場強颱吹毀了大鳥居,狛犬經歷了幾次的遷移,現在送到了常民文化館前。走訪清代古剎、品嚐當地客家食堂,還可預約當地的擊鼓體驗,在地方社區營造的推廣下,將每年城隍爺誕辰時才看的到的各村較勁畫面擴大為邀請全臺及世界知名鼓隊來到富源小鎮交流觀摩,至今已列為客家12節慶之一。透過地方擊鼓教練的指導,體驗一下震撼又有趣的擊鼓體驗。建議您放慢腳步,細心體驗與感受富源客家庄親切又熱情的小鎮行腳。

富源車站

富源車站創立於1914年3月8日,其舊名「拔仔停車場」之「拔仔」來自阿美族語「潔白清澈的溪流」。1937年11月1日,拔子地名改為白川,站名也一併改為「白川驛」。1947年5月20日,再改為「百庄」站。隔年,站名配合地名正式改為「富源」站。

保安宫城隍廟

富源保安宮俗稱拔子城隍廟,1887年由清政府設於水尾。隔年,謝芳榮先生建茅屋一間,取名「保安宮」,奉祀城隍,屬霞海府城隍。此廟為花蓮地區最早的城隍廟,至今仍保存城隍夜巡探訪民間的習俗。另外,此廟也是「鼓王爭霸戰」的發源地,至2021年止已舉辦了21屆,如今已成為客家12節慶中相當重要的活動之一。

廣東開庄伯公廟

廣東庄開庄伯公廟位於富源村廣東庄山麓,鍾家是當時最早進入拔仔庄的移民之一。鍾家先人到此開墾時,在廣東庄北邊山下發現這塊大石頭,頗有伯公的化身,於是就在此拜大石。從古至今,這裡的居民每天都會到此祭拜。後來在地方人士的商討並獲得地主的同意下重建,於2003年竣工。

白川神社

日本時期於今富源村曾建有一座神社─ 拔子社。昭和1937年,改稱為白川神社。拔子社於1933年2月12日鎮座,神社現址仍遺留幾座廢棄之石燈籠遺構,而僅剩的神社狛犬目前保存於富源車站旁的常民文化館前。

水管頭伯公廟

門牌土地公廟歷史相當悠久,日本時期前就存在。當初只是一處拜石頭公的伯公廟,後來才蓋小祠祭拜。1957年及2008年曾整修改建,因此處恰好有興泉圳流過,昔日鐵路局規劃一條通往車站的水路提供給蒸汽機車頭加水使用,故亦稱「水管頭伯公廟」。這座伯公廟還有另一個稱呼─「門牌伯公」。

永樂食堂

永樂食堂係擁有超過七十年歷史的老麵店,在日本時期即已存在。目前交棒給第三代,每日嚴選新鮮的大骨熬製而成的湯頭、豐富的海鮮配料、軟Q的手工麵條,這就是永樂食堂的招牌什錦麵。另外,客家傳統的紅糟肉、白斬土雞肉也都是食堂相當熱賣的商品之一。

常民文物館

「拔仔庄常民文化館」原為鐵路局的倉庫。富源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後,便向臺鐵承租此閒置空間,再透過社區志工的力量,蒐集早期當地富源村農村的生活文物,尤以保安宮舊時的匾額、香案,更可見其刻工精美。目前文物館除了文物典藏、展示外,也作為研習課程教室、社區關懷站、樂齡教室、老人福氣站及樂齡食堂等功能之用。

富源社區活動中心擊鼓體驗

富源村擊鼓活動可追溯至古早當地民間信仰保安宮城隍廟之城隍聖誕祭典。城隍聖誕祭典中,陣頭綿延數里,震懾人心的鑼鼓陣,以人力合挑大鼓,沿途競技,百餘年來歷久不衰。民國100年(2021),第一屆「鼓王爭霸戰」後,每到七月便邀請各地知名鼓隊來此競鼓。現今,富源村已成為「鼓王爭霸戰」之發源地,透過社區教練的指導下,讓旅客體驗打鼓樂趣。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