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發布者們對巴黎或法國女性「高度美化、也刻板印象化」的內容。例如,「如何像巴黎女人一樣活得優雅」、「法國女人教會我無論年齡或身份,都要穿得漂亮、活得漂亮」,或者「與法國女人相處後,發現了擁有魅力的秘訣」。
這些描述大多將法國女性的生活態度描繪為「隨性卻精緻」,並突出她們「懂得享受生活」的特質。她們的外貌特徵更時常被塑造成性感迷人:不用費心打扮卻能時時保持美麗與優雅,擁有纖細苗條的身材,唇上塗著深紅色口紅,而且「怎麼吃都不會胖」……。
只要在 Instagram 上搜索 #巴黎女人 或 #法國女人,不難看到上述這些標籤下的典型形象:一位從容優雅的女性,坐在典雅的咖啡廳喝咖啡、吃可頌,或是穿著小碎花洋裝,手捧法式長棍麵包,悠然漫步街頭。
在社群上,法國女性的生活態度大多被描繪為「隨性卻精緻」。圖/RossHelen@Shutterstock
時尚品牌塑造的迷思
然而,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女性與某些特質過度聯繫並美化,其實忽略了個體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而從商業角度分析,人們對「巴黎女人」或「法國女人」形象的過度迷戀,其實更可能是源自法國品牌與媒體,長年來成功的行銷策略。
法國以擁有眾多國際知名的時尚品牌而聞名,無論是精品包、化妝品、香水還是服裝產業,這些品牌往往銷售的不僅是產品本身,更藉由行銷手段,傳遞一種經過美化和理想化的「法式生活方式」,並透過精美的廣告和宣傳,企圖使各國消費者相信,只要購買這些來自法國的產品,就能擁有與法國女人相同的優雅與魅力。
這種形象的理想化與浪漫化,是法國品牌長久以來精心塑造的成果。然而近年有越來越多人認為,法國時尚品牌與媒體長期推波助瀾下、廣泛存在的「巴黎女人」刻板形象,其實是一個病態的神話。
時尚記者艾莉絲.菲弗(Alice Pfeiffer)在她的著作《我不是巴黎人》(法語原名:Je ne suis PAS Parisienne)中,就深刻剖析並批判了「巴黎女人」這一刻板印象。她揭露其背後的迷思與偏見,試圖打破這種過於理想化的幻象。
在接受採訪時,菲弗提到自己從小在巴黎成長,卻從未在現實生活中見過媒體中塑造的「典型巴黎女人」。她坦言自己也不符合這一形象,並質疑:「如果連我都不是媒體創造出的巴黎人,那麼誰是?」她指出,這一形象本質上是一種廣告行銷和文化輸出的產物,目的是推廣特定的產品和生活方式,而非真實的社會寫照。
單一審美標準,與真實的「巴黎女人」們完全相悖
這種刻板形象塑造,實際上也忽視了真實巴黎的多元性。巴黎是一座多種族、多文化交融的城市,長期住著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群。他們各有自己的膚色、身材與文化特徵。僅以單一的審美標準定義「巴黎女人」,無疑是抹殺了這座城市豐富而多樣的文化面貌。
同樣來自法國的 YouTuber Lucile,時常在她的頻道中討論巴黎和法國文化。在一則影片中,她分享自己為什麼會討厭那些有關巴黎女人的刻板印象。她表示自己對巴黎女人的刻板印象感到愚蠢,並批評媒體對巴黎女人的過度美化,認為這無形中給法國女性施加了不必要的壓力,強調她們「應該」有的模樣。
Lucile 認為,媒體塑造出的巴黎女人形象,如「不費力的優雅」與現實生活完全脫節。她指出所謂「不費力的優雅」並不存在,要打扮得美麗,往往需要投入不少心力,例如精心的護膚程序、定期美容等等。然而,媒體卻刻意忽略這些努力,強調一種毫不費力即可達成的幻想,這不僅誤導觀眾,更強化了對女性外貌與生活方式的不合理期待。
事實上,如果人們實際來到巴黎,看到的也會是個非常多元的景象:Lucile 曾播放出一段自己走在巴黎街頭所拍的景象,媒體中經常出現的「典型巴黎女人」,在整段過程中完全沒有出現。
讀到這裡,下次當看到那些描寫「法國女人如何如何」的文章時,或是行銷巴黎女人的形象時,不妨多一些批判的精神。媒體對法國女人刻板印象的過度美化與強化,更多的是誤導人們陷入對不切實際理想形象的追逐。與其迷戀那些被浪漫化的幻想,不如學會欣賞現實中的多樣性與真實之美。
接受自己的真實樣貌,擁抱不同的美麗,才是活出自信與魅力的關鍵。
【延伸閱讀】
●法國男友讓我相信,「美」無標準答案:當每個女人都想成為法國女人,法國女人只想成為自己
●「你必須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全球「看臉」時代,巴黎女人卻拒絕擁有「瓷娃娃」般的完美妝容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