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幼兒園的小安,冷熱溫差一大就感冒,三天兩頭往診所跑,教室座位周圍散落一坨坨他擤鼻涕的衛生紙,同學嫌髒,都不願跟他一起玩。
小一的小凱,鼻涕倒流嚴重,夜晚躺平熟睡後,常被積在喉嚨的鼻涕嗆到夜咳醒,睡眠品質差,白天無精打采,黑眼圈好深,不只學業表現受影響,連生活常規都無法達標,父母憂心忡忡。
上述情境,正是典型的過敏兒日常。
過敏?過動?求助專業醫生,對症下藥
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榮譽理事長葉國偉表示,鼻子過敏好發於深秋11、12月,或初春3、4月,季節交替之際,症狀類似感冒。門診很多小朋友是看了大半年的感冒、好不了,來檢查才知道原來是過敏了。
醫師建議,如果咳嗽、流鼻水持續兩星期以上,或一、兩個月就感冒一次,每次都拖很久才會好,不見得要有喘鳴聲,就可以到大醫院評估是否過敏造成。
葉國偉強調,看待過敏的觀念應與感冒不同。過敏是身體的長期慢性發炎,治療原則在「預防發生」,讓過敏沒機會被誘發,而非等症狀嚴重了才就醫。
因為過敏一旦被誘發,不論是皮膚、鼻子或氣管,其特徵就是反覆發作,不僅得吃更多的藥來抑制症狀,更影響生活品質。
另一方面,由台灣數個醫學中心合作的研究顯示,過敏兒罹患過動症的機率為非過敏兒的2.8倍,雖非因果關係,但存在相關性。因此,當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行為失當、情緒等問題時,過敏也是必要且優先的考量之一。
不過,葉國偉提醒,ADHD、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等,醫學上有複雜的定義,判准嚴格,必須由專業的兒童心智科醫師評估,近年來的確診率也未見顯著上升,家長不必過度反應。
反倒是過敏性鼻炎若未治療,長期使用嘴巴呼吸,可能影響到牙齒咬合,或合併鼻竇炎、中耳炎、阻塞性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等。
臨床上,過敏也常會合併「抽動症」,病徵包括頻繁地清喉嚨、眨眼睛,加上鼻塞,鼻子會不停發出一些聲音,影響人際關係。
兒童國病,每兩個孩子就有一人中獎
過敏是種體質,從基因遺傳而來,包含多種疾病表現。醫學上甚至有所謂的「過敏進行曲(Allergic March)」一說,形容過敏的次序性。若嬰兒時期即有腸胃道過敏,一歲左右爆發異位性皮膚炎,未來邁入學齡期,影響呼吸道,發展出氣喘、過敏性鼻炎的風險也高。
從數據來看,長庚醫院長期追蹤北部國小學童,「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達5成左右,每兩位小學生就有一人鼻子過敏,近十年來居高不下,可說是台灣兒童的國病。
其次是「氣喘」,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20歲前的盛行率為15.7%,大約每6位未成年人就有一人患病。引發全身皮膚搔癢難耐的「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為9.6%,每10位未成年人就有一人患病。
起居照護壓力大,媽媽淚灑診間
過敏兒照顧起來繁瑣,父母壓力大,特別是若家中的老人家,有的頻繁碎嘴,「你不會帶小孩嗎,怎麼整天讓他生病?」或語帶責備,「就是你懷孕亂吃東西,小孩才會過敏!」葉國偉就看過不少媽媽來到診間,說著、說著自覺委屈,眼淚撲簌簌流了下來。
「我會告訴家長,這不是你的錯,跟你沒有關係,下次請老人家一起過來,醫生來講比較有用。」
有些是媽媽個性偏完美主義,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打個噴嚏就緊張萬分、捶心肝,「唉!又感冒了,一直好不了!」把所有責任都攬上身,導致全家人戰戰兢兢,本末倒置。
防範、治療過敏究竟要做到什麼程度?葉國偉建議,客觀標準,可視對生活品質的影響而定,終極目標不外乎取得生活的平衡點,與過敏和平共處。
過敏原統計:塵蟎、灰塵是罪魁禍首
台灣的過敏盛行率高,與氣候脫不了干係。臨床上發現,八、九成過敏兒是對塵蟎、黴菌過敏。台灣長年濕熱,一旦濕度在60%以上,室溫介於20至25℃之間,即是塵蟎等過敏原偏愛的生長環境,會快速繁殖孳生。
而外在環境包括二手菸、PM2.5、空汙等,都可能誘發過敏反應。不論是懷孕初期、中後期或出生後,都要盡可能避免二手菸,已成醫界共識。
飲食也是一大關鍵。冰品、甜食、有毛的水果不能吃;柑橘類會生痰;蛋、奶、麩質是三大過敏原,各種說法眾說紛紜。
葉國偉對此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可能經由飲食誘發,但食物誘發鼻子、氣管過敏的可能性極低、幾乎沒有。
事實上,國外最新研究已推翻孕期至出生後,針對過敏體質寶寶的各式飲食限制,海鮮、蛋白、奶類,來者不拒,營養來源均衡攝取。
建議家長可從需求判斷,假設這食物讓人擔心、又不是日常主食,如螃蟹,「不吃無妨,吃了也不用太緊張。」但像蛋類、牛奶,易取得,價格相對低廉,是成長階段極佳的營養來源,在未確認過敏原之前,不必先入為主,因噎廢食。
家有過敏兒,家長該怎麼做?
一旦確知孩子是過敏體質,或已出現症狀,關於日常照護,葉國偉提出幾點大原則。
首先,網路上衛教文充斥,資訊排山倒海而來,身邊七嘴八舌的指教,爸媽很容易慌了手腳。隨著時代進步,之前的見解可能很快就被推翻,家長務必找到最新、與時俱進的醫學觀點。
好比說,開啟副食品的月齡,過去主張過敏兒要滿六個月後,現修正為四個月,和一般孩子並無二致。
常有父母懊惱不解:「我家從小就注意環境、控制飲食,空氣清淨機、除濕機、防蟎床套花了很多錢,為什麼孩子還是過敏呢?」
葉國偉直言,莫忘大前提,過敏是基因遇上環境刺激,多重綜合因素導致,很難單一歸因,「(某項建議)做得好,也許有幫助,但絕不是做了某件事,就保證過敏一定會好,從此不會發生。」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如何看待過敏,更影響日後的自我價值感。他見過診間有孩子,明明過敏症狀輕微,卻把身體不適當成情勒的手段,要求請假,父母心疼答應,反而掩蓋了不想上學的真實原因。
撕掉標籤,才能快樂成長
「不要給小孩貼標籤,他沒有那麼弱。」葉國偉的次子幼年時,同樣深受氣喘困擾,如今健康長大,家中常備藥品,學會與過敏和平共處。
以父親角度回望孩子的成長歷程,他有感,過敏兒、過動兒的說法,都是用疾病標籤孩子,但「他就是個一般孩子,剛好有過敏,不是特殊族群,有問題就想辦法解決,而不是這孩子需要被特別關照、保護。」
撕掉不必要的標籤,確實了解孩子身體狀況、注意力不佳的癥結,對症下藥改善,才能幫助其在漫漫學習路上,更快樂、自信成長。
關於過敏,還有哪些常見的迷思?
坊間常見的防蟎寢具有效嗎?
葉國偉:《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曾發表一個有趣的研究。針對過敏性鼻炎的孩子,一組用防蟎床罩,另一組用一般床罩。研究者發現,防蟎床罩有效減少了床鋪上塵蟎的數量,但是一年之後,兩組孩子的過敏症狀並沒有差別。意思是,引起過敏的原因很複雜,非單一因素。
琳琅滿目的益生菌產品,該如何挑選?
葉:益生菌被歸類在健康食品,不是藥,不需經過嚴格的驗證。營養還是來自原生食物最好,假設小孩挑食,可補充一些營養素,但不要有預期心理,覺得吃了過敏就會好,而忽略了正規的醫療管道。
一說氣喘不能多動?又說運動可以改善過敏?
葉:不論是哪一類過敏,都鼓勵多運動。以氣喘而言,運動能幫助改善肺功能,如果一跑就喘不過氣,代表沒治療好、症狀沒控制好,而不是不能跑。人家說,奧運選手兩成患有氣喘,氣喘也可以是傑出的運動員,不應自我設限。
多曬太陽,幫助身體製造維生素D,也可改善過敏,除非皮膚過敏急性發作,流汗會讓情況加劇,可先休息一下。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