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台灣老店】父逝後他被原料商騙差點倒閉 不惜被分手力拚振興魚丸攤

鏡週刊
更新於 2023年10月26日21:59 • 發布於 2023年10月26日21:58 • 鏡週刊 Mirror Media
鄭靖騰接班家業,升級老店,讓66年魚丸老店多了年輕客群。

開業66年的艋舺大豐是萬華東三水街市場內最知名的魚丸攤,也供貨給萬華兩喜號、美觀園等名店,它傳承的動力,來自一個不想辜負亡父的懊悔兒子。

從小幫忙的第三代鄭靖騰曾以家業為恥,滿身魚腥味讓他自認矮人一截。直到父親中風驟逝,從不認真學製作的鄭靖騰被供應商騙,品質下滑,才知父親的嚴厲是用心良苦,他振作改造老店,改良口味,今年還被經濟部選為優良台灣老店,他總算敢告訴天上的父親,沒讓他丟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早晨的台北萬華東三水街市場內,婆婆媽媽聚集在「艋舺大豐」攤位前展開買菜搶奪戰,整個市場人聲鼎沸,第二代老闆娘鄭曾豔鳳向客人連珠砲式介紹:「我們花枝丸是招牌,全花枝去打的。」「你要做糖醋排骨,可以用我們的炸排骨,多送你一塊啦。」74歲的她嗓音沙啞,音量卻能瞬間抓住客人目光,不到5分鐘,賣了3組客人。

已退休的她因採訪到攤位,聊天時看到熟客就大聲招呼,「洗完頭了喔?今天要買嗎?」見媳婦在前台忙不來便自動補位幫銷售,「以前賣的人只有我一個,喊到沒聲音,也沒時間喝水、尿尿,醫生說我是聲帶萎縮,沒救了,客人都說『噓』,勸我用比的,不要講話。」

鄭曾豔鳳兒子、第三代老闆鄭靖騰偶爾提醒母親別站太久,「她腰開過刀,以前懷我哥工作時曾經踩空階梯,有一次我爸騎車載她,路上遇到窟窿,她還摔下車。」鄭曾豔鳳也大笑,「路人說你老婆掉下去了,他才知道。」21年前,鄭曾豔鳳的先生鄭壁鐘中風驟逝,但他們不希望氣氛悲傷,聊起鄭壁鐘總充滿歡樂,宛如他一直都在。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當時艋舺大豐頓失支柱,差點關門,兒子鄭靖騰決定接班改革後,才有生機,尤其今年被經濟部選為2023年優良台灣老店,他藏不住喜悅,「去年我們沒中,今年才敢上香跟我爸和阿公說:『總算沒有對不起你們。』」

艋舺大豐的花枝丸全用花枝打漿,還加入花枝塊,是最招牌商品。(150元/半斤)

已開業66年的艋舺大豐專賣魚丸、花枝丸、甜不辣、蝦捲等魚漿丸類製品與紅燒鰻、炸牛蒡等炸物,由第一代鄭溢周創立於基隆,原名為大豐魚丸,除了在市場零售,也供貨給餐廳、小吃,萬華知名老店兩喜號、華西街台南担仔麵和美觀園都是客戶。鄭曾豔鳳直言公公鄭溢周的創業動力:「他跑路啊!以前在高雄開食堂,生意很好,因為愛賭博,輸掉很多棟房子,才到基隆從頭來。」

鄭溢周的廚藝好,過去開食堂就曾經賣手打旗魚丸,在普遍賣鯊魚丸的基隆,他以肉質較緊實的屏東黑旗魚在家自製狀似元寶的菱角型旗魚脆丸闖出名號,又不添加防腐與調味劑,1957年開始批貨給餐廳。為養大10個小孩,他經人介紹到繁華的華西街找機會,生意漸入佳境後舉家搬至萬華,和長子鄭壁鐘在西門市場(現為紅樓商圈)賣魚丸。

鄭曾豔鳳21歲從嘉義農家嫁到台北,身為鄭家長媳,背負傳宗接代、侍奉公婆的壓力,煮三餐還要做生意,但是她拒絕苦情標籤,「我以前就很聰明,拿媽媽種的菜大量便宜一點賣給附近上班族,讓她不用辛苦賣菜。小時候做過生意,所以不怕苦,其實公婆對我很好,因為我們南部人很勤勞。」她工作到生產前一刻,到了婦產科被告知可能半夜生,「我還先回家擦地,到凌晨4點多才去生。」

負責銷售的她有時也貢獻靈感,建議先生製作甜不辣加入牛蒡,增加口感,「超受歡迎,後來也賣炸牛蒡,我削牛蒡累到眼睛閉起來,客人還誇我厲害,邊睡邊削還大小一樣。」市場客人需求多元,每逢初一、十五,需要炸物當供品,鄭壁鐘也推出更多產品,例如雞捲、蝦捲、花枝丸,生意邁入全盛時期,卻被房東要求漲1倍房租,「他們想要收回去自己做,我們才移來三水街。」

鄭曾豔鳳研發炸牛蒡,相當受客人喜愛,以前還曾因賣量太大,削牛蒡削到睡著。

生意忙碌,人手少,鄭壁鐘嚴謹也嚴格,3個小孩從小學時開始幫忙,週末凌晨起床,逢年過節做通宵,三子鄭靖騰剁著冰凍的花枝回憶,「從小做怕了,這個用手抓,會冰到心臟,動作慢一點就被我爸爸罵,切鰻魚如果沒有照紋路,刺不好挑,切不對,刀背就往手背拍下去,他認為,這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堆,但在客人眼裡,一個就代表我們,不能出錯。」

剛起鍋的炸牛蒡酥脆清香,是年輕客群最愛買的炸物。(160元/半斤)

過去鄭靖騰不敢介紹家中職業,「覺得丟臉,人家說你身上都魚仔味,好像很髒、很臭。」兒時不想幫忙,他裝腳痛,故意在雞捲裡撒胡椒,加芋頭,「想讓客人不喜歡啊,結果誤打誤撞,客人反而更愛。」他苦笑,越想要脫離,羈絆越深。

後來鄭靖騰為何返家接班,又是如何在父親驟逝後扛起家業、改造老店?詳細報導請點入:【台灣老店】曾全身魚味很自卑 他被廠商騙又被分手發憤成萬華最知名魚丸攤 艋舺大豐專訪

【台灣老店】為照顧漸凍人母親 他偕子將蘿蔔糕老店變身最潮粿店 林貞粿行專訪
【不負亡父求丸美番外篇】改造曾被媽嫌觸霉頭 現成最潮菜市場 艋舺大豐專訪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26
  • Shane
    就是有包裝過,很普又很貴的網紅文青店 基隆很紅的仁愛市場兩全甜不辣一斤150,外地人不太知道的沅進一斤120 這家半斤160
    2023年10月27日04:00
  • MAKOTO
    故事編的很感人,跟鬍鬚張一樣好勵志
    2023年10月27日04:09
  • ROBIN
    我就是艋舺在地人,看著這些老店我只想說,以前的老闆都是努力做出優質又美味的食物,現在的第二、第三代老闆,只想花第一代留下來的錢,把老店弄成網紅店,但食物不再美味了,份量也變少了,價格變貴了,艋舺很多老店都是這樣,除了這間魚丸店,還有華西街的小王煮瓜、廣州街的周記肉粥、很多很多……
    2023年10月27日04:36
  • 阿霖
    再艱難 沒堅持下去 沒人接手 以後只能吃機器生產的 貴 人力需求與原物料成本 再嫌 以後連滷肉飯都只能吃機器製造的了
    2023年10月27日04:02
  • Manny Yang
    眼中看不起的家業卻撐起整個家,可惜長大遇到挫折才突然醒悟,幸好媽媽還在,來得及盡孝道。
    2023年10月27日04:0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