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黃以萱的敏迪,走進《Cheers》錄音室,一坐定就把麥克風拉進嘴邊,飆著超高語速侃侃而談,反映出她5年來經營自媒體的高轉速日常。錄音前幾天,她才剛從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的孟加拉,帶回羅興亞難民的報導。
如今她所經營的Instagram和Facebook粉絲數,分別達到9萬4,000和11萬6,000多,年僅35歲,她已創立了專屬網站及APP,提供快速汲取每日國際新聞的服務。打開她的Podcast和YouTube頻道,能聽到她與各國政要的對談,包括前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蕭美琴、美國前國務院官員華自強等人都是座上賓。
在訪談時,她能有條不紊、直球丟出嚴肅的問題。她曾在與蔡英文談環境議題時,幽默說道:「人民可以少吹點冷氣,但妳也要做好,不能只靠我們!」對當時副總統參選人蕭美琴提出直率的問題:「我擔心妳選上後,面對台灣的外交瓶頸,有沒有發揮空間?」
但換到IG上,敏迪也能大玩陸劇《甄環傳》梗,用來解釋麥卡托投影法如何讓國家土地面積比例失真;英國女王過世後,她用「當了70年的儲備幹部」為題,來介紹「后的男人」查爾斯三世,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成為Podcaster並不在敏迪原本的人生計畫中。
挑戰「台灣人不愛看」的國際新聞
畢業於清大經濟系的她,當年看準趨勢決心當數據分析師,開始鑽研國內外數據分析文章,並養成了閱讀國際新聞的習慣。
後來,她輾轉加入本土文創品牌「印花樂」,在一次事件中,深感資訊落差的巨大鴻溝。2018年底,華為首席財務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在科技圈引發轟動,但她的文創圈同事卻幾乎無人知曉此事。「有些人甚至還用華為手機,卻完全不知道這件事。」
看見台灣對國際新聞關注不足,敏迪開始在網路上撰寫文章,在朋友鼓勵下,進一步投入Podcast市場。2年後,她全職經營自媒體,憑藉敏捷有彈性、敢衝敢問的人格特質,迅速將年僅35歲的自己推向國際權力核心。2023年,她獲美國國務院之邀訪美,是全球20家外媒中唯一的台灣代表,她的報導也逐漸成為許多人關心國際議題的首選。
近年來,敏迪努力讓世界看見台灣,也鼓勵更多台灣人從國際局勢中優化生活決策。
「一般人看到油價上漲,只想到趕快去加油,但如果了解油價上漲是因為胡塞武裝組織在紅海挾持郵輪,就能有更深度的思考,」她舉例,包括「什麼時候加油?」、「裝潢要不要用進口原料?」、「孩子出國留學去哪裡?」等生活決策,皆與國際局勢緊密相關。
曾有粉絲告訴敏迪,因為聽她的Podcast,考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更有醫生因為收聽敏迪的節目,在參加國際研討會時,為台灣勇敢發聲正名,最終取得主辦方的修正。
這一切都非一蹴可幾,必須像蓋房子,一磚一瓦堆疊。為了呈現全方位的報導,敏迪透露,她寫一篇新聞需閱讀大約20篇國際新聞,且不能「挑食」,需涵蓋伊斯蘭、西方視角等多元資料。經過多年奮戰,台灣也逐漸吹起一股培養國際識讀力的風潮,愈來愈多年輕人不再是井底之蛙,以多元視角認識國際局勢走向。
練出識讀力,不當世界的局外人
面對近年社群媒體常有「帶風向」的爭議,敏迪認為,所謂完全的客觀中立難以存在,反而更需要建立個人的價值觀:「就像有一根柱子,上面綁著一條線,你可以在柱子方圓幾公尺內移動,但永遠不會遠離這根柱子。」
而清楚認識自身價值觀,正是在資訊爆炸時代,不隨輿論起舞的關鍵。
要練成國際識讀的肌力,需掌握2個重點:首先,帶有目的去吸收資訊,「就像做英文閱讀測驗時,我們會先看題綱,才知道要找什麼,」帶著問題意識出發,才能找到需要的資訊。但同時,別期待所學資訊能立刻派上用場,要看懂國際局勢,需有跑馬拉松般的決心。
「拿到一片藍色拼圖,不知道是天空還是河流,需拼完1,000片,才能對國際局勢有完整了解,」敏迪提醒,打穩地基才是學習之道:「當你收集到比別人多的拼圖,最後下的決定、看到的局勢,就會比別人完整!」
讀國際新聞原本只是一件平凡的事,但敏迪卻能透過轉譯,成為許多人認識世界的橋樑。這項能耐不僅讓她的職涯影響力更上一層樓,也將台灣推向世界舞台。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