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本月初,德國與菲律賓同意在今年年底前敲定一項防務協議。在南中國海局勢不斷升級之際,這項協議將推動德國與菲律賓進行聯合軍事訓練,德國還可能向菲律賓出售武器。
菲律賓國防部長特奧多羅(Gilberto Teodoro)8月初在馬尼拉接待到訪的德國防長皮斯托利烏斯(Boris Pistorius),這是德國國防部長首次訪問菲律賓。
在訪問期間,德菲防長表達了加強軍事合作的共同承諾。特奧多羅宣布,這項計劃中的防務合作協議將在"年底前"簽署。
該防務協議預計將涵蓋聯合訓練演習、先進武器的銷售以及加強安全相關信息共享。
此外,合作還可能涉及軍事技術轉讓。在地區安全挑戰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菲律賓急需這些技術來實現空軍和海軍的現代化。
特奧多羅強調,菲律賓有意獲得指揮和控制系統、反介入及區域拒止技術以及其他高科技軍事設備。這顯示出該國正朝增強防御能力的戰略方向轉變。
德國的印太戰略
近年來,德國在印太地區的參與度日益提升。德國海軍已多次在南海進行航行自由行動,最近一次行動於5月底從德國啟程,凸顯了柏林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承諾。這與德國在2020年發布的印太戰略相符,該戰略強調維護該地區自由開放的海上航道的重要性。
8月2日,德國加入由美國主導的駐韓聯合國司令部,該司令部負責監督朝韓戒備森嚴的邊境。此舉進一步說明德國在亞洲日益增加的軍事參與。
菲律賓則不斷積極尋求防務伙伴關系,以抗衡中國在南海的強硬姿態。
去年,菲律賓與美國續簽了《訪問部隊協議》(VFA)。該國前總統杜特爾特曾威脅終止該協議。
菲律賓還與澳大利亞和日本簽署了類似協議,近期與越南進行了首次聯合軍事演習。
北京的不滿
北京對於這樣的發展做出強烈回應。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英文版批評德國在菲律賓的防務舉措是"機會主義"的做法,意圖"挑釁中國"並安撫華盛頓。該報還淡化了德國向菲律賓提供實質性軍事援助的能力,指出德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影響力有限。
抱持相同看法的不僅僅是中國官媒。
檀香山井上健-亞太安全研究中心教授吳翁(Alexander Vuving)表示:"我懷疑德國能否影響亞洲的力量平衡。"
但這並非計劃簽署的防御協議的目的,他補充說道。"這是為了展示兩國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共同承諾。"
這一法律框架賦予沿海國家對其大陸架資源的專屬權,並成為南中國海爭端的奠基石。
2016年,海牙國際仲裁庭作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裁決,駁回了中國對南海的廣泛主張。這起仲裁案最初是由菲律賓所提出。
北京拒絕承認這一裁決,但它仍是菲律賓及其盟國持續維護其海洋權益時的一個關鍵論據。
德國防長皮斯托利烏斯在訪問馬尼拉期間重申了這一立場。"這一裁決仍然有效,沒有任何例外。加強海上邊界是我們的義務,我們正履行這一責任。"
爭奪公海
南中國海經爭端攸關巨大經濟利益。據信,該地區富含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中國的強勢態度阻礙了幾個東南亞國家對這些資源的開發。
此外,全球約三分之一的貿易通過馬六甲海峽和南中國海,這些海上航道的安全對國際貿易至關重要。
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擴張,包括建設配備軍事基地的人造島嶼以及據報道在柬埔寨建立海軍基地,已引起了北京可能控制重要海上航道的擔憂。
鄰國聲稱,這種控制可能會破壞全球貿易並損害其主權。與此同時,中國所有對外貿易幾乎都是通過這些水域運輸,北京也擔憂東南亞國家可能會試圖封鎖南海或騷擾中國船只,從而影響中國經濟。
北京一直試圖在緬甸建設港口,以便繞過馬六甲海峽,特別是運輸中國經濟所依賴的海灣地區的石油。然而,緬甸持續不斷的內戰使這一港口計劃擱淺。
馬尼拉擔心一旦與中國發生沖突,其盟友美國能否提供足夠的軍事援助。對此,菲律賓正試圖通過拉攏更多國家以增強威懾力,維護其在南海部分海域的合法主張。
維也納大學印太國際關系專家格斯特爾(Alfred Gerstl)表示:"德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其目標是向印太地區的合作伙伴和中國表明,德國致力於維護基於規則的地區秩序。"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柏林必須定期向該地區部署海軍力量,參加雙邊和多邊海軍演習,並進行港口訪問,以加強其戰略存在。"
"為此,柏林必須定期向該地區部署海軍力量,參加雙邊和多邊海軍演習,並進行港口訪問,以加強其戰略存在。"
在此背景下,所有目光都將聚焦於德菲防務協議的最終敲定。這一進展可能預示著印太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的新篇章。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