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小型化大語言模型 商機熱

經濟日報
更新於 6小時前 • 發布於 14小時前
經濟日報

2023年生成式AI相關應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開啟人工智慧新篇章,為產業和民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創造力和智慧。5G、物聯網和智慧裝置普及推動了運算能力向邊緣發展的趨勢,邊緣小型化大語言模型(Small Large Language Models;sLLM)也因此逐漸受到重視。

根據市場調查研究機構Valuates Reports的評估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sLLM市場規模為51.8億美元,至2030年將成長至171.8億美元,2024年至2030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17.8%。sLLM的常見應用為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任務、資訊擷取和摘要、語言生成如內容生成、程式碼生成、跨國語言翻譯、智慧助理與對話系統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目前許多企業都在關注sLLM,因為其運算效率、靈活可調整和可訪問性的特點,非常適合部署在邊緣裝置和雲端環境中。sLLM和大型語言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之間的差異不僅在於規模和能力,更在於其專屬應用場景和效能的表現。

如果說,LLM擁有龐大的參數量和廣泛的資料學習能力,能處理更複雜的語言結構並產生更準確的預測。相較之下,sLLM雖然在規模上較小,但卻具有執行速度更快、占用更少記憶體和運算資源等優點。

在實際應用中,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和資源限制,選擇適合的語言模型將對AI應用的效能與成本起到關鍵作用,必須充分考慮其規模與性能的平衡,以實現最佳的應用效果。因此,sLLM和LLM的主要區別在於:規模和範圍、訓練時間與運算資源、領域專業知識以及多功能性等四大面向。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近年來,在5G和邊緣應用的推動下,sLLM在本地端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無需依賴雲端伺服器,降低網路延遲和數據回傳成本,特別適合資源受限環境,如邊緣裝置或中小型企業的使用場景。尤其在生成式AI技術獲得重大突破並瞬間爆發成長後,sLLM也加速邊緣AI終端市場的快速成長。歸結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低延遲、高效率需求:sLLM保留大型語言模型的部分能力,同時減少運算資源需求,使其能在算力有限的邊緣裝置上有效運行,提供低延遲的數據處理和語言理解能力。

第二、5G與邊緣運算的結合:5G網路是邊緣運算落地的關鍵基礎。在5G網路支持下,sLLM可實現快速的資料處理和決策,將進一步帶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自動駕駛等領域發展。

第三、邊緣AI市場的普及與成本降低:sLLM提供一種性能與成本間的平衡方案,使得中小型企業也能利用強大語言模型來提高產品/服務的智慧化能力,促進市場的擴展。

第四、客製化應用:邊緣AI裝置需要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工作,sLLM能依據不同需求微調,其靈活性和可客製化能適應多元場域。

目前sLLM市場主要投入的國際業者有Google、Meta、Microsoft、Salesforce、Stability AI、阿里巴巴等,例如Google於2023年12月6日推出Gemini多模態模型。Gemini模型有Ultra、Pro、Nano三個版本,Nano模型由Android開發團隊主導,此模型最小,有Nano-1 1.8B和Nano-2 3.25B兩個參數模型,專為行動裝置設計,目的是提供更快速回應和節省電力的AI功能。其用於Android手機可離線運行,Nano-1是針對低記憶體裝置、Nano-2是針對高記憶體裝置,目前已整合在Pixel 8系列、三星s24旗艦系列,提供更個人化的服務。2024年4月微軟發布Phi-3系列小語言模型,在語言理解、推理、數學和程式寫作等任務有不錯的表現,效能達到GPT-3.5 Turbo的水準,特別適合於商業和學術領域。同年7月Meta也推出新一代開源大語言模型Llama 3.1 - 8B、70B和405B三種參數模型,其中8B參數模型相較參數量相似的Gemma 2 9B IT及Mistral 7B Instruct也有較好的表現。AI新創公司方面,如Hugging Face、Mosaic ML等也都有創新的研發能量。

另一方面,國際大廠除了看好sLLM的市場潛力,也積極布局AI Phone、AI PC、人形機器人以及虛擬人平台服務等領域,藉此創造多元且智慧化的使用體驗。

總結來說,5G甚至未來的6G高速網路發展,正與sLLM展現相輔相成的趨勢,共同推動智慧裝置與服務模式的轉型升級。隨著邊緣AI應用逐步克服數據隱私、硬體限制和跨平台管理等挑戰,將加速智慧邊緣生態系全面發展。(作者是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

工研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是國際級的應用研究機構,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為任務。工研院以整合跨域解方,加速產業前進動能,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為解決方案,用科技創新翻轉生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解決方案、創建嶄新市場,引領產業社會邁向美好未來。

享受更高質量的財經內容 點我加入經濟日報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