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書評》追尋自由,跨越世代的愛與希望:評柳原漢雅《前往天堂樂園》(上)

Openbook閱讀誌
更新於 09月26日03:34 • 發布於 09月26日03:30 • 劉雪珍

➤點燃故事魂的大師

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是一位日裔美國人與韓裔混血的作家,以其嫻熟的敘事技巧、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引人深思的主題而聞名。她的故事獨具特色,結構設計巧妙,虛實相融,彷彿鋪設了一條時空通道,讓主角現身引路。柳原運用多視角和多時空線軸,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戲劇性的轉折,迅速點燃故事的靈魂,帶領讀者探索其中的奧祕,令人欲罷不能。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所以,請記住:這不是一本可以在睡前隨意讀10頁的小說。柳原對讀者有著強烈的要求;那些全心投入,讓這部史詩吞噬自己的人,會發現這是最值得的旅程。

柳原出生於洛杉磯,家族三代都居住在夏威夷。她在麻州的史密斯女子學院完成學業,畢業後定居於紐約市曼哈頓。曾在出版業和旅遊雜誌擔任撰稿與編輯。2013年,她在將近40歲之齡出版了首部小說《林中祕族》(The People in the Trees)。這本書雖然受到媒體矚目,入選多個年度好書榜單,但因主題陰暗晦澀,銷量平平。柳原坦承,這本書既難寫也難讀。

然而,她的第二部小說《渺小一生》(A Little Life) 在2015年推出後迅速崛起,成為年度文學界的黑馬。這部700多頁的小說在初期並未引起太大關注,但最終憑藉其深刻的情感描寫和複雜的角色關係,突破了種種先天不利,成為暢銷書,不僅入圍當年布克獎決選,至今英文版銷量已突破150萬冊。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2022年,柳原推出新作《前往天堂樂園》(To Paradise),以700多頁的篇幅和創新的敘事手法,描繪了「後疫情時代」的反烏托邦預言,展示了美國的美麗與哀愁,也成為當代文學的瑰寶。

➤多重時空交錯:橫跨三個世紀的異想世界

《前往天堂樂園》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其非常規的結構。三段風格迥異的故事呈現了三個不同的敘述,好似三部獨立的中篇小說,但又彼此連結。最後一卷近450頁,可以獨立出版成一本小說,然而,這些離散故事在200年間透過迴響互相對話,三卷微妙的融合更加迷人。

柳原透過紐約市地標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連接三個不同的美國時空,時間橫跨三個世紀。每段故事中的人物雖乍看毫無關聯,但以相同姓名反覆出現,彷彿轉世輪迴。小說結構的複雜性讓柳原探索歷史和人類行為的循環本質,透過並列這些時間線,促使讀者反思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相互連結。

第一卷〈華盛頓廣場〉重新演繹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同名小說,以同性婚姻合法化的1893年為背景。詹姆斯的故事以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為題材,圍繞著愛情與金錢展開了兩種價值觀念的爭鬥,講述19世紀中葉的紐約中上層社會一位富有的年輕女子,因父親懷疑她英俊追求者的真誠,堅決反對他們結婚,女主角飽嘗父親的冷酷無情,最後又遭到未婚夫的無恥背叛。

在柳原漢雅版本的〈華盛頓廣場〉中,受庇護的銀行帝國繼承人是名叫大衛.賓恩(David Bingham)的年輕男子,有著「神經衰弱」的病史。儘管事業有成的兄弟姐妹們已經搬出去,大衛仍與慈愛的祖父同住,這種家庭情況既安慰又略帶羞辱,像是一個維多利亞時代玻璃罩中的瓷偶。「他有時覺得自己的人生只是在等著用盡,所以每天結束時,他會帶著一聲嘆息躺下,知道自己又消磨了一小部分生命,朝著自然的終點多邁進一公分。」

作為美國精神地標之一,華盛頓廣場充滿抗議與示威的歷史。(圖源:wikipedia)

當祖父溫和地敦促他考慮家族安排的婚姻對象查爾斯.葛瑞菲斯(Charles Griffith),一位門當戶對的完美紳士,大衛卻愛上貧窮的音樂老師愛德華.畢夏普(Edward Bishop),原本一成不變的封閉生活被撼動,想要遠走高飛,接受愛德華的提議到加州——配合19世紀的西進政策,加州被視為夢想之地——開始新生活。

然而,勇敢追求天堂樂園夢的舉動卻可能讓他陷入人財兩失的悲劇。即使在理想的同婚合法環境裡,19世紀的紐約上層社會依然如詹姆斯或華頓筆下那般拘謹僵化。柳原構築的〈華盛頓廣場〉中安逸舒適的環境,仍充斥著父權制度、種族與階級意識,而且國土分裂,內戰陰影揮之不去,有色人種的權益未受重視。同性婚姻政策在東、西兩地更是南轅北轍,加州禁止同性戀,為情節添加了更多張力。

在這重新構想的自由州前景中,柳原緊貼著大衛.賓恩那溫柔而驚恐的努力,想像一種超越祖父謹慎安排的自由。「過著充滿愛情的彩色生活」,大衛思索著:「這難道不是每個人的夢想嗎?」在這個節奏完美、令人痛徹心扉的愛情故事中,這個夢想可以拯救他——或者毀了他。

第二卷〈天堂之森〉(Lipo-Wao-Nahele)捨棄了第一卷的情節,以獨特的敘事語調轉而講述20世紀末的一個故事。華盛頓廣場的豪宅依然存在,兩位主角的名字都是大衛・賓恩,同名的父子是虛構的夏威夷末代王族。

兩個大衛的自述分部進行,第一部分描寫1993年兒子大衛是窮困的律師助理,和富有的年長老闆查爾斯(Charles Griffith)展開一段愉快但依賴的地下同性戀關係,「他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感覺上像個小孩。查爾斯會幫他挑衣服,選擇兩人渡假的地點,決定要吃什麼:這一切都是以前他不得不幫父親做的,也都是他希望父親會幫他做的。他知道兩人共同生活顯然很不平等……自己被當成幼兒對待,但是——他喜歡這樣,發現這麼一來很輕鬆。跟這麼果斷的人在一起是一種解脫,不必思考真是一種解脫。」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這兩種情緒拉鋸的張力貫穿全書。當時愛滋病席捲紐約曼哈頓,人人自危,而社會對同性關係的偏見與歧視更是加劇。大衛被他童年時期在夏威夷的奇特經歷所困擾。他的夏威夷裔身分,也牽扯出一段和夏威夷王室有關的祕辛。

因此第二部分對應卷名〈天堂之森〉——來自夏威夷語,大部分內容是大衛疏遠的父親以信件形式呈現,講述1898年美國併吞夏威夷王國的殖民血淚。瀕死的父親大衛居住在療養院內,回顧成長歷程與反思島國的殖民滄桑,以及他作為王族為爭取主權的微弱努力。大衛帶著兒子跟朋友愛德華.畢夏普一起住在天堂之森,一度相信王國的恢復即將到來。

夏威夷王國最後一位在位君主Liliʻuokalani女王(圖源:wikipedia)

這樣的信件作為冗長且文學性的臨終懺悔,感覺有些許不自然,但是柳原細訴大衛父親所經歷的傷痛、記憶、迷戀的幻夢,一如既往地探索著這些角色為追求他們渴望卻幾乎無法涉足的樂園,冒險付出一切的自由夢想。這是三部曲最貼近現實世界、最具寫實性的部分。也是祖籍夏威夷的柳原繼《林中祕族》之後,再次為太平洋島民發聲之作。

無論背景設定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前往天堂樂園》的魅力都源自於柳原那催眠般的敘述技巧。她輕聲細語,自信地與讀者交流,帶著耳語般的緊迫感。她讓我們深深同情這些角色,同時將他們置於無法抗拒的危機中。而這些力量在小說的最後一卷——名為〈第八區〉的醫療反烏托邦中達到了高潮。

➤病毒與瘟疫的陰影

在歷史長河中,瘟疫一再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主題,反映社會現象並探討死亡與人性。早在14世紀,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在《十日談》(Decameron, 1353)中透過10名青年躲避黑死病期間的故事,揭示了瘟疫對社會和個人的深刻影響。1772年,歐洲小說之父丹尼爾.狄福(Daniel Defoe)以《大疫年紀事》(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震撼文壇。這部史上第一部瘟疫文學巧妙融合了紀實與想像,生動記錄了1665至66年倫敦大瘟疫的恐怖景象。

20世紀,卡繆(Albert Camus)的《瘟疫》(La Peste, 1947),場景在法屬阿爾及利亞的虛構城市奧蘭展開,以哲學的筆觸探討了瘟疫中的人性與存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COVID-19病毒大流行再次讓全球陷入恐慌,這一現實也激發了當代作家們的創作熱情,延續了瘟疫文學的悠久傳統,試圖從中尋找到人類面對災難的勇氣與智慧。

當代流感小說(flu-fiction)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已經開始興起。埃米莉.聖約翰.曼德爾(Emily St. John Mandel)的《第十一站》(Station Eleven)於2014年問世,2022年在HBO Max上播放。2021年當我們仍在爭論封城、鎖國問題時,蓋瑞.施泰因加特(Gary Shteyngart)、吉姆.謝帕德(Jim Shepard)、路易絲.厄德里奇(Louise Erdrich)等人,也紛紛出版了與新冠相關的小說。

➤後疫情時代的反烏托邦預言

第三卷〈第八區〉(Zone Eight)的時空背景為2093年的紐約市,描繪了21世紀的新型病毒不斷出現、生態環境破壞殆盡的末日景象。在這個充滿恐懼、缺乏科學素養和排外情緒高漲的疫情時代,美國變得有如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筆下的《1984》:世界大部分地區都陷入了一場永久的戰爭,政府監控無處不在,資料紀錄中充滿歷史否定主義及政治宣傳。黨和政府權力過分伸張,推行極權主義,實施壓抑性統治。

〈第八區〉的世界隨著新病毒的湧現,政府以防治疫情為名,逐漸走向極權主義,同性婚姻被廢除,社會陷入極權地獄,生物病毒、惡疾與政府鎮壓共同肆虐人民。

〈第八區〉的故事是由兩條第一人稱敘事線交織而成,一是查莉(Charlie Keonaonamaile Bingham-Griffith,名字後來改成Charlie Griffith)敘述2093年秋季至2094年秋季「當下」時空的狀況;另一則是透過夏威夷與華人混血的查爾斯(Charles Griffith)與新不列顛友人彼得(Peter)的書信,記述他離開家鄉來到紐約半世紀以來的時空變化,展示了當前保守派在多種流行疫情的年代,漸漸隨著任意的封鎖,強制疫苗和工作限制,乃至演變成民權完全喪失。

政府利用傳染病和恐懼獲得掌控,查爾斯成為政府的強大顧問,幫助推行越來越嚴格的規定,直到美國變成一個全面監控的警察國家。感染者被隔絕,送往「安置中心」,臨終者被用來做實驗。政府握有更多權力,利用鎮壓暴行和物資的分配與控制,改寫歷史文獻,洗腦和再教育,創造了一個極權主義的反烏托邦國家。

查莉的敘事隨著四季變化前進,查爾斯的敘事則從2043年初至紐約開始,每10年一階段,終止於2088年遭到公開處決的前4日。查莉順時的敘事讓讀者得以觀察她一年之內的變化。查爾斯的敘述展現了他近半世紀的生命進程:從一個意氣風發、剛步入婚姻、有夫有子的年輕科學家,敢於針砭時弊,逐漸身不由己地成為國家機器的幫凶。隨著時間推移,他的家庭逐漸崩解,夫離子散,最終成為一位失意老人和政治犧牲品。

兩條敘事線和敘事聲音,在交替的章節中,形成鮮明對比。智力遲緩的查莉,以簡單而近乎無感情的聲音描述自己的生活,重點在日常瑣事和在資源匱乏環境中的生存。而作為病毒學家的查爾斯,在信件中則表現出縝密複雜的心思,從初到美國本土時的宏大願景,到面對日益集權的政治環境逐漸失望。他悔恨自己從一位濟世的科學家淪為兒子大衛(David Bingham-Griffith)口中的「走狗」、「奸細」或「國際戰爭罪犯」。

這兩位敘事者雖有極大的不同,但卻也同樣透露出難以滿足的欲求。查莉在祖父去世後,感到被世界遺忘,渴望愛情,期望能與名義上的丈夫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敢於相信自己應該擁有愛與自由;查爾斯則不斷追憶失去的家鄉、伴侶及家庭,尋求生理滿足之外的親密關係。

在〈第八區〉中,「國家」(the state)以國民健康之名,以行政領導立法,不斷修改法律,走向專制政權,而查爾斯正是這一過程的目擊者。在審訂取消同性婚姻合法性的婚姻法案(The Marriage Act)的會議中,他清楚地看清國家控制人民的操作手段:

這幾年來,事實已證明一般公眾有多麼默默順從,這一點一再令我驚訝、沮喪,甚至恐懼:對疾病的恐懼,以及保持健康的人類本能,已經壓過了人們本來珍惜的絕大部分欲望與價值,以及本來覺得不能讓步的種種自由。這種恐懼對政府來說就是酵母,而現在政府覺得人民的恐懼衰退時,就又自行製造出另一種恐懼。

國家利用恐懼鞏固權力,並不斷製造恐懼,這正是美國反恐戰爭的邏輯。〈第八區〉中的美國,面對接連不斷的傳染病,採取驅離與拘留並行的治理模式,不僅改組行政區域,逐步加強監視與管控,還強制隔離染疫者及其家人。

為了增強擬真感,柳原在小說一開始便提供了紐約的分區地圖。實際上,她筆下的美國經歷了各種行政變革,不僅分區治理,而且空間配置也階級分明。在第一卷中,內戰後的美國並未統一,從小說附上的美國地圖,可以清楚看到國土四分五裂的狀態。●

書評》幻滅與背離,對美國夢的反思批判:評柳原漢雅《前往天堂樂園》(下)

前往天堂樂園【上、下冊】
To Paradise
作者:柳原漢雅
譯者:尤傳莉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9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

現居於紐約。
instagram.com/hanyayanagihara
instagram.com/alittlelifebook/
www.instagram.com/toparadisenovel/

閱讀通信 vol.300》防災備戰包裡不能忘記放的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定期贊助

  • 單筆贊助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劉雪珍(輔仁大學英文系退休副教授)
    2024-09-26 11:30 前往天堂樂園, 柳原漢雅, 美國夢, 深度書評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陳毅
    柳瀚雅🤔?
    10月09日04:0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