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基礎的報價是『秤斤論兩』,總噸數、出貨套數增加,代表營收也會跟著增加,當固定成本不變,每噸單位成本隨之往下,自然帶動獲利成長。」世紀鋼策略長林明弘告訴本刊,跨入風電產業以來,已因生產連續帶來好處,除了拉高與國內同業之間的差距,墊高進入門檻,未來面對國產化開放,也不擔心國外業者低價競爭。
採訪當天,林明弘特地開著高爾夫球車帶本刊直擊世紀鋼台北港基地,占地面積超過大巨蛋的廠房一共3間,其中一間正完成一組三腳式的套筒水下基礎(Jacket)。
「這主要是將鋼板捲銲成腿管等各部件,組完後再放進基樁(Pin Pile)以支撐風機。」現場人員解釋,風機越來越大,套件也朝大型化發展,所需水深也越來越深,得透過特殊設計的多輪乘載車搬運到碼頭儲存區,運一套就要花費一個多小時。
正因賴文祥的遠見,世紀鋼在擁有深水碼頭的台北港承租大量土地,生產完全不受風機大型化限制,光土地條件,就羨煞國內同業。
現有廠房規模已相當壯觀,林明弘更指向對面正在填海造陸的土地說:「那邊是我們因應未來浮式風機的生產預備場域,港務局預計填海3百公頃,我們規劃承租1百公頃。」
「浮式風機跟固定風機工藝很不相同,能參與的玩家也不大一樣,是新戰場,但我們一定會準備。」林明弘信誓旦旦地說。
事實上,世紀鋼跨入離岸風電以來,與開發商已培養成魚水互幫的親密戰友,無論兆瓦級的風機或浮動風機,「開發商都會想到我們。」賴宣邠進一步指出,像CIP計畫前進越南、澳洲,也視世紀鋼為最佳夥伴,是公司面對國產化開放的底氣之一。
「其實,國產化若開放,零組件採購會更自主,長遠看非壞事。」林明弘更搬出董事長賴文祥的「三流」(人流、金流、物流)策略向本刊分析,人流部分,賴文祥去年砸下3億元興辦「世紀綠能工商」,並引進印尼、越南等地的技師來台受訓,這些人才將成為海外設廠的種子部隊。而海外的廠房一旦順利建置,就有能力就近承接鄰近國家的訂單,創造新的金流(業務);同時,可支援台灣或不同國家所需的水下基礎,讓物流(出貨及生產)更具彈性。
訪談尾聲,賴文祥坐上平日巡邏廠區的專屬沙灘車「赤兔馬」,熟練地發動引擎往前邁進,每一次的驅進,如同台灣離岸風電的進展正邁開大步,「保護不可能一輩子,台灣業者要一起合作,也要面向國際市場,才能走出一片天。」他語重心長地替雜音不斷的國產化做出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