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回任美國總統的川普公開說他喜歡關稅,要用關稅做他的重要政策工具,因此也有人稱他為關稅人。但大家都害怕他的關稅會落到自己頭上,或者造成全球經濟的不安。
而很多人也主張關稅是不好的保護主義,會使物價上漲或造成通貨膨脹及其他經濟問題。但川普卻說他的關稅很好,並未造成通膨,而且可逼某些外國交給美國政府很多稅金,讓美國可以做更多事。至於關稅另外想要的促進國內生產及懲罰某些外國的效果,也有不同的看法存在。不同的報導和文章常強調不同的效果,一般人常只能選擇相信和自己既有想法或意識形態相近的主張,所以川普和美國會怎樣做而有什麼影響,就有種種的猜測和恐慌。
課稅後果依實際的情況而定
課徵關稅的後果其實因實際的情況而定,不同產品及不同情況課徵關稅的效果並不相同,前述各種不同主張會在不同情況出現,所以可以說大家都沒說錯,但若以為所有情況的效果都一樣,用該種效果來說關稅一定是好或不好,那就幾乎一定會錯。現實上有些產品課關稅之後外國出口價格下降而國內價格因而幾乎不漲,政府則平白收到一筆稅收。有些情況課關後之後外國的出口價格卻未下降,國內售價因而上漲,關稅全部都由國內人民負擔。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有各種不同的情況。原則上政府會依他想要的效果來挑選要課關稅的產品及要課的稅率,並採取適當的配套措施,所以人們不要以為進口國會隨便或普遍課關稅,以致所有不好的效果都會發生,而沒有好的效果。
經濟理論可以用數學模型分析解釋關稅在不同情況會有的不同效果,但一般人不易看懂。本文將用通俗的語言,像說故事一樣由簡單的情況開始,逐步加進更多因素,以顯示各種因素改變對關稅之效果的影響,而讓大家看到關稅效果的多樣化,以及政府可以選擇效果較好的效果之政策空間。
關稅使物價上漲的基本情況
假設世界上只有甲乙兩國,乙國生產塩每斤成本固定不變為30元,甲國自己不能生產而由乙國進口。若沒有關稅,甲國人民可以每斤30元買到塩。這時甲國若決定進口塩每斤要課10元關稅,則因為乙國成本固定而無法降低出口價格,仍是每斤30元賣到甲國,加上10元關稅之後,甲國人民要花40元才能買到一斤塩。關稅它會由甲國人民自己承擔,而物價上漲的程度則相當於關稅。這是人們擔心或指責關稅使物價上漲的基本情況。
若人們要吃的塩很難減少,則甲國進口並不會改變,所以乙國的出口量和出口價格都不變,因此也不會受到任何損失,甲國課稅只是讓物價上漲而傷害自己的人民而已。這是批評關稅的人常提的課關稅最沒效益的情況,外國沒受到任何傷害,而本國卻因而物價上漲。
但即使這種情況,有些國家有些時候因為政府財政收入不足,在這種情況仍想要課關稅來收到稅收。也就是說,即使在這種課關稅的效果好像最差的情況,仍可能有增加政府收入的作用。
在上述最沒效益的情況下,只要甲國人會因價格上漲而少吃一點塩,從乙國的進口量就會減少,而使乙國受到一點傷害。這時關稅雖然不利己,也有損人或制裁出口國的效果,因此也可能符合甲國的目的。
選自己能增產的產品課稅可擴大損人己的效果
如果甲國因價格上漲後能自己生產一點塩,則從乙國進口的數量也會減少,而使乙國受損,甲國則可能得到生產和就業增加的效果。甲國能增產愈多,自己的獲利和乙國的損失就會愈大。所以甲國若有好幾個產品可以課關稅,它有可能會選本國可能增產較多的產品課稅,以擴大損人利己的效果。若本國產塩每斤成本固定為36元,則只要課6元以上的關稅,就可把塩全改為國產,國內物價上漲6元或20%。而若本國每斤成本固定為31元,則只要課1元以上的關稅就可以讓乙國的出口降到零而甲國物價卻只漲3.33%。所以本國愈能用低成本增加生產,關稅就愈能在有限的物價上漲代價下給乙國重大的打擊。
若乙國的生產成本和售價不是固定不變,而是銷售量若增加則成本和售價會上升的正常狀況,則甲國課稅而使進口量會減少的情況將會使乙國成本因減產而下降,乙國若未採取獨佔或政府控制的政策,其出口價格將會下跌,甲國之進口價格及國內售價因而就不會上漲到關稅稅金那麼多,也就是部分關稅是由出口的乙國負擔,乙國因而也會受到比出口減少更大的傷害。這是關稅常用來制裁出口國的主要情況。
在這情況若乙國的成本和售價隨出口量下降的程度愈大,乙國的損失和制裁效果愈大,而甲國的物價上漲則愈少。最極端的情況是乙國的產量無法下降而非賣原來的數量不可,其售價將下降到完全抵銷關稅而使在甲國的售價和課關稅前相同,以使甲國的需求量及進口量不變。這就是川普總統所說之關稅全由被制裁國負擔,而甲國物價不漲的理想狀況。
課關稅而逼出口國大幅跌價的情況並不少見
這種產量無法下降而使售價大幅下跌的情況看來好像很奇怪,但事實上並不少見。例如有很多產業須要大量的資本設備投資而有很高的固定成本,有了設備之後每增加一單位出產所會增加的成本亦即邊際成本卻只佔售價的一小部分。這種產業若需求量減少,廠商常會削價出售。例如每斤30元的塩若只有5元是邊際成本,另外25元是分擔的固定成本,則只要售價高於5元,例如8元,每賣一斤表面上虧22元,但實際上每斤仍有3元收入可以用來彌補或回收已經花掉的固定成本,所以廠商每斤8元甚至5.5元卻仍願意賣。另外有些廠商因為產品已生產出來而不能不賣掉,或為了不易辭退既有員工,或為了維持市佔率等等因素,也會降價以求維持銷售量。所以課關稅而逼出口國大幅跌價的情況並不少見。
如果另有丙國可以每斤31元出口塩,但因為其價格高於乙國,所以甲國本來並未從丙國進口,而今甲國對乙國課的稅只要高於1元,甲國就會改從丙國進口而不買乙國貨,而甲國的物價則只上漲1元或3.33%。所以若有另一些國家可以用愈低的價格替代愈多乙國產品,對乙國的傷害就可愈大,而甲國的物價上漲愈少。這表示甲國的目的若就是要抵制乙國,最好就不要對乙國之外的國家課關稅,以讓其他國家儘量替代乙國產品。這應是美國要懲罰採不公平政策之國家時很值得注意的重點,亦即要縮小打擊面,只對較嚴重不公平的國家課重稅,而不要對其他國家也課稅。
上述分析顯示,進口國愈能增加生產或減少消費,要被制裁的國家愈無法減少出口量,或其出口量減少時價格愈會大幅下降,以及其他出口國愈能低價取代被制裁的國家時,制裁的效果就會愈大,進口國價格上漲的程度也會愈小。進口國當然會儘量選擇這類產品來課關稅,而不會隨便課稅或普遍課稅。進口國也不該對想制裁之國家以外的出口國課稅。進口國若是這樣精準採行政策,未採不公平政策的國家也就不必亂恐慌。
cheng 美豬畜牲群只是在自取其辱而已
14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