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Google花15年打造「隱匿文化」? 刪除成內部溝通成預設選項

T客邦
更新於 2024年12月05日05:09 • 發布於 2024年11月25日05:00 • netizen

搜尋引擎巨擘Google遭控訴刻意隱匿內部資訊,規避反壟斷訴訟

Google,一家以「整理全球資訊」為使命的科技巨頭,在內部卻採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Google花了15年的時間,精心打造了一種「掩蓋文化」,使內部通訊的刪除成為預設選項,目的是在面臨訴訟時將潛在不利資訊的風險降到最低。這種文化的形成與執行手段,從三場針對Google的反壟斷審判中披露的數百份文件、證據與證詞中逐漸清晰。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2008年機密備忘錄揭開序幕

故事可以追溯到2008年,當時Google正面臨與Yahoo的廣告合作引發的反壟斷審查,並遭遇多起專利、商標及版權訴訟。當年晚些時候,Google高層發出了一份機密備忘錄,強調「資訊是有價值的」,但也警告員工,政府監管機構或競爭對手可能利用員工在內部通訊中隨意書寫的字眼來對付公司。

備忘錄建議員工避免推測性言論與諷刺性語氣,並在談論敏感議題時「三思而後行」。此外,公司還修改了內部即時通訊工具的設定,將對話預設設為「不記錄」,使得任何不慎之語在隔天即可消失。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份備忘錄成為Google內部「刪除文化」的第一步,隨後,Google不僅對員工進行溝通指導,還利用法律特權作為一種防禦工具,並對內部技術進行限制。這些措施共同構成了Google在內部採取的高壓溝通策略。

「刪除」成內部溝通預設模式

這份備忘錄揭開了Google 15年來致力於將「刪除」設定為內部溝通預設模式的序幕。 諷刺的是,這個儲存全球資訊的網路巨擘,卻試圖極力淡化自身的資訊軌跡。 他們利用律師-客戶保密特權作為擋箭牌,限制內部技術的使用,並不斷警告員工,任何不經意的言論都可能危及公司。

如何建立「掩蓋文化」

Google如何發展出這種不信任文化?答案來自過去一年三起針對該公司的反壟斷訴訟中數百份文件、證據和證詞。這些訴訟的原告——Epic Games、美國司法部——試圖證明Google的壟斷行為,因此需要查閱數百名Google工程師和高層的電子郵件、備忘錄和即時訊息。

根據審判披露的證據,Google採取了多種方式來限制內部資訊的存留:

  • 濫用法律特權
    Google鼓勵員工在文件中加入「律師-客戶特權」的標註,並建議將Google律師加入所有電子郵件收件人名單,即便實際並無法律問題需要處理。這種做法使得大量內部文件受到法律特權的保護,無法作為訴訟證據被引用。

  • 即時通訊的「自我刪除」設定
    雖然企業在預見訴訟時有保存文件的法律義務,但Google卻將即時通訊排除在此規範之外。如果員工涉入訴訟,他們需要自行開啟聊天記錄功能。然而,證據顯示,少有員工這麼做。

  • 避免「敏感詞彙」
    Google在員工溝通中設立多項限制,提醒員工不要在內部使用可能引發爭議的詞彙,如「壟斷」、「市場主導地位」或其他容易被誤解的用語。

這種「掩蓋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防止任何內部資訊在法庭上成為對公司不利的證據。

Google並非個案

Google並非唯一一家試圖將新型態的通訊方式排除在法庭之外的公司。隨著即時通訊和簡訊成為辦公室常用的溝通工具,企業和監管機構之間對於如何在法庭上使用這些訊息的爭論也日益激烈。

  • 亞馬遜:在面對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反壟斷訴訟中,亞馬遜被指控使用加密訊息工具Signal來討論競爭問題,並未按照要求保存相關通訊記錄。亞馬遜則回應稱這些指控毫無根據。
  • Albertsons:這家超市連鎖在涉及與Kroger的250億美元合併案時,被指控系統性刪除商業相關的簡訊。FTC指出,部分刪除的簡訊顯示,至少有一名高階主管認為合併可能導致價格上漲。

這些案例表明,企業對新型通訊工具的使用與法律保存要求之間的矛盾,已成為監管機構與法院爭議的焦點。

Google回應

對此,Google發表聲明表示,他們「認真看待保存和出示相關文件的義務。多年來,我們一直回應相關詢問和訴訟,並教育員工有關法律保密特權的知識。」

Google的「隱匿文化」引發了外界對於企業資訊透明度和法律責任的擔憂。 儘管企業有權保護商業機密,但刻意隱瞞資訊、規避法律監督的行為,不僅損害了公眾利益,也可能對公司自身造成負面影響。

  • 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保持資訊透明,接受公眾監督。
  • 法律風險:刻意隱匿資訊可能面臨法律制裁,損害公司聲譽。
  • 員工信任: Google的做法可能導致員工不信任公司,影響內部士氣。

此事件凸顯了監管機構和法律體系在面對科技發展時所面臨的挑戰。 如何在保護商業機密的同時,確保企業資訊透明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將是未來需要持續關注的重要議題。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