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繁/簡體字向來並存,為何政治上爭執不休?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12月03日08:15 • 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近日在對岸網路上掀起一波簡體字與繁體字的較量,主因乃知名青年律師暨演說家──陳秋實,在網路場合上公然地發表:我不是文盲,所以我學正體字。

支持陳秋實學正體字的理由,不外乎:只要換個輸入法就可以了,不難;我在練硬筆體書法,繁體字寫出來更漂亮。繁體字叫正體字,保存了大量中國漢字的造字藝術和傳統文化;簡體字是 1949 年以後,為了迅速掃盲而創造出來,陳秋實表示自己已經不是文盲,他想學習更高階層的漢字。還是有不少朋友認為陳秋實用繁體字在裝逼,陳秋實立即反擊:中國人連傳統中國字都丟了,你連逼都不算。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職此,筆者花了一點時間來比較繁體字和簡體字的來龍去脈。回頭想想馬英九擔任總統時,強調所謂「識正書簡」,意思是閱讀及書寫使用正體中文的同時,書寫上也不排斥使用簡體中文。馬英九這套見解當時引發文化界的強烈批判,消遣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期間,硬是要求公文書全部改成「『臺』北市政府」,當總統後卻又倡議識正書簡?

比起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的確保留許多中文的特色,當初在創造簡體中文的時候,許多字已經喪失了原先造字的原則──或許有不少人抱持著這樣的立場,不過我們現在使用的繁體中文,最初的造字原則又為何?

歷史長河下,繁體字與簡體字向來並存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讀者們需要認清的第一個現實是,中文歷經幾千年的演變,很難說我們當今使用的這一套繁體中文是「正統」,其實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可謂同時進行,簡體字絕非中國共產黨建政後所創造出來。長期以來,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的差異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它們是一組因為對立而存在的詞彙──如果沒有簡體,也就不會有相對應的繁體,反之亦然。

在台灣的領土上,我們以使用繁體中文為傲,並且以中華文化保存者的身分自居。此種文化驕傲卻引來一種偏見:台灣人在網路社群媒體上屢屢以「正體字」稱呼繁體中文,甚至以帶著貶意的「殘體字」來稱呼簡體中文,此種霸權式的驕傲作祟,添加了使用者對於語言的特定觀感,也就是語言學中所謂的語言態度。

撰寫與政府往來公文書或研究報告最讓筆者困擾,例如大家知悉的台灣,在特定機構確實常被要求更正為「臺北市政府」、「臺南市政府」、「國立臺灣大學」、「臺灣銀行」,甚至連公投連署都會被中選會刁難,要求連署者把「台」轉換為「臺」。

曾有專門的語言學團隊,針對簡體字與繁體字作對比,比較誰才是中華正統文字,發現一些數據和歷史真相:首先、漢字一共有 90,000 多個,而被簡化的漢字只有 2,235 個;其次,並不是先有繁體字才有簡體字,在文字演變中,繁體簡體一直同時存在,大部分的簡體字都有上千年的歷史,甚至許多簡體字比繁體字的歷史更長;第三,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筆畫最簡單,但是總量非常少;金文,延伸出更多的漢字;篆書,再次增加文字量;隸書,比今天的簡體字簡化更徹底;最後,使漢字穩定下來者,楷書可謂厥功甚偉,楷書的撰寫方式奠下繁體中文的基礎。

繁體字與簡體字之爭起源政治

文字、歷史、政治等,總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歷史學家發現近代簡體字運動的鼻祖──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大部分被現代使用,目的也是為了提升識字率。至於 1909 年清宣統元年至 1934 年中華民國時期,先後有數百名學者提出漢字簡化,後遭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而中止。1937 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的《簡體字表》第一表,已收錄 1,700 個簡體漢字,但是抗日戰爭爆發,此工作被迫停止。

1949 年兩岸分治後,在台灣的蔣介石提倡漢字簡化,後因大陸率先推廣簡化漢字,使這一問題政治化;蔣介石不再倡言漢字簡化,知識界人士誰再談論這個問題,就很可能會被扣上溝通匪幫或隔海唱和的「紅帽子」。

不少台生赴對岸唸書時,由於大陸地區琳瑯滿目的簡體字,基於課業的需要也得正確認知簡體字,發現繁體字轉換簡體字乃經歷下列演化過程:首先,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它的創造、改進和使用,都是源於普通民眾,重點得讓一般老百姓能識字溝通;其次,繁體字雖說具有書寫美感,卻始終不如簡體字易於學習且方便,簡體字的推行掃清數億文盲;第三,容易推廣至國際,外國人遠渡重洋來華人圈學習中文,簡易的簡體字較受到外國人士的青睞;第四,清朝和民國以來,知識分子一度認為中國文字過於迂腐,廢除中國文字才是唯一出路,而這個時候推廣簡體字,無疑挽救了漢字。 

珍惜漢字在儒家圈的無遠弗屆

漢字簡化自始就有一個失誤,即是將中國文盲率居高不下歸罪於傳統漢字「難認、難讀、難寫」,但事實上影響識字率的更多是社會經濟以及教育因素,而非字體難易程度。除了兩岸的繁體字與簡體字之爭外,漢字文化圈中尚有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用類似正體字的傳統漢字,我們應該要有更包容的心態來看待文字留給後世的文化遺產。鑒此,筆者建議漢字無論怎麼演化,都是極為珍貴的人類文化的非物質資產,應當重視並且珍惜。

鑒此,每當聽聞有人辯論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優劣評比,筆者總認為繁體字並不能單純地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正統;要論正統,應該結合繁體和簡體,以及每個時代使用的文字,並深入到每個文字的本身,結合歷史發展的進程。再者,從近代漢字來說,沒有簡體字,就沒有漢字,簡體字代表了一種時代的精神與創新,它掃清了文盲,挽救了漢字,也使漢字越來越全球化。不過,雖說不貶抑簡體字,但仍然推舉繁體字的文化象徵意義,因為繁體字確實深具欣賞價值,若論考古價值,也近乎無與倫比地好。

台灣的台字臺字之辯、對岸的華字與华之爭

至於「台」字與「臺」字爭議,台字並非臺字的簡體字,「台」是「臺」的異體字。教育部在研訂標準用字時,考量「臺」字「觀四方之高處」的本義,例如「瞭望臺」、「臺階」,並由「高者尊之」概念引申而來,因而在民國 71 年公告「臺」為標準用字。於是,政府機關的公文書往返規範使用「臺灣」,而民間則依照文字約定俗成慣例用「台灣」。

不只台灣內部對於臺字與台字之爭,對岸地區也有不少人倡議將「华」字改回「華」字,例如老一輩人倘若已習慣清華二字,再看到清华二字,難免有一支筆竟寫出兩個清華的違和感。

回到台字與臺字之爭,印象最深刻者乃 2016 年政黨輪替,不少法人智庫響應新政府號召至南台灣地區設立南院或南辦,筆者受院內指辦此差事,並決定將「南台灣專案研究辦公室」改成「南臺灣專案辦公室」。院內長官問何故將「南台灣」改成「南臺灣」?筆者回答理由有二:其一,文字雖說是約定俗成,從歷史淵源來看,南部地區較習慣使用「臺灣」;此外,考量「臺」字「觀四方之高處」的本義,展現自身法人智庫作為南部地區瞭望臺之意。至於這些法人智庫設立南院或南辦的績效如何?恐怕得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何承祐

【延伸閱讀】

●簡體字破壞中華文化?最早的「漢字簡化」,其實是國民黨提出來的
●打破往昔「台灣祭」窠臼,「中華文化總會」的 Taiwan Plus 如何令日本人耳目一新?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8
  • 中台 楊
    翻開中國歷史所有古代文獻(包含博物館的所有古物),有哪個上面是寫簡體的? 只有台灣傳承了正統歷史文字,大陸捨棄正統歷史使用簡體,卻又一堆藉口說台灣?真是自打嘴巴、矛盾不已。
    2019年12月03日08:41
  • Wei(光)ひかリ
    語言與文字本來就是一直在演變,因為人類使用習慣及環境的變化,會有很多字詞新創出來,也會有很多字詞漸漸捨棄不用 但文中提到「大部分的簡體字都有上千年的歷史,甚至許多簡體字比繁體字的歷史更長」 卻沒有提出相關的證據佐證,實在讓人很難信服
    2019年12月03日10:26
  • 有講有在聽
    這 親(亲)不見,愛(爱)無心, 產(产)不生,廠(厂)空空, 飛( 飞)單翼,湧(涌)無力, 開關(开关)無門,鄉(乡)無郎 聖(圣)無耳也無口 后 既是后、也是後 面 既是面、也是麵 ................. 土八路亂改一通,真是殘障字 文盲仍是一堆
    2019年12月03日12:49
  • sylvia
    瞎掰胡扯並列
    2019年12月03日09:24
  • 蘿柯絲塔
    為了掃盲才創?說給誰聽啊! 那是共產想破壞一切傳統而自以為的劣跡
    2019年12月03日10:5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