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新台幣是否「去蔣化」?促轉會:現行有悖於自由民主憲政基本價值,須嚴肅評估相關處置

風傳媒
更新於 2020年07月10日10:22 • 發布於 2020年07月10日10:22 • 謝孟穎
轉型正義工程中「威權象徵處置」,除了討論中正紀念堂、中正路是否更改名稱之外,「國幣」是否需要改版,也是討論焦點之一。(資料照,姚翰光攝)

關於轉型正義工程之「威權象徵處置」,除備受討論之中正紀念堂、中正路是否更改,2018年12月份促轉會半年期工作進度報告也曾被媒體問及「國幣」是否要改版,而今(10)日促轉會「兩年階段性任務成果報告」全文上網,報告中即對「國幣」問題進行回應,指出現行問題在於:「形同使用威權統治者作為對內凝聚國民認同,以及對外與世界溝通的語彙,實有悖於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基本價值。」至於改版與否,確須加以嚴肅面對,評估討論其相關處置,促轉會未來將於任務總結報告中研提各種威權象徵具體解決方案。

2018年12月17日,時任促轉會代主委楊翠曾被媒體問及「國幣」改版問題,透露已正式行文予中央銀行,盼能提供2000、2005年改版時紙鈔改版的成本數據,以及2002年50元硬幣改版的數據;對於中央銀行前總裁彭淮南認為改版要「500億」一說,楊翠也強調,應回到更精確、更科學的方法來計算到底要多少成本,計算多少年國幣應汰舊換新。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由於當時夾娃娃機風氣正熱,傳出中央銀行為了夾娃娃機風潮欲花費10億增量發行10元硬幣一事,楊翠也探問:「如果為了夾娃娃機可以有正當性,那為了轉型正義改版國幣,為何不能有正當性?」

而促轉會於2020年5月27日委員會議決議通過、7月10日正式全文公告官網之「兩年階段性任務成果報告」指出,除了中正紀念堂、兩蔣塑像、「中正路」以外,常見的威權象徵還有國幣上的蔣中正肖像,而國幣流通於公共空間、滲透民眾日常生活程度,並不亞於塑像或遺像。

促轉會指出,我國係於1980年開始開始將蔣中正頭像作為國幣圖案,至1996年,中央銀行為符合時代潮流籌劃新台幣鈔券改版、1997年邀請相關領域代表組成「新版新台幣鈔券圖案評審委員會」召開 3 次會議,據會議記錄,雖然鈔券基於防偽考量有使用人物圖像之需,委員會建議選用人物並未納入蔣中正。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然而在會後,1998年中央銀行完成「新台幣改版研究報告」,內容提及:「有部分個人、團體如榮民、國民黨中央黨部社會工作會等來函反應要求保留國父、蔣公像」,致使現今流通之 200 元鈔券仍印有蔣中正圖像。

為界定貨幣上之蔣中正肖像是否為威權象徵及如何處置,促轉成立以來曾辦理 2 次「國幣改版評估專家諮詢會議」,於2019年6月13日、9月2日邀集各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就此問題進行討論;促轉會也曾與中央銀行開會過,2019年8月13日曾召開「現行流通國幣涉及威權象徵之處置議題研商會議」,與會機關即中央銀行。

促轉會指出,「國幣改版評估專家諮詢會議」各次會議結論都認為,國幣上的紀念圖案應代表該國共同歷史觀、自然意象及社會價值,國際社會上多數國家均藉由貨幣圖案彰顯該國特殊文化,因此,蔣中正既為《促轉條例》第 3 條第 1 款所定義威權統治時期之統治者,將其頭像圖案刻製於法定流通貨幣,增加紀念或緬懷威權統治者之效果,便形同使用威權統治者作為對內凝聚國民認同,以及對外與世界溝通的語彙,實有悖於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基本價值。

因此,促轉會認為,目前新臺幣 1 元、5 元、10 元幣及 200 元鈔等 4 種幣面之蔣中正頭像,確須加以嚴肅面對,評估討論其相關處置。

至於街路名稱威權象徵部份,由於涉及地方自治權限,程序複雜且需更動相關文件、標誌等,牽連廣泛,促轉會先進行的是路名沿革研究調查,以規劃處置方向及可行方式。

就促轉會辦理「全國公共空間與威權統治相關街路名稱之沿革與統計調查」之結果顯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1945年11月(即日治時期終結、國民政府來台之初)頒布「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要求在2個月內修正當時與日本相關路名,有以下3原則:(1)發揚中華民族精神者:如中華路、信義路、和平路等是;(2)宣傳三民主義者︰如三民路、民權路、民族路、民生路等是;(3)紀念國家偉大人物者︰如中山路、中正路等是。

促轉會表示,在這樣的脈絡下,政府大量以威權領袖名號作為行政區域、街道、公共設施之名稱,同時在公共場所設置塑像標語,以推行偉人崇拜、強化國家意識、塑造特定政治氛圍,這些「威權統治相關街路名稱」作為一種命名空間的特殊態樣,與在地的自然景觀、歷史人文脫鉤,滲透民眾對家園空間的記憶,亦是威權統治時期結束後的待處置遺緒。

至於該如何處理威權象徵,促轉會現階段係根據《促轉條例》第 5 條第 1 項規劃推動的項目,主要以位於機關、學校、公共建築或場所的銅像或命名空間為主,至於改路名、改國幣,雖為轉型正義工程所不可或缺之環節,因為涉及諸多複雜層面,仍有待後續與公民社會及相關部會協商討論,、凝聚共識,才能研擬具體處置方案。

促轉會指出,台灣解嚴逾 30 年才進行轉型正義,開始對威權象徵進行較全面性的「除魅工作」,然而威權象徵早已透過深層轉換機制成為「日常生活習慣」、滲透至社會每一角落、內化成人們的思維體系、進一步型塑特定的集體記憶,因此人們對銅像佇立於家園空間、對空間名稱習以為常、認為移除或改名乃浪費公帑之行為。

然而,促轉會認為,以「民眾已習慣」及處置成本費用為由、規避面對威權遺緒如何深化成為一種文化意識,是更凸顯威權象徵其分布之廣、影響層面之深的現實。

促轉會表示,2年來促轉會處置威權象徵之經驗,主要挑戰在於威權遺緒根深蒂固,其次則為法律工具不足,末則需考量特殊威權象徵物件之特殊性,例如中正紀念堂、威權象徵街路名稱、國幣幣面圖案等項目,其克服方式,未來將於任務總結報告中研提具體解決方案。(推薦閱讀:凌遲到肉爆掉、虎頭鉗拔指甲!白色恐怖寫實刑求畫作再現展覽:獄友10個有9個會自殺

促轉會「兩年階段性任務成果報告」全文

《 ☞ 加入風傳媒line好友,每日提供給您最重要新聞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964
  • 周日寧靜
    除了仇恨,促轉會還剩下什麼
    2020年07月10日11:44
  • 劉唐均(德湘)
    如果沒有那時的威權時代 臺灣早就被中共統治 哪有現在的自由民主
    2020年07月10日11:54
  • Timmy
    可以做正事嗎?錢很好用但不是這樣用
    2020年07月10日12:12
  • 脫褲子放屁
    2020年07月10日12:10
  • James
    為了娃娃機制幣這無腦政策當初被罵死了,楊還把這事當前師! 唉……
    2020年07月10日11:5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