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印象最近有發文,但FB卻通知有人回應我的文章,」這不是FB帳號被盜用的情節,而是真實發生在陳小姐身上的事件,她,會夢遊。
1年半前,因為重度憂鬱症帶來嚴重失眠困擾,住在澳洲的陳小姐在醫師指示下服用安眠藥史蒂諾斯(STILNOX),最高峰時期,一天要服用4~6顆。從那之後,她的周遭開始發生「靈異事件」。
睡了一覺,隔天醒來發現平板電腦莫名被摔壞;前一晚,家裡擺設還好端端的,一覺起來卻被大搬風。更詭異的是,FB通知有人回應她的文章,「沒印象我有發文啊,但查了一下,我竟然真的有寫過這篇文,」而且還不經意寫出內心話,慶幸的是,「還好我的FB好友有慎選過,文章也沒設定為公開。」
後來才知道,這些都是她夢遊做的事,只不過睡醒後猶如失憶、酒醉後「斷片」,完全不記得。謎團解開後,現在只要吃了安眠藥,睡前她會將門窗上鎖,車鑰匙收在難以拿取的地方,避免自己夢遊開車,發生意外。
隨著安眠藥減量,且提醒自己吃了藥就要趕緊去睡,這陣子她的夢遊次數已減少許多。不過,偶爾出現夢遊,家人不害怕嗎?她笑著說,通常自己睡下後到隔天天亮前,只要起身做事(而且不是單純廁所),通常就是夢遊,「平常已經跟孩子說,發現我夢遊不用叫醒我,等我自己再回去睡就好。」
夢遊不是在做夢時發生 10~15%的人曾在兒時夢遊
電視情節中,夢遊的人常常是閉著眼睛、雙手平舉,搖搖晃晃地遊蕩;或者有一說,夢遊的人可以在高牆圍欄行走自如,叫醒他反而可能讓他失去平衡摔下去。
夢遊,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行為,令不少人好奇又有點懼怕,明明在睡覺,怎麼還會起來活動?難道是夢境的呈現?如果發現有人在夢遊,要不要叫醒他呢?
「夢遊的英文是sleep walking,顧名思義,是睡著的時候遊蕩,所以正確來說是『睡遊』,而不是發生在做夢的時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劉宗憲說。
劉宗憲解釋,睡眠周期分為淺睡期、深睡期以及快速動眼期,夢遊一般指的是在深睡期所發生,做夢則在快速動眼期。
夢遊是怎麼發生的?
正常來說,人睡著進入到深睡期的時候肌肉會慢慢放鬆,但如果因為某些因素,肌肉沒有完全放鬆,大腦掌管運動的細胞還很活躍,就可能還是有辦法在睡著時持續做某些動作。不過,深睡期時,大腦的記憶處理不會運作,所以這時做的事完全不會記得,也因此夢遊的人醒來後不會記得自己夢遊做了什麼事。
而且,夢遊發生率可能比許多人想像來的高,劉宗憲說,有統計指出,約10~15%的人曾在小時候夢遊,但成年之後,出現夢遊的比率大約只剩0.5%。
(兒童因為大腦發育還未完全,比較容易出現夢遊。圖片來源:pixabay)
成人夢遊常見原因:壓力大、作息混亂、吃安眠藥
為什麼會夢遊?而且大部分發生在小孩身上?整體來說,造成夢遊的原因有以下幾項:
●大腦發育不完全: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比較容易夢遊,尤其4、5歲~12歲,過了15歲之後就會慢慢減少。不過,小時候曾夢遊、帶有夢遊遺傳基因的人,長大後也比較容易夢遊,只是次數會減少許多。
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解釋,正常大腦在睡覺的時候,掌管動作的區塊也會跟著休息、關機,睡醒才開始活動;但兒童的大腦還在發育中,可能睡覺時動作區塊還很活躍,所以較容易出現夢遊。
尤其小孩子白天玩得太興奮,甚至到了晚上還持續這麼興奮,在大腦還沒有發育很周全的情況下,可能睡覺時意識已睡著,但抑制興奮、運動的細胞還很活躍,更容易夢遊,劉宗憲說。
●作息不規律:例如輪班制度或學生放寒、暑假時日夜顛倒。吳家碩解釋,原本半夜應該睡覺的時間,卻醒著不睡,這時大腦就可能出現混淆,判斷應該要睡、但動作卻沒有跟著關機,而增加夢遊的機率。
●壓力大:吳家碩表示,壓力太大會使睡覺時,大腦和身體處在緊繃狀態,無法徹底放鬆,動作能力沒有完全消失,因而出現夢遊。臨床上,成人夢遊通常都有白天壓力過大的現象。
●外在因素:包括服用安眠藥及嘈雜環境、燈光刺激等。以安眠藥來說,在藥物作用和不作用之間、也就是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會產生朦朦朧朧的現象而出現夢遊,尤其較常發生在使用短效型的安眠藥。
劉宗憲表示,這種情況偶爾會出現在服用史蒂諾斯類藥物的患者身上,而且通常病人服用後沒有立刻去睡覺,繼續做其他事,這時病人其實沒有完全睡著,還有一點意識,只是比較模糊不清,醒來時完全不記得當時做的事。
另外,睡覺時,環境太嘈雜或燈光刺激,導致深睡中突然被喚醒,如果沒有完全清醒,就可能在意識不清的情況下從事某些動作,但完全清醒後忘記有這回事。
別叫醒夢遊的人 帶他回房繼續睡
既然夢遊不是在作夢時發生,那夢遊的人做哪些事有依據嗎?
吳家碩表示,身體有「記憶效果」,夢遊的人做的其實也是平常熟悉的事,而且半睡半醒間有基本應變能力,例如開電視、打電話、講手機、甚至煮飯、開車等。
「夢遊並不是一般看到手舉起來、眼睛閉著,這不是那麼典型;反而有時是眼睛張開、還能講話,只是稍微遲緩一點,通常遊蕩十幾分鐘或半小時左右就會回去繼續睡。」劉宗憲說。
夢遊通常發生在前半夜、入睡1~2小時後醒來起身;但如果服用安眠藥,藥效可能強制讓人很快進入深睡期,若在這過程中沒有立刻去睡覺,就有可能繼續做手邊的事,實際上卻是在夢遊。
吳家碩說,雖然夢遊的人也是做著平常的事,眼睛張開、能講話、能應答,但是和平常表現還是不一樣,動作比較緩慢,講話沒這麼流暢,甚至不太能夠應答。
「如果行為漫無目的,或者沒辦法很清楚說出自己要幹嘛,甚至跑去衣櫃上廁所,就是在夢遊。」劉宗憲說。
看到有人在夢遊,吳家碩和劉宗憲都建議不必叫醒他,只要輕聲安撫、把他安全帶回房間繼續睡就好,而且很快就能自然睡著。
叫醒夢遊的人雖然沒有太大的立即傷害,但有時突然被叫醒、意識比較不清楚,反而可能受到驚嚇,訝異自己怎麼不在床上而感到害怕、情緒較激動,不容易再入睡。
(除了遵照醫囑正確服用安眠藥,如果吃完某些特定安眠藥容易夢遊,也可以考慮停藥或換藥。圖片來源:pixabay)
掌握5要點 減少出現夢遊、發生意外
一般來說,小孩子夢遊通常隨著長大後會逐漸好轉,次數逐漸降低,或者有些人久久夢遊一次,而且沒有太危險的夢遊行為,自己不感到困擾也就選擇不理會;但如果很頻繁,甚至自己或家人感到害怕,還是應該接受治療。專家建議,如果知道自己會夢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確保環境安全:例如門窗上鎖,避免攀爬窗戶而摔落或出外遊蕩;房內也不要有尖銳物或障礙物,以免不慎受傷;車鑰匙則小心收好,避開容易拿取的地方。睡覺環境也要避免太嘈雜或光線刺激。
2.作息規律、紓解壓力:不只大人要學習調整情緒、壓力管理,小孩也可能有壓力,例如課業壓力或父母管教嚴格,也可以尋求專業心理治療。
3.避免孩童白天過度興奮或勞累:可以讓孩子白天睡午覺,避免腦部過度興奮或勞累,尤其會夢遊的小孩白天不要玩得太興奮,也不要太晚睡。
4.調整安眠藥用藥或透過其他方式取代用藥:除了服用安眠藥後應盡快上床睡覺,也可以和醫生討論,評估換藥或停藥,但一定要有完整計畫。另外,也可以輔以失眠認知行為治療,透過一些想法的調整、作息的規劃、以及行為治療的技巧,例如放鬆訓練等,來輔助減藥計劃,避免突然停藥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如心慌、緊張、心跳加速等。
5.藥物治療:如果夢遊情況仍然沒有改善,還是可以使用一些藥物輔助,例如部分鎮定劑藥物或抗癲癇藥物,都有助於放鬆,降低夢遊的發生。
劉宗憲特別提醒,如果是在做夢的時候做出和夢境相似的動作,例如夢到從山谷掉下來而真的從床上摔下來、或者夢到和人打架而真的拳打腳踢,且醒來後知道這些情節和自己的反應相關,反而要留意是「快速動眼期的行為障礙」,這和夢遊是不一樣的,將來有較高機會出現腦神經病變,例如帕金森氏症或失智症,應盡快就醫,找出原因。
延伸閱讀: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郭翔宇 也有些人夢遊狀態下使出雷之呼吸霹靂一閃。
2020年05月16日03:3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