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蔡騰輝專欄】獨角獸VS科技中小企業 新創DayOne的目標設定

DIGITIMES
更新於 2020年04月01日02:52 • 發布於 2020年04月01日02:52 • DIGITIMES - 蔡騰輝

不知道大家對於新創企業的印象是什麼?是西裝/套裝筆挺,在窗明几淨的辦公室,辦著往來無白丁的聚會;又或是在共享辦公室當中,自在地或坐或臥,在如同超人變身的電話亭當中,用著最新一代的筆電與跨國客戶視訊開會;還是在不起眼的商辦大樓當中,某某路幾樓之幾號之幾,之所以那麼多幾,是因為新創沒有太多經費,所以跟很多人共用一個辦公室,因此沒有專屬自己的門牌號碼。

全心全意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 新創也需要花心思定義發展定位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不論新創企業在您的印象當中是上述哪一個情境,都是真的。在與新創互動的過程當中,雖然造訪過許多種形式的場景,但今天想跟大家分享與討論的概念,不是新創辦公室,而是新創的目標設定

無論是科技部價創計畫孵化出來的新創、募得天使資金的新創、透過自己工作幾年積蓄創業的新創,所有的新創都是希望透過自己的產品、技術、服務、解決方案,替社會解決一些還沒被解決、有機會用更有效率或成本更低的方式解決、極需被解決但沒人看見的問題。

產官學研醫法政共創新創熱潮 未來的目標在哪裡?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新創存活關鍵「定義自己要長多大」想幫忙解決問題,立意良善,但自己也必須生存下去,也因此,募資、創投、加速器、媒合、行銷、廣告、策略夥伴、轉投資、併購、技術轉移等等的關鍵字自然與新創相聯。

台灣的新創風潮熱,想必在相關圈子的人都可以感受得到,上至科技部每年都會舉辦的10酷記者會,2020也帶領82家新創前往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性電子展(CES),向各國展現台灣的技術實力與對於各垂直領域應用的完整解決方案和服務。下至兩三人的新創公司,也積極在各智慧與AI等比賽,以優良的技術,讓各界目光為之一亮。

新創的規模設定 或有機會幫助新創「在自己的頻率」中順利長大

拜訪了這麼多技術優良、人才齊備、市場廣大、資金充沛的新創團隊,不禁思索,新創生態發展了這麼多年,怎麼比較少有公認最強新創的定義?又或許我們必須先定義,什麼是所謂的最強。是技術獨步全球?技術人才、法規人才、行銷人才、管理人才都齊備?市場有明確定義要中國、東南亞、美國、荷蘭、德國、英國?還是成功募資10億美元?

很常聽到產業人士在討論,「台灣沒有新創獨角獸企業。」、「台灣沒有辦法養成獨角獸」、「台灣還是適合中小企業發展」、「下一個台積電不知會是哪一家」對於這樣的疑問,慢慢開始思考,台灣究竟要發展怎麼樣的新創文化?怎麼樣的新創文化適合台灣?

新創的文化百百種 選定自己的文化也能快速找到合作對象

新創文化的定義或許有很多種,也從各種面向有不同的探討。但以現況觀之,就是以新的技術與服務,滿足未被解決的問題、提升既有解決方案的效率,進而提升企業價值。以這樣的商業活動來說,一個企業要如何吸引全球的目光,進而願意將錢投資在團隊身上?

或許以風險投資基金的角度來說,就是希望無論是在初期的天使輪,又或是到後期的pre IPO輪的時候,提供最後的加速上市,不僅讓新創有了資金可以有更多的人才、研發、製造、物流、倉儲、臨床驗證、法規申請等靈活調度,也可以在最後被併購、上市之後,投資人也都可以拿到相當亮眼的報酬,接著再進行下一輪的投資循環

台灣的新創 必須走出自己的路 募資、類募資、獨立成長都好

但無論是上市或是被併購,我們或許都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台灣的新創投資文化與環境為何?投資資金是否比較希望投資發展至後期的新創,前期投資的基金是否也有足夠的人際鏈結與創業經驗輔導新創發展?台灣的資本市場、既有產業,是否已經迎接好台灣獨角獸新創的到來?資金的流動性是否也能如預期般的順暢?

新創在一次次的募資過程當中,股權規劃的縝密度、對於未來每一步預估要幕資多少金額、稀釋多少股權是否有完整的計畫?若是募資階段都過了,然而技術服務與驗證證照卻還需更多時間,這時該有什麼配套措施?無法預期未來,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資本市場的無情,也是新創必需更加仰賴有經驗的業師與多方智庫之所在。

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中小企業科技新創

而在拜訪希望走「募資和被併購之路」的新創以外,也拜訪了不少以中小企業規模為主要定位的科技新創。這些新創不以募到很多錢為目標,而是希望能夠在技術與人才齊備之後,就在目標市場趕緊推出服務,進而產生能夠預期,且有機會持續成長的營收。

這樣的新創看起來就像新聞報導上常常會聽到的「隱形冠軍」一樣,不求名,只求趕緊讓寶貝的發明、服務、軟硬整合解決方案,能夠有很好的場域實用。這些「中小企業科技新創」的目標明確,也就是損益兩平之後,也能夠在產業上有很多策略投資、技術顧問等合作夥伴。不僅能夠站穩供應鏈、生態系的角色,同時也能夠提供產業一股向上推進的動力。

以目前的市場現況看來,中小企業科技新創可能會佔未來新創產業很大的比例,尤其以經濟部的數據顯示,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約莫146萬家,佔全體企業的97.6%,或許台灣的中小企業新創,能夠同步推升所有產業的中小企業在數位轉型的浪潮,有更好的乘風破浪之勢,站穩浪板,乘浪而行

教授創業風與醫師創業風 不再兩袖清風 前沿技術助產業也賺錢

除此之外,現在新創圈也吹起一股醫師創業風與教授創業風,醫師與教授申請了政府、醫院等公私部門的研究計畫,進而輔導研究生、博士生加入團隊,將過往的研究技術商品化,無論是獨自成立公司,又或是與既有企業合作,都能夠將實驗室當中的頂尖前沿技術,帶到產業之中。

雖然在商業模式、行銷策略、人才的選用預留上,較傳統企業起步較晚,然而,在邊做邊學、快錯快改的新創生態當中,醫師與教授這些頂尖的高知識份子,也逐漸有彎道超車,趕上一般企業的速度。尤其,參加台灣史丹佛(STB)、台灣柏克萊(BTB)等交換學者研究計畫的醫師與教授增多,學姊、學長、學妹、學弟之間的經驗傳承、互動、交流、人際鏈結、資源整合,也帶給了教授與醫師很多成長的養分。

條條大路通羅馬 新創定義自己的路 也能成為擁有12條活路的凱旋門

台灣的新創,甚至全球的新創,都會有不一樣的發展、不一樣的定義、不一樣的文化,但要成為哪一種新創,走哪一條路,則是每一家新創,在創業的第一天,Day One 就必須要有清楚的定義,如此一來,也才能夠制定明確的商業計畫(BP)

如果確立自己要以獨角獸新創為目標,那麼就要將事業發展計畫(BP)以每幾個月技術要達到怎麼樣里程碑設定明確、每半年的人員調度、國際鏈結發展預期都必須清楚設定,才有機會吸引也有投資KPI壓力的風險創投資金青睞。

如果想要成為中小企業新創,那麼就要更加緊腳步,先讓服務能夠獲利,技術想要再更新或是服務更多人,可能可以等待第二代出爐時,再來達成這個目標。重點是如何在第一代解決方案推出的時候,就能夠符合場域的採購文化和需求,進而成功推出。

如果是從學研單位出來的創業家們,希望透過商品化過程,讓前沿技術有服務社會的機會,同時積極和策略夥伴交流,股權的設計也要更加彈性,人才的選用育留方針、與其它企業合作的文化交融也都需有不同以往的作法。

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更多 DIGITIMES 的文章

南澳設立首座V2G雙向充電站
DIGI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