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你,是正準備念大學,還是即將就業,又或是已經就業?對於5年後的職場,你有什麼想像?
世界經濟論壇(WEF)10月發表〈2020未來工作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0),其中針對2025年的職場,統整了專業平台LinkedIn、線上課程Coursera、人資管理的「自動資料處理公司」(ADP),與主打人工智慧的FutureFit AI的分析,整理出兩大趨勢。
趨勢1:6成工作會被AI取代
這個趨勢,不管哪個產業都一樣,就算是看起來科技門檻不高的消費業,如零售、食品、住宿,人力需求也只占38.3%,其他61.7%都能靠機器完成。
更讓人吃驚的是,看起來重度依靠人力的醫療保健,例如必須仰賴醫師、護理師、職能師等專家完成的部分,也只占34.6%,換言之,以後幫你看診的可能是AI,住院照顧你的也是機器人。
但相對於此,「人」應該更有人味倒是愈來愈被強調。各家企業都說,它們未來會更看重能夠策略思考、溝通協調的人才,而且新人最好「天生」就有軟實力,積極學習、堅韌、抗壓度高,與靈活彈性處理問題等特質,企業未來會更加看重。
趨勢2:能力愈專精愈吃香
傳統想法是,員工最好能吃苦耐勞,又甚麼都能做。但2025年的職場,雖然某種程度的「吃苦耐勞」還是優點,但是有個明顯的趨勢卻是,能夠專精於1〜2項能力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甚至是可以橫跨好幾個領域,都能找到工作機會。比如,企業愈加看重物聯網(IoT)、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於是雲端運算人才就可能由醫療跨到金融,而且順理成章、毫不吃力。
同樣的,傳統的記帳、會計等工作,被機器取代的比例會愈來愈高,但能從大數據(big data)中,看出市場趨勢,甚至是潛在商機的分析型人才,卻會愈來愈吃香。同時,未來的企業會更重視「在職成長」,招聘進來的新人如果還有upskilling與reskilling的空間與潛力,以後在內部升遷的機會也會愈來愈多。
真正優質人才,擁有工作流動的能力
〈2020未來工作報告〉特別針對美國就業市場做了分析,發現年輕人經常碰到兩個挫折:一是,第一份工作往往不是大學主修的本科;第二,第一份工作往往不是最理想的夢幻工作。因此,年輕人多半找門檻低的產業作為職場敲門磚,像餐飲或零售業,經過第一份工作的磨練與學習後,好的人才才能透過轉職與跳槽,找到真正想要的跑道。
儘管如此,只要是真正好的人才,在「職場流動」(career mobility)的分析中,呈現出令人驚訝的流動能力。他們不只能在同一區塊內換工作,還能夠轉換到與第一份工作完全不同的領域。先不講現下熱門的數據與AI,產品開發與銷售能力都有70%左右的人,能夠轉換到完全不同的領域。
WEF強調,雖然調查的母體是美國就業市場,但是其他國家的狀況也相去不遠。近4成的年輕人會以零售業當成第一份工作,然後下一份工作變成醫療、金融、資訊、公關。此外,雖然近10年來,初始薪資愈來愈低,但能熬出頭的人,就能換到更好、更穩定的公司。
疫情影響改為在家工作,同步改寫職場生態
這份報告也指出,從2016年開始,工業4.0(Industry 4.0或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就成為不可逆的趨勢,未來的就業市場只會更重視人工智慧。不過,2020年出現新冠疫情橫掃全球,這讓遠端工作與在家工作加速發展。
兩者結合,WEF稱之為"Great Reset"(大重設),代表職場生態從此將與以往大不相同。Great Reset之後,工作人的自我要求,與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更為重要,除了要懂得如何正念、冥想,還要能抱持感謝的心態,與友善的態度。因此,愈來愈受重視的能力中,就包括了EQ、悅納與情緒管理。
因此,面對2025年的就業市場,除了要增加客觀條件的優勢,如雲端、AI、分析等專業能力,還要培養主觀能力,像是學好情緒管控,懂得如何面對挫折,才能讓你的職場之路起步更為平順。當然,就業之後,持續學習還是重點,不斷upskilling與reskilling,才能讓本錢愈來愈厚。
🎶蒨🎹 人類發展AI,搞到基層的人都沒工作,資源只有頂尖的一小群人能享有,未來的世界怎麼看都不美麗,要結婚生小孩的還是想清楚一點🤷♀️
2020年12月10日18:23
婷婷🐧 人類把自己搞到沒工作,都是機器人的生活,這樣真的好嗎
2020年12月10日13:52
Johnny歐強尼(OUBA) 看不出這篇文章的邏輯重點為何
2020年12月11日01:10
Kiki 機器能做的事,就不該讓人來做,把時間省下來,可以做更多高層次的工作。人類該思考的是,做什麼自己才能像個人;而政府、社會該做的,是不設門檻,提供更多精進人才培育的資源,而不是只提供某些特定領域的技能職訓,太狹隘了
2020年12月11日01:0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