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隨波逐流,才不會粉身碎骨嗎?集體的社會,難道容不下一點異音?如果你遭受惡意的威脅,或是被人惡語相向,你會勇敢反擊,還是無奈轉身?當你身邊的人受到不公不義的壓迫與霸凌,你會為他挺身而出,還是冷漠無視?
今年秋天,兩廳院「2023《青銀有約》看戲特別企劃」推出「秋天思辨版」,邀請青銀兩個世代共同觀賞比利時怪才編舞家楊.馬騰斯的舞作《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隔日進行議題工作坊,邀請戲劇教育博士陳韻文帶領近30名成員進行青銀共學、共創,以表演藝術作為青銀交流的起點,以語言、肢體互動、共同創作等方式回應社會議題,展開一趟奇妙的內在生命旅程,享受世代的對話與不同思辨的碰撞。
由兩廳院公共溝通部藝術推廣組策畫的《青銀有約》是近年備受討論的社會永續共融計畫,設定18~35歲的青年與55歲以上的樂齡長者填寫問卷報名活動,安排不同世代共同觀賞演出,並於結束後進行共創形式的議題工作坊。工作坊由專業老師引領彼此傾聽與對話,享受生命的共感,也增進青銀間的了解與認同。由於活動報名者眾多,報名者都很認真填答問題,希望能脫穎而出雀屏中選;剛滿55歲樂齡學員笑說天天盼著「快點長大」,年輕學員則緊盯兩廳院粉專最新消息,期盼能幸運獲選。
《青銀有約》活動包含觀賞藝作與議題工作坊,期盼藉由工作坊來回應社會的現象或議題。今年青銀共賞的《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極具話題性,舞台上一共17名舞者,各自擁有迴然不同的身高、膚色、性別認同與年齡,象徵社會的多元性,舞蹈動作設計與音樂也極具張力,在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時,一度轟動全場,台灣首場也獲得觀眾熱烈掌聲。
隔日工作坊,陳韻文老師帶著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展開跨世代的對話,運用彩色便利貼先回憶前晚演出最深刻的三個印象紀錄,再透過行走動作、對不同問題的叩問與對答形式來逐漸自我揭露,像是「認為這世界有女性的存在是無比美好的事」、「時常為錢的事情操煩?」「目前住在不是自己出生的城鎮?」等等,讓學員們漸漸地從陌生到親近彼此。
隨後,老師引導學員的關注層面由個人提升至社會、種族與性別議題,深入探討了性別平權、居住正義、老幼福祉、公權力侵犯與各種壓迫情境,學員間開啟了不設限的交流與對話,最後通過藝術的共創與分享,回應社會現實,並接力朗讀舞作中曾出現的英國說唱詩人Kae Tempest的詩作《人的臉》(People’s Faces)。
設計整場議題工作坊的陳韻文表示,「這次兩廳院所選的作品很適合青銀有約,因為舞蹈有點像無字圖畫書,讓我們的想像自由,也希望建立一個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幫助學員在參與時能敞開心胸交流。」藝術推廣組與陳韻文在擬定工作坊內容的事前準備,除了觀賞舞作,還須分析、解構再轉化,更絞盡腦汁地用提問、引導等策略,讓每個學員的觀賞經驗在工作坊中一一體現。陳韻文眼神帶光地表示,「透過此次的作品與工作坊,我們體會到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是無比美好;有些時候我們聚合、有時齊步走,形成隊伍,但是我們仍然保有自由與彈性的空間。」
參與的學員們更是收穫良多。57歲的學員Yuki很喜歡老師設計的便利貼環節,「青銀學員的互動型態,就像小型的社會架構,討論越大聲的越會被聽見,而少數的聲音則會消失。幸運的是,學員可以利用便利貼來回顧作品,寫下觀賞心得,讓少數的聲音能被集中呈現,我很喜歡這樣的尊重跟互動。」
21歲的學員欣儒表示,「這次的演出讓我看到無差別的自由。你可以看到作品中強調不同年齡、性別、身高、性向或是外在表現特徵的舞者;而我感覺是『我看到了』,但是不把你當成不一樣。」青銀兩個世代在經歷一輪思辨以後,都相當認同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社會多元價值,「我想,這種無差別,會不會反而是更大的一種尊重?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享有這種無差別的自由。」欣儒說。
參與秋天版的《青銀有約》的學員年齡、背景各異,在兩廳院團隊的引導下,短短兩個小時的活動,縮短了每顆心的距離,學員彼此能熱絡地對話甚至共同創作,開啟相互理解的可能,也對不同層面的社會議題進行一次深刻的觀照,大家無不感到收穫滿滿,更引頸期待下一次的《青銀有約》能再次相聚!以希望的詩句、藝術媒介相互連結,令個人的生命體驗能再次得到昇華。
◆圖片來源:由兩廳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