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家庭結構會顯著影響孩子的幸福與未來成就。
與已婚父母共同生活的孩子貧窮率7.5%,由單親媽媽撫養的孩子貧窮率則是35%。已婚父母的子女在學校中往往表現出色,受教育時間更長,成年後的收入也較高。即使將父母親的年齡、教育和種族納入考量,這樣的優勢依然存在。
然而,美國結婚人口正在穩定下降。現在的新生兒中,超過5分之2是未婚媽媽的孩子。但其中存在人口差異,受過大學教育的母親所生的孩子中,只有11%是非婚生子女。婚姻已從一個普遍的制度,轉變為顯著影響跨世代生活優勢的制度。
經濟學家一直在探討上述趨勢與不平等、社會流動性之間的相關性。馬里蘭大學教授卡尼(Melissa Kearney)在她的新書《雙親特權》(The Two-Parent Privilege,暫譯)中,探討了這項議題。
孩子由雙親撫養有許多好處。雙倍收入讓財務更加穩定是其一,但問題並不僅止於錢。例如:母親離婚後再婚,與新對象共同撫養的孩子,通常比由生父與生母撫養的孩子表現得更差。對男孩來說,雙親撫養的正面效果更為顯著。
卡尼並非主張要回歸保守的社會操作,例如:因為意外懷孕而倉促結婚或是反對離婚。她強調的是要從根本解決單親撫養的肇因。她提出了4項建議。第一,推動雙親家庭成為常態。第二,提升沒有大學學位的男性經濟地位。第三,擴大支持家庭的有效計劃。第四,為所有家庭類型加強社會安全網。
不過,政府早已極度重視以男性為主的中產階級製造業工作。在改變社會傳統上,政府能做的也很有限。卡尼提出的資料顯示,跟單親媽媽福利優渥的國家相比,美國的單親媽媽更多。此外,試圖靠稅務優惠等手段鼓勵人民結婚,也毫無效果。
也許對於正在做人生規劃的人而言,知道怎麼做才能養出成功的大人才是最有用的。對於任何希望孩子成功的人而言,最安全的選擇應該是安頓下來。從行為來看,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似乎都相信這一點。
讀過卡尼的著作就不會懷疑雙親特權確實存在,但遺憾的是,政策制定者恐怕無法從書中找到太多可用的想法。
(本文由「經濟學人」獨家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荷蘭人英文為何那麼好?排名第一的4大原因,外語教育如何施力?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84期《搖擺的鑽石 東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