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美國爆發「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以驚人速度傳播,並有半數患者會在90天內死亡,台灣近年已累積3例病患,而香港九龍醫院日前更爆出8名患者受耳念珠菌感染的消息,引起民眾高度關注。耳念珠菌是念珠菌的一種,屬多重抗藥性的菌株,不過,念珠菌其實是人體內外常見的酵母樣黴菌,國內以「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最多見,是常見於人類消化道與泌尿生殖道的菌群,一旦人體免疫力降低,恐會在陰道、龜頭、食道、口腔、皮膚等處大量繁殖,造成各式不適症狀。
目錄
念珠菌感染會陰:會陰紅腫、疼痛、豆腐渣般分泌物
念珠菌感染龜頭、包皮:念珠菌性包皮龜頭炎,嚴重恐龜頭糜爛
念珠菌感染食道:念珠菌食道炎,4法提升免疫力避免念珠菌繁殖
念珠菌感染口腔:鵝口瘡,口角炎、菱形舌炎也常是感染徵兆
念珠菌感染皮膚:指縫、皮膚皺摺處需避免潮濕,抗黴菌藥物療效佳
念珠菌感染會陰:會陰紅腫、疼痛、豆腐渣般分泌物
根據康寧醫院衛教資料,有30%女性飽受會陰感染念珠菌之苦,引起原因通常是身體酸鹼度改變、免疫力下降所致。陰道神經較少,雖然陰道是最先被感染處,但多無症狀,直到刺激會陰後才出現搔癢、灼熱感。其他常見的症狀還包括
- 紅腫
- 疼痛
- 豆腐渣般的灰白分泌物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該症常發生在性生活後,卻並非性病,而是精液改變陰道的酸性環境,導致念珠菌突然增生所致。南門綜合醫院建議,民眾應每天維持充足睡眠增加身體抵抗力,並留意以下生活習慣,避免念珠菌感染會陰:
- 如廁後由前往後擦向肛門
- 減少使用衛生棉的天數
- 內褲、襪子分開清洗
念珠菌感染龜頭、包皮:念珠菌性包皮龜頭炎,嚴重恐龜頭糜爛
根據泓韋泌尿科診所衛教資料,男性生殖器感染念珠菌好發於20~50歲青壯年,多會引起龜頭包皮炎,致病原因多為散落在空氣中、寄生此處的念珠菌因伴隨下列原因所致:
- 皮脂腺分泌旺盛、外陰潮濕
- 包皮過長
- 穿較厚的內褲
- 外陰清潔不夠
- 糖尿病
- 與受感染的女性進行性行為
龜頭、包皮受念珠菌感染後,典型症狀為包皮癢、有分泌物,具體症狀如下:
- 龜頭泛紅,紅斑表面可能出現小膿皰/丘疹
- 黏膜局部紅腫,甚至恐向周圍擴大令龜頭糜爛
- 包皮內側、龜頭冠狀溝處出現白皮屑(乳酪樣斑片)
念珠菌性包皮龜頭炎是復發率很高的疾病,泌尿科醫師謝鏡泓撰文提醒,包皮過長恐形成適合念珠菌的溫熱、潮濕環境,因此建議反覆受此困擾的民眾接受包皮切除手術。此外,由於念珠菌會通過性行為傳染,因此伴侶也須接受治療。
念珠菌感染食道:念珠菌食道炎,4法提升免疫力避免念珠菌繁殖
念珠菌平時也會生存於人體的消化道與其他臟器中,根據高雄榮總衛教資料,當人體免疫系統被破壞,使得念珠菌有機可乘,念珠菌食道炎即成為最常見的食道感染疾病、伺機性消化道疾病。
根據高雄榮總統計,自費內視鏡體檢的民眾,約有0.4%患有念珠菌食道炎,多為年紀較大、有喝酒習慣,以及有慢性腎臟病與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患者最為常見,臨床症狀包括:
- 輕症可能無症狀
- 胸口或上腹疼痛不適
- 吞嚥困難、疼痛
- 胃酸逆流
目前診斷該症的方法為內視鏡(胃鏡)檢查,可看見食道中有如「雪花飄飄」,出現白色斑點的景象。雖然不會癌變,但若不及時治療,仍恐因黴菌血症而有性命危險。
若想盡可能預防該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衛教資料建議,民眾應維持以下健康習慣來增強免疫力:
- 避免過度刺激、油膩、未煮熟食物
- 多攝取新鮮蔬果
- 不抽菸、喝酒、嚼檳榔
- 多喝水,維持良好生活型態
念珠菌感染口腔:鵝口瘡,口角炎、菱形舌炎也常是感染徵兆
念珠菌也會生存於口腔之中,若大量繁殖而感染該處,便是俗稱的「鵝口瘡」。該症除了好發於6個月內的嬰幼兒外,成人一旦免疫力降低也易罹患,因此愛滋病、糖尿病、癌症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等藥物治療而導致口腔黏膜功能失調的民眾都須留意。
口腔被念珠菌感染若症狀輕微,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初期則可能在舌頭、懸雍垂、上顎、兩頰黏膜出現不規則白色斑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口腔病理暨顎顏面影像科主治醫師王文岑則曾撰文表示,「可抹去的偽膜型白班」是最常見、容易診斷的典型症狀,口角炎、舌頭正中央出現菱形舌炎也常是念珠菌感染所形成。
需要留意的是,根據《藥師週刊》資料,口腔念珠菌感染嚴重的話,有可能會侵犯食道,造成味覺改變/喪失、吞嚥困難、疼痛等嚴重症狀,甚至常有病患因此併發喉炎型念珠菌感染,不可忽視。
除了大人需規律作息、營養均衡、多運動盡可能維持身體免疫力,避免念珠菌繁殖外,台北榮總小兒腸胃科主任吳子聰審稿文章提醒預防嬰幼兒感染念珠菌的注意事項:
- 育兒者應留意衛生:抱小孩/餵奶前洗手,奶嘴、奶瓶煮沸20分鐘消毒。
- 玩具、床單、衣物須經常清潔,減少病菌、黴菌繁殖。
- 小孩的漱口杯、牙刷、毛巾等衛生用品不可與他人共用。
- 居家環境維持光照充足、通風乾爽,避免潮濕有利黴菌生存。
念珠菌感染皮膚:指縫、皮膚皺摺處需避免潮濕,抗黴菌藥物療效佳
郭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蘇筠婷曾分享案例,有男性患者手部反覆濕疹,指縫間濕濕爛爛,甚至還裂開;有女性患者換內衣後,乳房下方出現大片紅疹;另有6個月大寶寶的臀部整片泛紅,出現小紅點,盡管上述案例性別、年紀、發作部位都不同,但都是皮膚感染念珠菌惹的禍,其好發於黏膜、身體皺摺處,臨床症狀包括:
- 搔癢
- 大片紅色斑塊,且周遭有紅色小丘疹、膿皰的衛星型病灶
- 糜爛嚴重時會痛
皮膚念珠菌感染多非由他人傳染,而是身上本來就存在的念珠菌,因「環境適合」繁殖、增生導致。常見的致病原因包括:
- 長時間碰水工作:餐飲業、美髮業、清潔人員、常做家事者,因指縫間較不易乾燥而好發於該處。
- 溫暖潮濕環境:穿著內衣時,因汗水累積而感染念珠菌,也常發生於腹股溝、腹部縐摺處,或長時間穿著尿布而無法保持乾燥。住院、臥床病患也常發生於腰部、敷料覆蓋處。
- 肥胖
- 免疫力降低
- 糖尿病等
除了維持身體免疫力外,衛福部建議,民眾應避免穿著易讓皮膚表面潮濕的人造纖維、緊身衣物,若是服用類固醇、抗生素或免疫不全患者,應時常檢查可能遭受感染的部位。皮膚專科醫師葉昱廷則撰文提醒,皮膚念珠菌感染使用「抗黴菌」藥物療效好,民眾應盡早尋求醫師治療,勿自行亂塗藥,以免導致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