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腸道疾病中,除了大腸癌令人聞之色變,還有一種叫做「發炎性腸道疾病」,從年輕時便會跟著病人,除了惱人的症狀,更會讓生活大受影響,還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嚴重併發症。為避免病情反覆發作,增加未來反覆住院及手術比例,需要正確診斷及多專科團隊協助,依照患者病況挑選合適治療策略,現在也有機會申請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治療,希望達到症狀緩解,以及黏膜完全癒合,真正改善預後。
認識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人體對於飲食、環境等外來抗原發生不正常的免疫反應,進而攻擊自己的腸胃道黏膜所產生的慢性發炎疾病。而發炎性腸道疾病又可分為兩大類: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
潰瘍性結腸炎:
- 大腸直腸連續性發炎
- 發炎處多落在黏膜層及黏膜下層
- 好發年齡20-40歲、50-80歲
克隆氏症:
- 從口腔到直腸皆有可能發生跳躍性發炎
- 發炎處屬於全層型發炎(包含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等⋯)
- 好發年齡20-40歲
經常腹痛腹瀉,還合併有腸道外症狀?符合這些恐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鍾承軒醫師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因為不具特異性,常和其他常見的腸胃道疾病混淆,像是慢性腹脹、腹痛、腹瀉、血便等。惟要注意的是,因為反覆發炎,病程不像其他疾病可能時好時壞,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與診斷,可能會越來越嚴重,甚至造成腸胃道功能下降,影響營養吸收、體重減輕,還可能會有貧血問題。
此外,症狀除了表現於腸道,還可能合併腸道外症狀,全身上下皆有可能受其侵犯,像是骨骼肌肉系統、皮膚系統、腎臟、肝膽等。鍾承軒醫師也分享,偶爾會遇到有些患者,是先在風濕免疫科或皮膚科治療,因為症狀不見好轉,還出現典型的腸道症狀,才來到肝膽腸胃科確診。由此可知,此疾病確實是需要多專科團隊共同合作幫助患者獲得正確的診斷與及時的治療。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選擇解析 緩解症狀+維持黏膜癒合成關鍵
以往發炎性腸道疾病因為缺乏有效的治療武器,以致腸道黏膜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容易造成腸道狹窄甚至瘻管的形成,嚴重還會腸穿孔,需要手術切除,導致短腸症。因此治療目標首重在急性發炎期能夠快速得到控制,維持長久的無發炎狀態緩解期,並希望能於內視鏡下,達到黏膜癒合的成效,才能真正改善預後。
隨著醫藥發達,鍾承軒醫師表示,現在臨床的治療選項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傳統藥物,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二是進階藥物,包含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等。若是接受第一類的傳統藥物沒有得到明顯控制,會建議往進階的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使用。
鍾承軒醫師解釋,目前臨床一般會依照患者的疾病嚴重度選擇合適的治療策略,一旦患者確診屬於中重度階段,就會建議及時使用進階藥物,包括像是生物製劑的介入;而輕中度階段,因為健保給付問題,可能會先使用傳統藥物,若沒有改善,則可以進一步申請第二線的進階治療。重要的就是,將急性期症狀盡快緩解,並讓黏膜早日癒合,可以減少2到3成,未來進展到腸道穿孔、瘻管,需要切腸手術的風險,住院率、死亡率也都有明顯下降。
40多歲錯失早期治療竟進展到短腸症⋯⋯生物製劑+小腸重建改善生活品質!
鍾承軒醫師分享,自己曾有一位40多歲的克隆氏症患者,職業是醫療相關人員,因為長期自行使用傳統偏方控制,一到門診,就發現小腸已有嚴重的跳躍性發炎,甚至進展到狹窄狀況。剛開始先投予傳統藥物治療,但某天卻因為肚子脹痛緊急送急診,發現已腸穿孔,需要緊急做小腸切除。術後改給予生物製劑治療後,目前已獲得良好控制,症狀也都大幅改善,治療至今已三到四年都相當穩定。
避免腸道反覆發炎可以這樣做!
提醒民眾,一旦出現發炎性腸道疾病相關症狀時,務必及早尋求專科醫師協助,並配合醫囑持續治療,治療期間需要一點耐性,包括症狀需要時間才能改善。而生活型態可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多攝取不飽和脂肪及纖維質,減少加工肉品、精緻甜食。透過規律治療,加上定期運動,良好的生活型態,保持心情愉悅,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都有很好的幫助!
C-APROM/TW/ENTY/1110 MAY2024
《延伸閱讀》
.不是緊張!拉肚子暴瘦10公斤,研究所高材生險因發炎性腸道疾病難畢業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