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人物》讓臺灣文學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專訪臺文館館長陳瑩芳

Openbook閱讀誌
更新於 10月18日03:21 • 發布於 10月18日02:00 • 蔡依伶

今(2024)年8月1日,陳瑩芳接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文學研究社群或許對她略感陌生,因為臺文館館長過去大多由學者出任。然而文化及出版產業對這項人事案多數抱持正面、肯定的評價。

陳瑩芳曾擔任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5年多,期間歷經新冠肺炎疫情考驗,包括台北國際書展是否如期舉辦?電商通路大打圖書折扣戰、傳統書店收兵如何因應?以及試辦圖書公共出借權等事件或議題,在在考驗著人文出版司的應變及行政能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關於出版產業及通路型態,陳瑩芳並不陌生,也不帶絲毫指導者或管理者的姿態。面對變局,她積極與民間對話,回應業界的期待與需求。許多業內的長年沉疴或許無法於短期內根除,然而陳瑩芳努力和認真的身影,明眼人都看在眼裡,也感受到其間的溫度。因而當「司長」即將接任臺文館館長的消息傳出後,創作者、出版人及獨立書店社群一片叫好。

面對掌聲與期待,陳瑩芳謙虛表示,文化是集眾人之力,實在非她個人之功。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陳瑩芳很愛書。

➤從圖書館員到公務員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就讀臺大圖書館學系時,陳瑩芳曾向老師問道:「從我們這個系畢業後,未來就要成為圖書館員嗎?」她記得老師微笑回答:「當然啊!」

彷彿看見當時傻氣的自己,陳瑩芳笑著說:「我媽媽溜小孩的方法,就是帶我去國語日報社的書店『泡』著。」因為從小與書親近,「後來師大有個兒童實習圖書館,我的第一張圖書館閱覽證,就是師大兒童實習圖書館的,我到現在還留著!」

大學畢業前,陳瑩芳心想,如果可以成為圖書館館員,整日與書為伍,那也很不錯!然而,並非圖書館系畢業就能順勢當上圖書館員,因為臺灣大多數圖書館都屬公立機構,成為圖書館員的前提是必須具備公務員資格。期許自己大學畢業就能自立的陳瑩芳,在大三時期即報考普考,還拿下當年普考的榜首。

畢業後,陳瑩芳繼續考取高考,並進入臺北市立圖書館工作一年,其後轉到行政院研考會,管理政府出版品,經手出版流程等業務,也接觸到許多出版業界人士。陳瑩芳在這個單位待了十多年,歷經單位升格、整併,她也為此寫了一篇組織沿革。

這段時間裡,陳瑩芳持續進修,繼續攻讀臺大圖資系碩士班。「我唸研究所的時候,正是要進入網路時代的轉折點,紙本圖書開始數位化。」陳瑩芳回憶:「我印象很深刻,當時圖資系的老師跟資工系、歷史系的老師組成團隊,討論如何做數位典藏、數位博物館。除了協助研究和學習,同時也強調跨域溝通與合作。我覺得這對我的影響還滿大的。」

進入文化部後,陳瑩芳的第一個職務是資訊處副處長,負責協助業務單位與資訊之間的溝通、推動文化科技等,正好有機會發揮所學及所長。

➤喜歡跑現場的司長

陳瑩芳任司長時,公餘觀賞「夾腳拖劇團」改編繪本《國王與國王》的演出。(取自臉書粉專)

調任人文及出版司後,陳瑩芳沒有把業務當成公務,而是自己的熱愛。她利用下班時間與假日參加各種藝文活動,購買許多書籍,並且不吝在各種場合和大家分享。明明是掌理各種行政資源的「甲方」,但她卻能和「乙方」,不管是創作者、出版人或藝文組織都變成朋友。

愛書的陳瑩芳平常喜歡讀「深度剖析的社會真實事件書寫,或甚至有點黑色、灰暗,被認為難啃、hardcore的書。」她也很喜歡看漫畫,小時候曾偷偷瞞著大人看漫畫書。後來媽媽發現看了漫畫的女兒也「沒有變壞」,還會主動幫她收集。

愛逛書店的陳瑩芳特別喜歡參加新書講座,她總是心懷感激的表示:「有那麼多一流的人在1、2個小時之內告訴你那麼多事情,我覺得對於我這種『上課狂』來說,真是太開心、太享受了!」

➤接手臺文館,盤整數位資源

當文化部長李遠徵詢出任臺文館長的意願時,陳瑩芳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

「坦白說我是有些不安的。過去歷屆館長幾乎都是專業的學者接任,我是一個公務員,能承擔這個責任嗎?」

然而深思過後,陳瑩芳自忖:「我做過出版和國家語言政策,而博物館是很接近讀者,也可以服務創作者的地方。我想,以我的所學專業,加上過去的公務經驗,我或許能做些什麼。」

陳瑩芳認為,臺文館可以成為一個介面,是讀者與創作者的介面,也可以是不同領域之間轉化轉譯的介面。接任館長一職,她希望努力拉近臺灣文學與一般大眾的距離,讓臺灣文學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照片取自臉書粉專

因為過去有處理數位典藏的經驗,陳瑩芳預計先盤整、梳理臺文館的數位資源。除了延續過去的研究成果,也希望能更加理解,資料是如何被使用者應用的,以做到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對於臺文館既有數位資源的分眾分流,及訊息傳播的層次感,陳瑩芳應用所學專業,提出敏銳見解:「當使用的媒體不一樣,彙整資訊、溝通形式都會跟著不同,也要思考如何讓一般讀者看得比較懂。不論是研究成果的展現,或策展內容的傳播,都要注意分眾需求。」

2024/10/06為劇作家林摶秋105歲冥誕,臺文館特別選在這一天,將林摶秋的劇作「現代臺文版」在線上公開。

陳瑩芳指出,史料的收集與研究,是博物館重要的扎根工作,是未來做展示、應用的基礎,也建構主體性的認同。臺文館成立至今21年,歷任館長與研究團隊已經打下非常好的基礎,她接任後,將繼續推動臺灣文學史的建立。

面對這個任重道遠的使命及臺文館龐雜的業務,陳瑩芳說,為了補足臺灣文學研究的專業,「很高興能從國立成功大學台文系借將,請蔡明諺老師來擔任副館長。」

蔡明諺長於史料研究,善於收攏細瑣史料,於細微處提出洞察。2021年臺灣文學館與前衛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新編賴和全集》便由蔡明諺主編,重新整理考訂。

另一方面,陳瑩芳也很重視研究成果與大眾的溝通互動,「歷史研究很重要,但要適時讓別人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像科技業在做新的研發,即使是實驗階段,也要有示範性應用發表。若適時讓外界知道,也可能成為支持的力量。」

多年來,透過臺灣文學研究者們協助編輯、校訂,臺文館出版了許多作家大全集與資料彙編。日前適逢劇作家林摶秋冥誕日,臺文館將臺語文專家修訂的17部現代臺文版劇本,全文線上公開。陳瑩芳便留意到這篇貼文的流量很高,有許多分享轉貼,包括學校、劇團、母語推動人士等,「或許可以從中發掘未來的合作對象。」

➤貼近大眾,將兒童及青少年納入視野

陳瑩芳說,臺文館作為博物館,任務之一是「面對不同的目標群眾,使用她/他的語言,以適合的介面,將臺灣文學介紹給讀者,讓讀者覺得臺灣文學有趣,且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她舉例:「策展的展示文案或許字再少一點、平易近人一點。但貼近大眾並不是要淺層化,而是用精練的方式呈現出大眾容易理解的語言。」

陳瑩芳進一步解釋:「比如一檔展覽,可以針對不同的參觀者,針對兒童及青少年,分齡做出屬於兒童的學習單、為青少年設計的導覽學習手冊,以吸引學校老師帶學生來參觀。當兒童、青少年在課本裡已接觸到臺灣文學,能不能把孩子們吸引到臺文館來,變成他們深度學習的好場域呢?」

臺文館特展「文學任意門」開幕當天,來自嘉義縣新港國小的學生們,與館長陳瑩芳、詩社代表們世代交流。(照片取自臉書粉專)

「對於兒童,我們或許不需要去灌輸很多東西,但我們可以成為媒介,去觸發他們的想像力。現在教育也在推動自主學習,我們可以嘗試去滿足這個需求。」陳瑩芳強調。

對各種經典繪本如數家珍的陳瑩芳,在人文及出版司長任內,曾因緣際會,協助斯洛伐克駐臺代表夫人梁晨,交流兩地童書、繪本,進而推廣出版。她希望也能將臺灣文學的視野拓展到兒童,支持更多臺灣的創作者,深耕兒童文學閱讀。

➤持續推動跨域與國際交流

隸屬臺文館的臺灣文學基地,在臺北已運作有年。明(2025)年臺文館預計再推出新的場館,令人好奇未來的營運規劃。

陳瑩芳表示,「博物館擔負的任務,既要服務讀者,也要服務創作者。過去臺灣文學基地在作家駐村、講座方面,已經做得很好,未來希望將臺北分館定位在跨域及支持青年創作實驗的發展,讓文學立體化,尋找文學的可能性。」

臺文基地舉辦「身體,文學ê所在──文學改編舞蹈計畫」系列活動。(照片取自臉書粉專)

臺灣文學基地(照片取自臉書粉專)

在文化內容領域,跨域及轉譯是目前常見的主張,但陳瑩芳想做怎樣的跨域呢?她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層層推衍:「文學有甚麼可能性?可以跟戲劇結合,可不可以跟舞蹈、跟音樂結合呢?或許也可以跟科技結合。文學常改編成戲劇或漫畫,或許也可以再改編回來。這些都有可能!」

跨域、轉譯的方向性可以毫不設限,但在執行上,陳瑩芳有一套按部就班的心法,「讓想要做這些事情的人,能先在小的場域做小規模的實驗,然後有個小的成果展示。讓其他人看到可能性,進而引進更多資源、成本,做更大的製作、搬上更大的舞台。」

關於跨域的想法,或許也來自於陳瑩芳經常參加活動、跑現場的觀察:「我覺得現在的年輕創作者或許比以前的人更辛苦,但也更加有創意、有想法。我們要有信心,要給他們舞台!」陳瑩芳熟稔地提到幾位能遊走在純文學、大眾文學或其他藝文領域之間的年輕創作者,眼神充滿了讚賞。

臺文館臺北分館設計示意圖(臺文館提供)

「(臺文館)本館做研究、典藏是重要的基礎,得以將本館、臺灣文學基地跟臺北分館3個據點有效地整合起來。我們也串聯了38個文學館家族,包括其他國家的文學館。未來會推動更多跨領域串聯,發揮臺灣文學的影響力,加強傳播力,這是我們團隊正在想的事情。」陳瑩芳強調,歷任館長都很重視臺灣文學的「普及化」,「我們想要更接近讀者!」

在國際交流部分,除了繼續推動臺灣文學外譯,陳瑩芳提到,前任館長林巾力簽訂了很多合作備忘錄,譬如與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捷克摩拉維亞圖書館等外國單位建立合作關係。「另外,文化部的國家品牌風潮計畫,要把臺灣推出去,我們也會接著做。比如最近跟泰國接觸,他們今年的書展主題是『鬼』,我們就相應推出臺灣的作家與作品,比如陳思宏《鬼地方》,及薛西斯、瀟湘神等人的奇幻作品《筷:怪談競演奇物語》,而我們就和駐泰文化組合作跨國直播,讓國內外讀者也能直擊現場。」

抱持著對書本與閱讀的熱愛,樂於與人交流互動的陳瑩芳,雖未對於臺文館提出大破大立的新藍圖,但她扎實的行政能力與行動熱誠,令人對未來臺文館在研究、展示及推廣各方面的細緻與完善,充滿期待。●

閱讀通信 vol.303》在這間酒吧看書,不會有人覺得你很奇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定期贊助

  • 單筆贊助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蔡依伶(文字工作者)

  • 蔡曼尼(文字工作者)
    陳旭志 2024-10-18 10:00 臺灣文學館, 陳瑩芳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李菲特
    臺灣文學館吉祥物阿龍抄襲大陸創作嗷嗚龍寶,這就是台灣文學?
    10月18日02:50
顯示全部